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馬鈴薯之都”美譽的烏蘭察布,位于陰山山脈,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是土豆的黃金種植帶,產量占到內蒙古自治區的將近一半。
火山腳下豐收忙 土豆分揀有門道
在楊貴村的一個土豆種植基地,記者發現,這里土豆的皮是紅色的,名字叫“后旗紅”。察右后旗境內有烏蘭哈達火山,這些土豆就是長在火山腳下,這些土豆可以說是“喝”著火山巖漿礦泉水,享受著北緯41度的充足日照長大的。
現在土豆進入了收獲期,這里的土是沙壤土,摸起來非常干燥,透水透氣利于土豆長個兒,早在半個月前,地里就停止澆水了,這樣可以加速土豆皮的老化、減少損耗。接著就是上設備,首先出場的是殺秧機,就是把土豆苗割掉,這樣可以讓水分蒸發。然后就輪到大型機械翻土機登場了,負責把土豆從地里面翻出來,“后旗紅”土豆皮薄、容易剮壞,特別嬌貴,所以都是由人工進行分揀裝袋。
這片地里收土豆是靠團結協作拼手速,而一路之隔的另一片農田里,是另一番收獲景象。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從翻土到抖土再到裝袋一氣呵成,它每小時可以完成5畝地的作業。在現場,等候運輸土豆的貨車排起了長隊。
現在,規模化的恒溫貯藏,讓土豆實現了錯峰銷售,同時電商拓寬了銷路,讓土豆身價倍增。這邊有電商主播直接來田間地頭帶貨,都是現場包裝,每個土豆都穿上了防撞衣。
目前,內蒙古馬鈴薯的產業鏈達130億元,“小土豆”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新農人回鄉創業賣土豆 新理念帶動鄉鄰增收致富
察右后旗是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種植的核心區域。中秋后的第一天,察右后旗朝陽村馬鈴薯地里,一大早收割機就開始工作。紅色的馬鈴薯就是當地的特色品種——“后旗紅”。工人們正以兩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分揀,一頭是麻袋裝的,一頭是紙盒裝的。這塊地的種植戶郭潤和女兒郭晨慧一早就來到地里,查看馬鈴薯的分揀情況。
郭潤和收購商談好價格,麻袋裝的馬鈴薯就以8毛/斤的批發價賣出大概200、300噸。而郭晨慧則帶著精挑細選的馬鈴薯回到她的店面打包寄送,這樣一箱大個的精選土豆在電商平臺售價80元。兩種銷售模式,源于父女倆不同的營銷理念。2015年,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郭晨慧返鄉創業,瞄準了家鄉的特色品種“后旗紅”。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創業青年 郭晨慧:我父母一直在種植這種綠色生態的土豆,并沒有賣出它的價值,都是以批發的形式走出去,其實更多的價格是其他的商販或者中間商賺了。我們做得更精細,同時里邊還有贈品,火山石的卡片、土豆的佐料。在產品的選品和種植上,都投入了很多的心血。
個頭大、口感綿、綠色無污染的“后旗紅”土豆,經過郭晨慧的精心種植、選品和營銷設計,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其中精品款土豆甚至能賣上10元一斤的價格。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創業青年 郭晨慧:我們會以土豆為主,圍繞它做出一些比如說文創、便捷的美食,把土豆這個產業通過另一種方式與文旅、鄉村振興結合。
糧食“十八連豐”在望 肉奶產量全國居前
內蒙古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那么,當地今年的糧食收成情況如何?糧食生產是否又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呢?央視財經記者對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進行了專訪。
記者 寧坤:這兩天我們來到內蒙古,在田間地頭看到一派豐收景象。我們了解到,預計今年將是內蒙古連續第18個豐收年。作為全國的農牧業大省,內蒙古的農牧業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內蒙古有1.39億畝耕地,有13億畝草原,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我們今年預計糧食產量達到750億斤。對于國家的糧食安全,我想作用還是明顯的。目前我們牛奶產量占到全國的五分之一,肉羊的存欄量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肉牛的存欄量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
除了生產奶和肉,內蒙古還種植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等糧食作物,2020年糧食總產量達732.8億斤,排到全國第八。但是與此同時,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既要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又要生產大量農畜產品,內蒙古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為養而種、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我們把大概6500萬畝玉米、1300多萬畝雜糧雜豆、適宜種草的耕地,用作“草畜一體化”發展這種新模式中。全部落實的話能夠飼養5000萬個牛單位,5000萬個牛單位每年大概出欄4000萬頭牛,就是1.6萬億的產值,大大突破了我們現在的發展水平。
由于氣候涼、溫差大、光照強,內蒙古產出的土豆口感好、耐儲存?,F在,內蒙古正在馬鈴薯的“種養加”一體化上全面發力。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全國大概30%到50%的優質種薯,我們內蒙古能夠提供。加工業上來了,全產業鏈建立了。我們馬鈴薯產業現在是大概130個億,未來起碼能翻一番或者更多。
李秉榮介紹,內蒙古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雙重責任,未來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落實草畜平衡。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我們出臺了草畜平衡條例,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果能夠落實到位的話,我們未來農牧業產值大概是1到1.5萬億,大概是現在的3到5倍。
