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揭示弱藍光信號控制大豆赤霉素代謝和避蔭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12-02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533
核心提示: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學及應用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隱花色素介導弱藍光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學及應用創新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隱花色素介導弱藍光信號調控赤霉素代謝和避蔭反應的分子機制,并為擴大大豆適應范圍及培育適合耐密抗倒高產大豆新品種提供了重要靶基因和育種新材料。相關研究成果于11月27日在線發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據劉斌研究員介紹,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對大豆的需求量急速攀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大豆產量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密植和間套作是提高大豆單產和有效利用種植空間的重要手段。然而,植物之間的相互遮擋會引起周圍光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導致大豆出現明顯的避蔭反應(徒長、倒伏、早衰以及抗病蟲能力下降等),嚴重制約了兩種栽培模式的推廣應用。


  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低紅光/遠紅光顯著誘導大豆葉夾角變小以及葉柄伸長,而弱藍光主要促進莖稈伸長,明確了遮蔭導致的藍光水平下降是導致大豆倒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大豆基因組編碼的7個藍光受體隱花素(GmCRYs)基因進行了敲除,結果表明,大豆隱花色素單突變體沒有明顯表型,但其中四個基因同時發生突變形成的 Gmcry1s 即使在正常光照條件下也表現出明顯的莖稈徒長,表明 GmCRY1s 基因功能冗余并共同介導了弱藍光依賴的避蔭反應。進一步研究證實,被藍光激活的GmCRY1s通過上調大豆轉錄因子STF的水平促進赤霉素氧化酶基因表達,從而降低內源赤霉素的含量并抑制大豆莖稈的伸長;而在弱藍光條件下則反之。該團隊創制的GmCRY1過表達大豆,可顯著提高大豆耐蔭性,實現密植條件下產量的提高。該研究對充分解析光環境調節大豆生長發育的調控網絡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作科所呂向光博士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劉斌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吉林農業大學李海燕團隊與東北農業大學陳慶山團隊也參與了該項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中國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www.cell.com/molecular-plant/fulltext/S1674-2052(20)30395-6



日期:2020-12-02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