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世界四大水果之一,2017年世界葡萄總產量為7428萬t,僅次于香蕉和蘋果,排在第3位。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愿逐步提高,對好看、好吃、好運的“三好”優質葡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高葡萄的經濟效益,我國沿海城市及一些傳統上不適宜種植葡萄的區域通過選擇優良品種,采用設施栽培、無土栽培、根域限制栽培、高效肥水管理和合理整形修剪等先進栽培技術,生產出了精品高端葡萄果品,引領了葡萄產業的高效發展。
吐魯番是我國西北地區葡萄栽培老產區,它的地理優勢孕育了聞名國內外的“吐魯番葡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提倡發展葡萄種植,葡萄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政府相關部門對產業標準化、精細化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葡萄仍然是吐魯番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然而,雖然吐魯番市葡萄產業規模龐大,但也存在較多問題,如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物流冷鏈體系不健全、種植戶管理水平低和新的栽培技術應用能力弱等,阻礙了當地葡萄產業的轉型升級。筆者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產業經驗,結合導師對于葡萄產業的見解及研修單位的科研成果,對吐魯番葡萄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發展對策進行了分析。
吐魯番葡萄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
葡萄種植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漢安帝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率兵出屯于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鎮),開始了在吐魯番盆地屯田的歷史;到十六國北涼時(公元前424—441年)開始了葡萄種植。可以看出吐魯番葡萄種植歷史有2400多年。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承包制推動吐魯番葡萄產業向規模化發展。1985年吐魯番葡萄種植面積已達到14.25萬畝,年總產量3.95萬t,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7%和16.0%。截至2019年末,吐魯番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為58.8萬畝和120萬t,分別占新疆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的27.9%和38.3%。葡萄產業已經成為吐魯番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吐魯番葡萄產業自1986年起步以來,30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3次革命:一是從小規模種植向規模化發展;二是從地面匍匐生長向搭架式栽培方向發展;三是從低矮狹窄架式改為高棚架栽培,實現半機械化生產。目前,吐魯番葡萄在新疆乃至全國葡萄生產中均占據了重要地位。2012年8月,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授予吐魯番“葡萄圣城”“葡萄干生產加工物流中心”的榮譽稱號。
長期以來,吐魯番在葡萄生產實踐中探索產業發展,引進吸收先進的生產技術,塑造產業發展的樣板,為打造金字招牌不斷探索前進。
地理優勢適宜種植歐亞種葡萄品種
吐魯番市位于東經87°16′~91°55′、北緯41°12′~43°40′,氣溫高,晝夜溫差大,1月平均氣溫-15~-10℃,夏季最高氣溫達49.6℃,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5300℃以上,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3000h以上,無霜期平均268.6d,這些條件適于當地主栽品種無核白生長結果。無核白葡萄萌芽展葉期4月初,吐魯番氣溫穩定于15℃左右,期間倒春寒等自然災害很少出現;開花期5月上中旬,葡萄開花授粉的適宜溫度25~28℃,此時吐魯番的氣溫穩定高于20℃;漿果膨大期和新梢生長期的適宜溫度為25~35℃,這時正處于5月底至6月中下旬,吐魯番氣溫在38℃以下,有利于果實膨大和新梢生長;漿果成熟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時吐魯番高于40℃的天氣持續30d左右,但晝夜溫差大,晝夜溫差最高達到20℃。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歐亞種葡萄品種可以正常生長,葡萄果實顏色鮮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使吐魯番無核白葡萄品質好,品牌效應高。吐魯番已被農業農村部劃定為無核葡萄及葡萄干生產優勢產區。
“吐魯番葡萄”品牌與保護工作成績顯著