日期:2021-09-26
火山腳下豐收忙 土豆分揀有門道
在楊貴村的一個土豆種植基地,記者發現,這里土豆的皮是紅色的,名字叫“后旗紅”。察右后旗境內有烏蘭哈達火山,這些土豆就是長在火山腳下,這些土豆可以說是“喝”著火山巖漿礦泉水,享受著北緯41度的充足日照長大的。
現在土豆進入了收獲期,這里的土是沙壤土,摸起來非常干燥,透水透氣利于土豆長個兒,早在半個月前,地里就停止澆水了,這樣可以加速土豆皮的老化、減少損耗。接著就是上設備,首先出場的是殺秧機,就是把土豆苗割掉,這樣可以讓水分蒸發。然后就輪到大型機械翻土機登場了,負責把土豆從地里面翻出來,“后旗紅”土豆皮薄、容易剮壞,特別嬌貴,所以都是由人工進行分揀裝袋。
這片地里收土豆是靠團結協作拼手速,而一路之隔的另一片農田里,是另一番收獲景象。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從翻土到抖土再到裝袋一氣呵成,它每小時可以完成5畝地的作業。在現場,等候運輸土豆的貨車排起了長隊。
現在,規模化的恒溫貯藏,讓土豆實現了錯峰銷售,同時電商拓寬了銷路,讓土豆身價倍增。這邊有電商主播直接來田間地頭帶貨,都是現場包裝,每個土豆都穿上了防撞衣。
目前,內蒙古馬鈴薯的產業鏈達130億元,“小土豆”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新農人回鄉創業賣土豆 新理念帶動鄉鄰增收致富
察右后旗是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種植的核心區域。中秋后的第一天,察右后旗朝陽村馬鈴薯地里,一大早收割機就開始工作。紅色的馬鈴薯就是當地的特色品種——“后旗紅”。工人們正以兩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分揀,一頭是麻袋裝的,一頭是紙盒裝的。這塊地的種植戶郭潤和女兒郭晨慧一早就來到地里,查看馬鈴薯的分揀情況。
郭潤和收購商談好價格,麻袋裝的馬鈴薯就以8毛/斤的批發價賣出大概200、300噸。而郭晨慧則帶著精挑細選的馬鈴薯回到她的店面打包寄送,這樣一箱大個的精選土豆在電商平臺售價80元。兩種銷售模式,源于父女倆不同的營銷理念。2015年,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郭晨慧返鄉創業,瞄準了家鄉的特色品種“后旗紅”。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創業青年 郭晨慧:我父母一直在種植這種綠色生態的土豆,并沒有賣出它的價值,都是以批發的形式走出去,其實更多的價格是其他的商販或者中間商賺了。我們做得更精細,同時里邊還有贈品,火山石的卡片、土豆的佐料。在產品的選品和種植上,都投入了很多的心血。
個頭大、口感綿、綠色無污染的“后旗紅”土豆,經過郭晨慧的精心種植、選品和營銷設計,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其中精品款土豆甚至能賣上10元一斤的價格。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創業青年 郭晨慧:我們會以土豆為主,圍繞它做出一些比如說文創、便捷的美食,把土豆這個產業通過另一種方式與文旅、鄉村振興結合。
糧食“十八連豐”在望 肉奶產量全國居前
內蒙古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那么,當地今年的糧食收成情況如何?糧食生產是否又會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呢?央視財經記者對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進行了專訪。
記者 寧坤:這兩天我們來到內蒙古,在田間地頭看到一派豐收景象。我們了解到,預計今年將是內蒙古連續第18個豐收年。作為全國的農牧業大省,內蒙古的農牧業發展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內蒙古有1.39億畝耕地,有13億畝草原,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我們今年預計糧食產量達到750億斤。對于國家的糧食安全,我想作用還是明顯的。目前我們牛奶產量占到全國的五分之一,肉羊的存欄量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肉牛的存欄量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
除了生產奶和肉,內蒙古還種植玉米、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等糧食作物,2020年糧食總產量達732.8億斤,排到全國第八。但是與此同時,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既要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又要生產大量農畜產品,內蒙古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為養而種、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我們把大概6500萬畝玉米、1300多萬畝雜糧雜豆、適宜種草的耕地,用作“草畜一體化”發展這種新模式中。全部落實的話能夠飼養5000萬個牛單位,5000萬個牛單位每年大概出欄4000萬頭牛,就是1.6萬億的產值,大大突破了我們現在的發展水平。
由于氣候涼、溫差大、光照強,內蒙古產出的土豆口感好、耐儲存?,F在,內蒙古正在馬鈴薯的“種養加”一體化上全面發力。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全國大概30%到50%的優質種薯,我們內蒙古能夠提供。加工業上來了,全產業鏈建立了。我們馬鈴薯產業現在是大概130個億,未來起碼能翻一番或者更多。
李秉榮介紹,內蒙古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雙重責任,未來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落實草畜平衡。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李秉榮:我們出臺了草畜平衡條例,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果能夠落實到位的話,我們未來農牧業產值大概是1到1.5萬億,大概是現在的3到5倍。
日期: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