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我國紅茶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2021-03-18 中國農業產業化微信號512
核心提示:  茶飲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紅茶更是當今世界茶飲的主流,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是紅茶茶種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幾大
   茶飲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紅茶更是當今世界茶飲的主流,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是紅茶茶種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幾大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紅茶產能逐年擴張,貿易結構得到優化。但現階段紅茶產業的發展仍存在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產品質量較低和品牌效應較差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本報告從生產、消費和貿易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紅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剖析了紅茶產業的發展前景、扶貧潛力與問題風險,并從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多層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紅茶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


  1.茶葉生產規模逐步擴張,茶葉產出能力逐漸增強。2013年以來,我國茶葉生產規模逐步擴張。除2017年我國實有茶園面積小幅下跌外,其他年份均為增長態勢,6年增長了20.9%;茶葉采摘面積也逐年增長,增幅30.1%。


  圖1  2013-2018年我國茶葉生產規模變動趨勢圖


  2.紅茶產量逐年增加,但產能趨于飽和。2014-2018年我國紅茶產量逐年增長,2016年后產能趨于飽和。2014-2016年紅茶產量增速較快,年均增幅12.2%,但2016年后年均增速僅為3.4%。


  圖2 2013-2018年我國紅茶產量變動趨勢圖


  3.產區集中,并呈多元化分布。一方面,我國紅茶產區主要集中在滇、閩、鄂、湘4省,2018年四省紅茶合計產量占全國總量的67.9%。另一方面,我國紅茶區域分布趨于多元化,貴州、廣東、江西、江蘇、四川和陜西的紅茶產量占比提升,擠占了滇、閩、鄂、湘4省4.0%的產能份額。


  4.分散生產占主導地位。當前我國紅茶產業的生產模式主要包括:農戶分散生產模式、國有茶園生產模式和產業化經營生產模式,其中農戶分散生產模式仍占主導地位。但隨著產業扶貧推進與農產品市場化的深入,我國紅茶產業正向產業化經營生產模式轉變。


  (二)消費


  消費以內銷為主,內銷量逐年增加。2013-2018年,我國紅茶主要以內銷為主,內銷量約占總產量的80%。其中2013-2015年內銷量增長較快,2015年之后增幅明顯放緩。


  圖3 2013-2018年我國紅茶內銷量變動趨勢圖


  (三)加工流通


  1.加工方式向標準化集中加工轉變。一方面,隨著產業化經營生產模式的推廣,我國紅茶生產組織化水平逐漸提高,企業通過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農資、培訓服務、收購后集中加工;另一方面,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諸多茶企購置國外先進的紅碎茶生產線,流水線式加工,進一步提升了生產加工標準化程度。


  2.流通方式以批發零售為主。受農戶分散生產模式影響,當前我國紅茶產品流通主要以“茶農-茶企-批發商-零售商”的傳統模式為主。但隨著市場信息化程度加深,許多茶企開始探索流通新模式,如產品電子商務銷售、趨于授權專賣等。


  (四)進出口


  1.進口市場穩定性強。近5年我國紅茶進口量額均呈逐年增長趨勢,但中低檔紅茶的進口比例增加,進口額增幅逐漸低于進口量。我國紅茶主要進口來源國為斯里蘭卡、印度、印尼和肯尼亞,年均進口占比在70%以上,我國紅茶進口市場穩定性強。


  圖4 2014-2018年我國紅茶進口情況變動趨勢圖


  2.出口市場可替代性增強。一方面,近5年我國紅茶出口顯著擴張,2018年紅茶出口量出現下降,但出口額仍顯著增長,出口結構向優質高價紅茶產品轉變。另一方面,雖然日本、美國與中國香港是我國最主要的紅茶出口市場,但出口占比呈下降趨勢,已不足50%;其他主要出口市場的占比越加均衡,出口市場可替代性增強。


  圖5 我國2014-2018年紅茶出口情況變動趨勢圖


  (五)市場價格


  國內市場價格穩中有漲,成品茶價格有所回落。一方面,受成本上漲、消費群體擴大與消費需求增加3方面因素影響,近年來紅茶價格穩步增長。另一方面,紅茶產能快速擴張使得市場供過于求,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降低流通成本,中低檔茶品市場成為爭奪熱點,成品茶價格趨穩回落。


