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雜草研究室在農業領域頂尖期刊《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發表題為Reduction in weed infestation through integrated depletion of the weed seed bank in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于課題組長期研究揭示的雜草種子長期適應在稻田生態系統的灌溉水流傳播規律,針對雜草發生的根源土壤種子庫,應用攔網清潔灌溉水源(截流)和網撈漂浮雜草種子(網撈)兩種簡單的物理生態措施配合減次化學除草的“降草”“減藥”稻麥連作田精準生態控草技術,真正實現雜草防控的標本兼治。
實施6年,雜草種子庫規模下降51%,稻-麥兩季的雜草發生量顯著下降53%。與常規5-6次除草方法控草相當或更優,但減少2-3次化除(減少化學除草劑用量可達40%),還降低30%的除草成本,真正實現了利用物理生態技術“降草”而“減藥”的目的。該研究以麥田優勢雜草日本看麥娘為指標對象,利用矩陣模型模擬監測其生活史動態規律,首次使大田雜草防治定量化。
江陰試驗田概況
不同控草措施下土壤雜草種子庫隨時間的變化
該論文以張崢博士為第一作者,強勝教授為通訊作者,畢業博士生李儒海、趙燦為共同作者。該研究是在始于2000年歷經8年的江蘇南通長期小區試驗基礎上,首次在大田試驗應用研究的成功案例。為基于消減雜草群落的稻-麥連作田精準生態控草技術在我國稻田生態系統雜草防控中大范圍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發展該生態控草技術,團隊開展了稻田生態系統雜草子實漂浮、傳播動態規律、適應機制等系統的應用基礎研究,分別發表在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8)、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9)、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4,2017,2020a,b)等農業和植保領域頂級期刊。主持制定了江蘇省稻田生態綠色控草技術地方標準。核心技術申請及獲得國內國際專利4件。后續已經在江蘇金壇、宿遷、淮安、昆山、興化以及安徽繁昌、白湖等多地以及面上開展了大田示范和推廣,并取得了成功。
目前,我國農田雜草防除主要依賴化學除草劑,但長期過量施用化學除草劑導致了雜草抗藥性的發生,帶來了環境污染、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降低了農田生物多樣性。雜草防治又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直接威脅到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2021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有害生物的綠色防控,該精準生態控草技術無疑為落實中央精神提供了顛覆性、操作性強、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控草技術支撐。
日期:2021-03-04
實施6年,雜草種子庫規模下降51%,稻-麥兩季的雜草發生量顯著下降53%。與常規5-6次除草方法控草相當或更優,但減少2-3次化除(減少化學除草劑用量可達40%),還降低30%的除草成本,真正實現了利用物理生態技術“降草”而“減藥”的目的。該研究以麥田優勢雜草日本看麥娘為指標對象,利用矩陣模型模擬監測其生活史動態規律,首次使大田雜草防治定量化。
江陰試驗田概況
不同控草措施下土壤雜草種子庫隨時間的變化
該論文以張崢博士為第一作者,強勝教授為通訊作者,畢業博士生李儒海、趙燦為共同作者。該研究是在始于2000年歷經8年的江蘇南通長期小區試驗基礎上,首次在大田試驗應用研究的成功案例。為基于消減雜草群落的稻-麥連作田精準生態控草技術在我國稻田生態系統雜草防控中大范圍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發展該生態控草技術,團隊開展了稻田生態系統雜草子實漂浮、傳播動態規律、適應機制等系統的應用基礎研究,分別發表在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8)、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9)、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4,2017,2020a,b)等農業和植保領域頂級期刊。主持制定了江蘇省稻田生態綠色控草技術地方標準。核心技術申請及獲得國內國際專利4件。后續已經在江蘇金壇、宿遷、淮安、昆山、興化以及安徽繁昌、白湖等多地以及面上開展了大田示范和推廣,并取得了成功。
目前,我國農田雜草防除主要依賴化學除草劑,但長期過量施用化學除草劑導致了雜草抗藥性的發生,帶來了環境污染、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降低了農田生物多樣性。雜草防治又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直接威脅到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2021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有害生物的綠色防控,該精準生態控草技術無疑為落實中央精神提供了顛覆性、操作性強、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控草技術支撐。
日期: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