吐魯番葡萄以其品質優良的特點,先后多次參加大型果蔬展覽展銷推介會。“吐魯番葡萄”產品獲2008北京奧運專供水果、榮獲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25萬畝葡萄獲綠色食品認證。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成功舉辦28屆,2019年參加了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通過宣傳推介、市場開拓,“吐魯番葡萄”在國內外市場上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為保持優勢、提升品牌價值,吐魯番市2020年發布了《吐魯番葡萄干產品保護條例》,用法律手段打擊非法影響葡萄干產品的行為。
吐魯番葡萄產業存在的問題
品種結構單一,成熟期集中
吐魯番葡萄栽植品種85%以上為無核白,由于無核白葡萄種植面積大、果實成熟期集中、漿果成熟后掛樹時間短、易脫粒、遇雨水易裂果、不耐貯運等,給該品種鮮果銷售帶來較大壓力。
農民文化水平低,應用新技術能力弱,標準化種植意識不強
雖然吐魯番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展基礎雄厚,但大部分葡萄園定植時間早,行株距不規范,群體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陳舊,傳統種植管理方式不適合機械化生產。農民習慣于傳統的落后方式生產,思想理念較難改變,不容易接受新的先進技術。葡萄園花果管理、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均全靠經驗,優質標準化種植意識不強,導致葡萄增產不增收,品質差、效益低。
產業鏈不完整,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隨著吐魯番葡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現有企業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特別是葡萄汁、葡萄籽油、葡萄葉提取物等深加工品開發利用落后。吐魯番現有的企業主要以運營鮮食葡萄包裝、冷藏、運輸,葡萄干產品的包裝、銷售,釀酒等方面為主,缺乏全產業鏈的大型龍頭企業參與、引領和帶動。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過去葡萄園栽植株距一般為0.8~1.0m,小棚架栽植行距為4.0~4.5m、大棚架為7.0~8.0m不等,一致性和標準性差,而且架面低矮狹窄,很難實現機械化生產。葡萄生產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大量轉向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勞務用工費用快速增長。目前,一般春季葡萄出土上架時每個人工240元/d,秋季埋土防寒每個人工260元/d,夏季管理每個人工120元/d。勞務費的升高增加了生產成本,這已成為實現葡萄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
解決途徑
品種改良是核心要素
吐魯番要改變傳統的思想理念,打破思路,借鑒新產區的發展理念,適當增加品種數量,優化品種結構,改變無核白葡萄單一品種為優良品種多樣化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大粒、無核、顏色鮮艷、不易脫粒、果梗不易褐變、耐貯藏的品種倍受消費者歡迎。由于吐魯番市的氣溫普遍較高,而歐美雜交種葡萄花期高溫容易落花落果,建議吐魯番葡萄品種選擇要以歐亞種葡萄為主。吐魯番可選擇推廣的綠色品種有維多利亞(早熟)、秋翠(晚熟)、京蜜(早熟)、無核白雞心(中熟)、波爾萊特(晚熟)、意大利(晚熟);紅色品種有紅巴拉多(早熟)、新郁(晚熟);黑色品種有無核紫(晚熟)、秋黑(晚熟)、秋脆(中熟)和黑脆無核等。
加快標準化基地建設,推行機械化生產
吐魯番作為我國的老葡萄產區,亟需改善現有的基礎設施,以加快實現機械化生產。架式是葡萄栽培的關鍵,選擇合理有效的栽培架式,應用輕簡化修剪技術,不僅可提高栽培效率,還能節省生產成本。吐魯番現有低矮狹窄葡萄架式不適宜機械作業。同時,葡萄園行株距偏小、田間道路窄等因素導致小型農用機具都無法進入操作,應該按照當地現代葡萄標準化種植要求把園區的道路、田間群體結構、架式、樹形統一進行改造,為機械操作創造便利條件。此外,針對現有的葡萄園行株距小、主蔓數量多、通風透光條件差、田間濕度大、容易引起病蟲害等問題,可以結合老葡萄園改造剪除多余的主蔓,改善葡萄園群體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發生。秋季可以利用結果母枝短梢修剪的方法,控制留芽量,為實現后期輕簡管理、節約勞動成本奠定基礎。
發展與培育特色林果業龍頭企業
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企業,制定優惠政策,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各類項目資金支持等措施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同時,重點開展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工作,重視企業研發能力和研發水平,注重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塑造企業創新團隊建設,幫助和引導企業自強發展。通過市場+企業+合作社等模式,實行訂單生產模式。出臺政策,促進資源整合和土地流轉,組建適度規模家庭農場,實現葡萄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建設一批大型冷藏庫,為葡萄采摘后的冷藏和銷售運輸前的預冷提供條件。
