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片形寄生蟲病的防治

   2014-04-01 350
核心提示:羊片形寄生蟲病是由肝片吸蟲和大片吸蟲寄生于羊肝臟、膽管所致。病原與流行情況 肝片吸蟲成蟲在膽管內產生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

羊片形寄生蟲病是由肝片吸蟲和大片吸蟲寄生于羊肝臟、膽管所致。

病原與流行情況 肝片吸蟲成蟲在膽管內產生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并隨糞便排到體外。蟲卵在適宜的條件下經10~25天孵化出毛蚴,它遇到中間宿主椎實螺,則侵入其體內,經過幾個發育階段最后形成尾蚴。尾蚴自螺體逸出附著于水生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羊在吃草或飲水時吞食了囊蚴而感染該病。每年的春季、夏末、秋初發病。

癥狀 急性型病羊,初期發熱、衰弱、離群落伍,叩診肝區半濁音界限擴大,壓痛明顯,貧血,黏膜蒼白,嚴重者在幾天內死亡。慢性型病羊主要表現消瘦,貧血,黏膜蒼白,食欲不振,異嗜,被毛亂無光澤,眼瞼、頜下、胸前、腹下出現水腫,便秘與下痢交替發生。

病理變化 急性死亡的可見到急性肝炎和貧血現象,慢性的可見增生性肝炎,膽管內有蟲體。

防治措施 每年春、秋季節各驅蟲1次。用丙硫咪唑按羊每公斤體重5~15毫克口服。也可皮下注射20%碘硝酚,羊每公斤體重用0.5毫升。另外,用驅蟲散、四氯化碳、硝氯酸等治療效果也不錯。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生產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