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華中農業大學主辦的“不同前茬直播油菜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集成與展示”現場觀摩會在宜昌市農科院枝江試驗基地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員,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惜,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研究員,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宜昌市委常委、宜昌市副市長張航宇,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楊朝新,湖北省科技推廣總站站站長段志紅,湖北省油菜辦公室副主任魯明星等出席觀摩會。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及學者,各兄弟院校、農林科研院所有關負責人、學者及宜昌市油菜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代表80余人與會。活動同步線上直播,800余人線上收看了直播。
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航宇致歡迎詞。他表示,觀摩會在枝江市舉辦,既是各位領導和專家對宜昌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對宜昌的鞭策和鼓勵。宜昌市將以現場會為契機,認真學習借鑒專家意見,按照綠色、生態、高質、高效要求,加快優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面推進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講話。他代表學校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長期以來對華中農業大學各項事業的關心和支持。他說,作為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華中農業大學一直在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所提的要求、對學校的殷殷囑托;學校一批專家、教授一直在努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荊楚大地上。他期待學校和學校的專家、教授們更好地把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績效導向結合,為鄉村振興、為產業振興、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不同前茬直播油菜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成果早日熟化,進一步轉化推廣,為荊楚大地、為油菜產業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在講話中提出,油料產業是“卡脖子產業”,油菜在我國的產業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真正有發展潛力、能大規模發展的就是南方的油菜。他希望全國同仁共同打造油菜產業每一個環節的“珍珠”,“把美麗的珍珠按產業鏈串起來,打造油菜產業這條‘項鏈’,最終奉獻中國好油”。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惜提出,要政策支持,穩定油菜產業發展。油菜產業是非常重要的產業,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糧油安全。目前,湖北省正重點發展包括菜籽油在內的十大產業鏈條,他希望搞糧油的專家、企業家一定要搶抓機遇,形成合力,把湖北的糧油產業搞起來。此外,要科技創新,科技支撐,推動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他表示,有了政策,僅僅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措施,最重要的還是科技,沒有科技的創新,是不可能有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員表示,糧油生產是屬于“卡脖子技術”內容之一,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這個成果來的正是時候,是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重一個重要的技術。有了國家的政策以后,要提升油菜產業的競爭力,關鍵要靠科技。“我們既要有足夠的糧油產量,同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新時期對美好生活向往,就是要質優,而且還要高效,來提高油菜產業的生產效率,這樣才能夠提升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他希望通過及時總結宜昌現場的經驗,推廣到全國的適宜的油菜產區,盡早使我國油菜生產走向綠色、高質、高效的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為我國油菜產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周廣生教授介紹,湖北省是我國傳統的油菜優勢產區,常年種植面積在1600萬畝至1800萬畝之間,種植模式以一年兩熟為主,前茬作物為水稻和玉米。以往的技術示范主要針對水田油菜進行,而旱地油菜生產則關注較少。和水田油菜相比,旱地油菜產量普遍高于水田油菜,但和長江上游云南、長江下游江蘇沿海地區高產典型畝產250公斤左右的產量相比,湖北省旱地油菜單產仍有一定差距。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省旱地油菜的單產水平,提高抗倒性、穩定菜籽品質,周廣生教授團隊進行了旱地直播油菜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示范。他們將耐密抗倒優良油菜品種選用、無人機飛播、增密提效、適當增加翻耕深度、新型肥料利用、機械化收獲等關鍵技術進行集成與示范,以期實現我國油菜大面積綠色、優質、高效生產,增強油菜產業競爭力。
當天上午,專家組聽取了該技術的實施情況匯報,對宜昌市農科院枝江試驗基地示范片進行了現場測產。專家組按照3點取樣法進行理論測產,每點隨機選取1平方米樣方,測定密度,每個樣方連續選取10株考察單株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重按照品種登記備案數據計算,測產系數0.8。
