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逐步提高,對于保健食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卻開始借助國民養生浪潮來夸大或是虛假宣傳產品以從中牟利。針對保健市場出現的亂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整治行動,也初步見到了成效。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保健食品標注警示用語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指南要求,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需在標簽專門區域醒目標示“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疾病”等內容,且該警示用語區應當位于*小銷售包裝包裝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積不應小于其所在面積的20%,使用黑體字印刷。
就已實施的指南來說,有利于規范生產者的行業習慣,從源頭上減少保健食品市場亂象的產生。但為何保健市場亂象仍存在?
有的保健食品銷售人員在介紹某一產品時信口雌黃,或明示或暗示其推銷的產品可以治病;有的企業利用“會銷”對產品進行宣傳,通過各種忽悠手段拉人入會、購買產品,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打擊不良行為。究其原因是保健企業的錯,還是銷售人員的錯?
目前,大部分銷售人員對于保健市場的政策法規等并不熟知,在銷售過程中有可能將保健食品當成藥品去推銷,誤導消費者。企業應當擔負起教育直銷人員的責任,如若不解決這個“忽悠”問題,終將會成為保健市場的毒瘤。
指南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企業虛假夸大保健食品功效、虛假宣傳疾病治功能等行為,也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保健食品生產者而言,過去很多廣告宣傳中的“擦邊球”行為以及不規范的標注警示用語行為將被*止,在包裝上沒有充分提示消費者的生產者們將無法以“已盡到充分的提示義務”為由免責。在嚴打嚴抓嚴整下,不合規保健食品企業要么糾正,要么走向消亡,政策的制定和引導正當時。
治理保健食品虛假宣傳,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需要監管部門持續發力,以“零容忍”的態度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引導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規范標注,凈化保健食品市場,為人民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睿宸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