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習俗吃什么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飲食習俗。
1、北京:立冬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在京津地區,人們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有的還講究吃“倭瓜”餡的餃子。“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南京:立冬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3、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在福建、潮汕,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不僅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補冬”的食物之一。
4、臺灣:立冬吃羊肉在寶島臺灣,立冬有吃肉進補的習俗。立冬當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自己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中國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1、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帶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2、防凍耳的說法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民間有說法“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里人對親人*貼心的關懷了。
立冬餃子什么餡好
胡蘿卜羊肉餃材料:胡蘿卜一根(約150克)、羊肉餡250克、大蔥一根(約50克)、生姜一塊(約20克)、花椒20克泡開水5大匙、生抽2茶匙(10ml)、料酒1茶匙、香油1茶匙、鹽1/2茶匙、美極鮮味醬幾滴(可無)。
做法
1、胡蘿卜和蔥姜清洗干凈備用,花椒沖干凈后用開水泡30分鐘左右;洗好的胡蘿卜用擦絲器擦絲后剁碎,蔥和生姜剁碎備用;泡好的花椒水(用來去羊肉的膻味)逐次加入羊肉餡中,攪打至羊肉上勁。
2、加入蔥末和姜末攪拌均勻;加入剁好的胡蘿卜碎,加入上述各種調料攪拌均勻;搟皮,包餃子,包成自己喜歡的形狀,下鍋煮熟開吃。
理由:羊肉屬于暖性食物,富含蛋白質,但是脂肪缺少,是人們補充能量*好的肉類,所以,在立冬這一天吃羊肉,可以驅寒氣、暖手腳、補血氣。
洋蔥牛肉餃材料:牛肉500克、豬肉100克、洋蔥1個、西紅柿2個、面粉500克、雞蛋1個、姜、鹽、雞精、油、味極鮮醬油。
做法
1、面粉加水和少量鹽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蓋子餳一餳。牛肉豬肉切成小丁。洋蔥切成小丁。把肉丁、洋蔥丁在一起剁好。姜剁成茸。把雞蛋、姜茸、油、鹽、雞精、醬油加到剁好的餡兒里,按一個方向攪拌上勁。加進剁碎的西紅柿繼續攪哈。
2、餳好的面分成大小均勻的劑子。搟成皮,包上餡兒。把皮捏起來,就包成一個一個餃子了哦。鍋里添水,開后下入餃子,用勺子向一個方向輕輕推著攪拌,餃子漂起來,鼓起來之后,稍微煮一會兒就好。
理由: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后、病后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立冬除了吃餃子還能吃什么
還可以吃一些進補和應季的食物。
1、進補的食物因為立冬之后,氣候會明顯的寒冷,此時身體需要*需要吃一些溫補的食物來增加熱量,御寒保暖,提高抵抗力,避免受寒感冒,推薦吃一些滋補的湯,如:雞湯、羊肉湯、牛肉湯、老鴨湯、鴿子湯等。
2、應季的食物進入立冬后,夏秋季節的蔬菜、水果很多就過季了,建議此時吃一些蘿卜、白菜、卷心菜、菠菜、甘蔗、蘋果、獼猴桃等應季食物,更符合健康飲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