專家組組長李培武院士宣布了現場測產結果。理論測產示范片,選用品種為圣光165R,于10 月2日進行無人機飛播。示范片種植密度28222株/畝,單株角果數159.1個,每角粒數21.37粒,千粒重4.00g,理論產量307.1 kg/畝。實收測產示范片,采用分段機械收獲方式測定實際產量。實收田塊面積2.5畝,機收籽粒濕重792.27 kg,水雜含量21.0%,按標準水雜(11%)折算,實產菜籽產量281.3 kg/畝。
專家組認為,該技術有力推動了我國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促進了油菜優質豐產、節本增效。與傳統農戶習慣種植相比,抗倒性顯著增強,產量提高13.5%、品質提升8.2%、每畝節本增效583元、增效2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日期:2021-05-18
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航宇致歡迎詞。他表示,觀摩會在枝江市舉辦,既是各位領導和專家對宜昌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對宜昌的鞭策和鼓勵。宜昌市將以現場會為契機,認真學習借鑒專家意見,按照綠色、生態、高質、高效要求,加快優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全面推進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講話。他代表學校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長期以來對華中農業大學各項事業的關心和支持。他說,作為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華中農業大學一直在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所提的要求、對學校的殷殷囑托;學校一批專家、教授一直在努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荊楚大地上。他期待學校和學校的專家、教授們更好地把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績效導向結合,為鄉村振興、為產業振興、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不同前茬直播油菜高產高效生產技術”成果早日熟化,進一步轉化推廣,為荊楚大地、為油菜產業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在講話中提出,油料產業是“卡脖子產業”,油菜在我國的產業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真正有發展潛力、能大規模發展的就是南方的油菜。他希望全國同仁共同打造油菜產業每一個環節的“珍珠”,“把美麗的珍珠按產業鏈串起來,打造油菜產業這條‘項鏈’,最終奉獻中國好油”。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惜提出,要政策支持,穩定油菜產業發展。油菜產業是非常重要的產業,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糧油安全。目前,湖北省正重點發展包括菜籽油在內的十大產業鏈條,他希望搞糧油的專家、企業家一定要搶抓機遇,形成合力,把湖北的糧油產業搞起來。此外,要科技創新,科技支撐,推動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他表示,有了政策,僅僅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措施,最重要的還是科技,沒有科技的創新,是不可能有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員表示,糧油生產是屬于“卡脖子技術”內容之一,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這個成果來的正是時候,是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重一個重要的技術。有了國家的政策以后,要提升油菜產業的競爭力,關鍵要靠科技。“我們既要有足夠的糧油產量,同時也要滿足人民群眾新時期對美好生活向往,就是要質優,而且還要高效,來提高油菜產業的生產效率,這樣才能夠提升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他希望通過及時總結宜昌現場的經驗,推廣到全國的適宜的油菜產區,盡早使我國油菜生產走向綠色、高質、高效的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為我國油菜產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周廣生教授介紹,湖北省是我國傳統的油菜優勢產區,常年種植面積在1600萬畝至1800萬畝之間,種植模式以一年兩熟為主,前茬作物為水稻和玉米。以往的技術示范主要針對水田油菜進行,而旱地油菜生產則關注較少。和水田油菜相比,旱地油菜產量普遍高于水田油菜,但和長江上游云南、長江下游江蘇沿海地區高產典型畝產250公斤左右的產量相比,湖北省旱地油菜單產仍有一定差距。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省旱地油菜的單產水平,提高抗倒性、穩定菜籽品質,周廣生教授團隊進行了旱地直播油菜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示范。他們將耐密抗倒優良油菜品種選用、無人機飛播、增密提效、適當增加翻耕深度、新型肥料利用、機械化收獲等關鍵技術進行集成與示范,以期實現我國油菜大面積綠色、優質、高效生產,增強油菜產業競爭力。
當天上午,專家組聽取了該技術的實施情況匯報,對宜昌市農科院枝江試驗基地示范片進行了現場測產。專家組按照3點取樣法進行理論測產,每點隨機選取1平方米樣方,測定密度,每個樣方連續選取10株考察單株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重按照品種登記備案數據計算,測產系數0.8。
專家組組長李培武院士宣布了現場測產結果。理論測產示范片,選用品種為圣光165R,于10 月2日進行無人機飛播。示范片種植密度28222株/畝,單株角果數159.1個,每角粒數21.37粒,千粒重4.00g,理論產量307.1 kg/畝。實收測產示范片,采用分段機械收獲方式測定實際產量。實收田塊面積2.5畝,機收籽粒濕重792.27 kg,水雜含量21.0%,按標準水雜(11%)折算,實產菜籽產量281.3 kg/畝。
專家組認為,該技術有力推動了我國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促進了油菜優質豐產、節本增效。與傳統農戶習慣種植相比,抗倒性顯著增強,產量提高13.5%、品質提升8.2%、每畝節本增效583元、增效2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日期: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