  (六)成本收益


  人工成本占種植成本的主要部分。紅茶成本構成復雜,包含種植成本、加工成本與流通成本3部分,且不同地區、不同企業與不同生產模式的成本均不相同。由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可知,人工成本是種植成本中最主要的成本構成,以全國平均水平計算,約占種植環節成本的71.3%。


  二、紅茶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一)產量增速將放緩,產區分布將趨向多元化。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紅茶產能快速增長、趨于飽和,而國內市場需求短時間內難以進一步擴張,預計未來紅茶產量增速將放緩。另一方面,未來我國紅茶生產分布將進一步向“百花齊放”局面發展。陜西、重慶、河南等地依托產業扶貧積極拓展紅茶市場,逐漸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區。


  (二)銷售模式將趨向多元化,品牌效應逐步顯現。隨著我國紅茶產業化經營水平與市場信息化水平提升,品牌專賣授權、電子商務與休閑茶園等新型渠道逐漸成為紅茶銷售的重要模式,茶企也將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品牌宣傳。


  (三)消費繼續以內銷為主,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方面,紅茶類別、質量與貿易壁壘等因素制約了出口貿易,而茶文化與健康養生觀念的普及又擴大了紅茶消費群體,預計未來紅茶消費將繼續以內銷為主。另一方面,茶葉消費平民化增加了對中低檔產品的需求,將推動國內紅茶產品向高中低檔的“金字塔”式結構轉變。


  (四)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產品附加值逐漸提升。一方面,紅茶進口逐漸從以進口優質茶、精制茶為主向進口茶葉原料轉變;另一方面,紅茶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逐漸提高,由出口原料茶葉為主向出口成品茶、精制茶轉變。


  (五)出口可能存在障礙,出口增長將趨緩。國內紅茶質量標準與國際不接軌、傳統工夫紅茶與國際消費主流不相符與可能存在的質量貿易壁壘均會對我國紅出口貿易產生阻礙,導致紅茶出口增速放緩。


  三、貧困地區紅茶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我國主要依托紅茶產業進行產業扶貧的貧困縣集中于廣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和河南6省中。其中,湖北與云南兩省的扶貧效果較好,依托紅茶產業扶貧的貧困縣基本全部脫貧。其扶貧效果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通過技術培訓,提升茶農的勞動技能;二是提供生產資料,降低其生產成本;三是幫助茶農進行茶葉加工,提高銷售收入;四是發展產業化經營,拓展茶農的茶葉銷路;五是吸納農戶為茶企員工,增加其工資性收入。


  (二)經驗做法總結


  1.開展產業化經營,并提升標準化水平。大力吸納龍頭企業入駐開展產業化經營,改善農戶分散經營現狀。通過建立地方行業標準、建設標準化茶園、提供統一生產資料與開展農戶技術培訓提升紅茶生產加工標準化水平。


  2.加強農戶技術培訓,提升農戶勞動技能。給予茶農茶葉種植技術與茶園管理方法培訓,增強其生產經營能力;吸納無能力或無條件種植茶葉的貧困戶為紅茶加工廠員工,提升其勞動技能。


  3.拓展銷售渠道,并積極打造產品的品牌效應。通過專賣店授權與電商、直播等新型媒介綜合開展線上線下聯合銷售。積極參與農產品推介會并利用媒體加大產品宣傳力度,增強品牌的市場認可度。


  4.積極開展產業融合,并著力保護古茶樹資源。一方面,在主產地打造茶園經濟,將茶葉種植、茶品加工和茶園旅游融為一體,同時積極弘揚茶文化,發展茶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將古茶樹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相結合,進行保護性采摘,打造高端產品。


  (三)典型案例分析


  1.湖北省咸豐縣大力發展紅茶產業化經營、打造產品品牌效應脫貧致富。咸豐縣發展紅茶產業扶貧的思路為“鏈條做長、龍頭做強、品牌做響”。首先,通過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起了完善的茶葉生產基地和加工體系;其次,通過提供資金、資源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批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入駐;最后,以高價值、品牌化為方向,大力包裝品牌、宣傳產品,著力打造紅茶精品,提高市場知名度。


