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皮下氣腫防治措施

   2014-01-23 261
核心提示:皮下氣腫是幼鵝等幼齡家禽的一種常見疾病。本病的發生,可見于粗暴捕捉,致使頸部氣囊或鎖骨下氣囊及腹部氣囊破裂,也可因其他尖

皮下氣腫是幼鵝等幼齡家禽的一種常見疾病。本病的發生,可見于粗暴捕捉,致使頸部氣囊或鎖骨下氣囊及腹部氣囊破裂,也可因其他尖銳異物刺破氣囊或因肱骨、鳥喙骨和胸骨等有氣腔的骨骼發生骨折,均可使氣體積聚于皮下,產生病理狀態的皮下氣腫,此外,呼吸道的先天性缺陷亦可使氣體溢于皮下。 本病多發生于1~2周齡以內的幼鵝,臨床上常見于頸部皮下發生氣腫,因此又稱之氣嗉子或氣脖子。

1.臨床癥狀。

患鵝頸部氣囊破裂,可見頸部羽毛逆立,輕者氣腫局限于頸的基部,嚴重的病例可延伸到頸的上部,以至于頭部并且在口腔的舌系帶下部出現鼓氣泡。若腹部氣囊破裂或由頸部的氣體蔓延到胸部皮下,則胸腹圍增大,觸診時皮膚緊張,叩診呈鼓音。如不及時治療,氣腫繼續增大,病鵝表現精神沉郁,呆立,呼吸困難。飲、食欲廢絕,衰竭死亡。

2.防治措施。

注意避免鵝群擁擠摔傷,捕捉或提拿時切忌粗暴、摔碰,以免損傷氣囊。發生皮下氣腫后,可用注射針頭刺破膨脹的皮膚,使氣體放出,但不久又可膨脹,故必須多次放氣才能奏效。最好用燒紅的鐵條,在膨脹部烙個破口,將空氣放出。因燒烙的傷口暫時不易愈合,所以溢出氣體可隨時排出,緩解癥狀,逐漸能痊愈。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生產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