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知名期刊 Phyto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上海交大藥學院李曉波教授課題組題為 “Total glycosides from stems of Cistanche tubulosa alleviate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of the phytochemicals and gut microbiota” 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詳細闡釋了肉蓯蓉抗抑郁的藥效物質及作用機制,為闡釋肉蓯蓉的傳統功效及深入研究肉蓯蓉的生物學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肉蓯蓉 (Cistanches Herba) 為歷代使用頻度高的補腎陽中藥,是列當科植物荒漠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 和 (或) 管花肉蓯蓉C. tubulosa (Schenk) Wight的干燥帶磷葉的肉質莖。肉蓯蓉為寄生植物, 其寄主為沙漠、荒漠固沙植物梭梭屬、檉柳屬植物等。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較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止沙漠化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種植肉蓯蓉,帶動梭梭、紅柳等固沙植物的種植,既能防沙固沙,起到治理沙漠、改善西部環境的作用,又能帶動當地少數民族百姓脫貧致富,具有綜合利用和產業發展優勢和強大的社會效益。由此,在肉蓯蓉傳統功效的指導下,深入挖掘肉蓯蓉新功效、新用途,對大面積種植肉蓯蓉及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腎陽,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其為人一身陽氣之根、動力之源;腎陽不足會導致機體神識失常、氣滯郁結,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多愁善感等癥狀;這與現代醫學中的抑郁癥癥狀類似,提示傳統補腎陽類藥物可能具有潛在的抗抑郁活性。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李曉波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傳統中藥與中藥現代化研究,經前期6年研究證實,補腎陽中藥肉蓯蓉確具有顯著的抗抑郁活性,但其具體活性物質及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該研究首次明確肉蓯蓉總苷(TG)為其抗抑郁的藥效物質基礎,其所含苯乙醇苷(主要包括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等)及環烯醚萜苷(主要包括8-表馬錢子酸、京尼平苷酸等)類成分可協同調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炎癥、神經遞質水平等多環節共同起效。與此同時,該研究進一步詳細闡明了腸道菌群在TG起效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一方面,TG可通過調節Erysipelotrichacea、Peptococcaceae及Muribaculaceae科中系列菌屬進而緩解HPA軸激活狀態及炎癥水平,并抑制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謝發揮抗抑郁作用;另一方面,TG經腸道菌群代謝后產物羥基酪醇(HT)亦被證實是其體內活性物質之一。此外,本研究還發現TG可緩解抑郁樣大鼠體內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低下及環核苷酸異常,體現出與肉蓯蓉補腎陽傳統功效一致的科學內涵及優勢。由此,從多角度闡釋了肉蓯蓉發揮抗抑郁作用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為肉蓯蓉治療抑郁癥的應用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用現代醫學手段詮釋傳統中醫理論。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博士研究生范莉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波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彭穎、王靖雯、馬萍、趙麗娟為該論文共同作者。以上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中藥肉蓯蓉大品種開發與產業化(2017YFC1702400)的資助。
全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1000131
日期:2021-03-11
肉蓯蓉 (Cistanches Herba) 為歷代使用頻度高的補腎陽中藥,是列當科植物荒漠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 和 (或) 管花肉蓯蓉C. tubulosa (Schenk) Wight的干燥帶磷葉的肉質莖。肉蓯蓉為寄生植物, 其寄主為沙漠、荒漠固沙植物梭梭屬、檉柳屬植物等。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積較大、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止沙漠化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種植肉蓯蓉,帶動梭梭、紅柳等固沙植物的種植,既能防沙固沙,起到治理沙漠、改善西部環境的作用,又能帶動當地少數民族百姓脫貧致富,具有綜合利用和產業發展優勢和強大的社會效益。由此,在肉蓯蓉傳統功效的指導下,深入挖掘肉蓯蓉新功效、新用途,對大面積種植肉蓯蓉及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腎陽,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其為人一身陽氣之根、動力之源;腎陽不足會導致機體神識失常、氣滯郁結,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多愁善感等癥狀;這與現代醫學中的抑郁癥癥狀類似,提示傳統補腎陽類藥物可能具有潛在的抗抑郁活性。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李曉波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傳統中藥與中藥現代化研究,經前期6年研究證實,補腎陽中藥肉蓯蓉確具有顯著的抗抑郁活性,但其具體活性物質及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該研究首次明確肉蓯蓉總苷(TG)為其抗抑郁的藥效物質基礎,其所含苯乙醇苷(主要包括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等)及環烯醚萜苷(主要包括8-表馬錢子酸、京尼平苷酸等)類成分可協同調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炎癥、神經遞質水平等多環節共同起效。與此同時,該研究進一步詳細闡明了腸道菌群在TG起效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一方面,TG可通過調節Erysipelotrichacea、Peptococcaceae及Muribaculaceae科中系列菌屬進而緩解HPA軸激活狀態及炎癥水平,并抑制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謝發揮抗抑郁作用;另一方面,TG經腸道菌群代謝后產物羥基酪醇(HT)亦被證實是其體內活性物質之一。此外,本研究還發現TG可緩解抑郁樣大鼠體內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低下及環核苷酸異常,體現出與肉蓯蓉補腎陽傳統功效一致的科學內涵及優勢。由此,從多角度闡釋了肉蓯蓉發揮抗抑郁作用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為肉蓯蓉治療抑郁癥的應用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用現代醫學手段詮釋傳統中醫理論。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博士研究生范莉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波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彭穎、王靖雯、馬萍、趙麗娟為該論文共同作者。以上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中藥肉蓯蓉大品種開發與產業化(2017YFC1702400)的資助。
全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1000131
日期: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