  咸豐縣紅茶產業扶貧的經驗需要充足的資金、清晰的頂層設計規劃和豐富的社會資源作為依托,適合資金充足、社會資源豐富、基礎條件較好的貧困縣借鑒。


  2.貴州省石阡縣通過提升茶葉品質、依托茶文化進行宣傳增收脫貧。石阡縣發展紅茶產業扶貧的思路為“保障產品品質、發揮自有優勢”。首先,通過制定地方行業標準、開展茶葉綠色環保種植與病蟲害生物防治保障茶葉品質。其次,引導企業建立行業工藝標準并研制紅茶制品,提升產品質量與附加值。最后,依托當地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發展多種形式的茶葉文化產業,提升經營效益與市場知名度。


  石阡縣紅茶產業扶貧的經驗在前兩種做法上更具有普適性,適合大多數地區借鑒;而第三種做法則適合具有獨特茶業相關資源的貧困縣學習。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


  (一)主要問題


  1.產業缺乏組織化,產品質量較低。我國紅茶產業以分散生產經營為主,難以對茶農與小微企業進行有效監管;國內缺乏嚴格統一的質量標準,造成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我國紅茶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限制了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


  2.流通體系建設不健全,產銷市場難以有效對接。紅茶具有生產分散性與消費全國性的矛盾,產業缺乏市場組織化,各地紅茶難以有效流通至全國市場。信息化建設缺位造成市場信息不對稱,加劇了產銷市場對接難度。我國茶業管理中存在部門交叉、地區標準不一的問題,進一步阻礙了流通效率。這些問題,一方面導致紅茶流通和消費成本較高,在對外貿易中不具有價格優勢;另一方面,也為人為投機炒作提供了空間。


  3.產品“有類無品”,缺乏品牌效應。一方面,缺乏產業化經營導致我國紅茶產業存在重生產、輕營銷的特點;另一方面,傳統飲茶文化因形式繁瑣、寓意高雅不利于全民化的推廣營銷,造成我國紅茶雖有名優茶種,但少有知名品牌。這進一步制約了我國紅茶的國際競爭力,難以進入高利潤的下游市場環節。


  (二)風險分析


  1.生產標準化水平較低,易導致茶樹生長環境惡化。一方面,茶農在易過量使用化肥,或采用化學手段除草殺蟲,導致土壤出現化學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惡化茶樹生長環境。另一方面,一些茶農還將茶樹與其他林果作物套種,掠奪茶樹生長空間、降低品質與產量。


  2.內銷市場接近飽和,易導致產品庫存積壓。一方面,我國茶飲消費種類愈發多元化,對紅茶市場存在沖擊;另一方面,品牌效應的缺乏使得新興紅茶產品缺乏市場認可度。因此,大量內銷的紅茶在產能穩步擴張的情況下易出現庫存積壓風險。


  3.國際貿易出現質量壁壘,阻礙紅茶出口。一方面,當前我國紅茶質量標準與國際不接軌;另一方面,我國紅茶產品質量相對較低。因此,面對我國紅茶產業近年來的轉型升級,國際主要紅茶貿易國可能會采用貿易壁壘政策,特別是質量壁壘來抑制我國紅茶出口貿易。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主要起到統籌全局的作用。首先,應建立健全我國紅茶行業標準規范,使其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其次,可在稅費、融資和貿易方面給予優質企業政策支持,提高其競爭力。最后,應牽頭建立一個紅茶產業信息平臺,減輕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


  (二)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應做好政策落實與具體管理工作。首先,加強對紅茶產業的監管力度,農業部門聚焦茶葉種植與加工,商業部門聚焦市場流通。其次,應推動當地茶園建設、茶葉加工等環節的標準化推廣。最后,可通過政策優惠吸引龍頭企業入駐,積極開展產業化經營。


  (三)紅茶經營企業


  茶業企業側重壯大自身實力。首先,配合地方政府積極開展產業化經營工作,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給予農戶農資、技術和就業方面的指導。其次,著力升級配套設施,充分利用國外先進資源。最后,重視紅茶產品的市場營銷,大力宣傳產品品牌,增強市場知名度。


  (四)茶葉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溝通紐帶與行業代言人的擔當。一方面,積極規勸企業遵守行業標準規范并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協助政府開展各色茶事活動,并積極推動國際間的茶業經濟互動、茶文化交流活動,擴大我國紅茶業的影響力。


  文章來源丨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3-18
 
標簽: 調查 紅茶
行業: 茶葉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