今后發展方向
在繼承傳統種植模式基礎上創新改革
吐魯番是我國葡萄干的主產區,現有栽培的制干品種主要是無核白、波爾萊特、無核白雞心和無核紫。根據目前國內外市場需求,應引入示范推廣果粒大、顏色鮮艷的葡萄品種。按照成熟期早、中、晚熟品種分區域發展,栽培模式上露地栽培、設施促早栽培、延遲栽培以及旅游觀光采摘模式搭配發展。生產上逐步推行土地流轉組建適度規模農場式生產、合作社、企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推行“企業+合作社+市場”的訂單農業。
發展節水灌溉,配方施肥
吐魯番屬于干旱缺水區域,應該推行定量、科學灌水制度和先進節水灌溉技術,把溝灌、漫灌方式轉變為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目前,我國葡萄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但在吐魯番無核白葡萄生產中示范推廣仍較少。今后應加快應用葡萄節水灌溉與配方施肥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廣“5416”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推廣秋施基肥、有機肥替代化肥和葡萄枝條粉碎還田循環利用等土壤管理技術,增加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改善農田生態條件。
建立良種苗木繁育體系
目前生產上使用的苗木大部分從外地引進,這增加了各種病蟲害及檢疫病蟲害的入侵風險。當地應該建立以葡萄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優良苗木繁育基地,自繁自用、自產自銷,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可以減少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風險。
開展智慧農業信息技術的引進與示范
智慧農業是以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優化農業核心資源配置,通過大數據采集、傳輸、處理與反饋,開展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智慧管控(包括土壤智慧改良、智慧選種、智慧育苗、智慧種植或養殖、智慧施肥和噴水、病蟲害智慧防治、產品智慧收獲及其溯源),推進農業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以實現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的農業新業態。在我國“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規劃中,農業要走現代化道路,以“精準感測、精準管理、提質增效、智能控制、智慧決策”為宗旨,實行智慧農業。開展智慧農業信息技術的引進與示范,利用大數據庫實現吐魯番葡萄產業的智慧化管理是促進葡萄產業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
走葡萄綠色發展之路,確保吐魯番葡萄產品安全優質
舌尖上的安全是目前眾人關注的熱點。為打造吐魯番葡萄的馳名商標,食品安全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利用好吐魯番的優良自然水源、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條件,建設綠色葡萄園,實行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推行電子平臺數碼追溯體系建設工程,讓吐魯番葡萄的信用度再上新臺階。
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葡萄生產節本增效
果園機械化生產是提高勞動效率、節約成本的有效手段。為解決勞動力成本高和短缺問題,必需加快實施生產的機械化。目前,吐魯番市開展的葡萄架式改造工作已經可以實現半機械化生產,只要進一步研究解決葡萄修剪和采摘的機械化問題,就能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束縛中解脫出來,節約成本,實現葡萄產業的提質增效,加快葡萄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簡約化生產步伐。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11期“新疆吐魯番葡萄產業發展及轉型升級建議”(吾爾尼沙·卡得爾,劉鳳之,劉麗媛)。
日期:2021-11-22
吐魯番是我國西北地區葡萄栽培老產區,它的地理優勢孕育了聞名國內外的“吐魯番葡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提倡發展葡萄種植,葡萄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政府相關部門對產業標準化、精細化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葡萄仍然是吐魯番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然而,雖然吐魯番市葡萄產業規模龐大,但也存在較多問題,如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物流冷鏈體系不健全、種植戶管理水平低和新的栽培技術應用能力弱等,阻礙了當地葡萄產業的轉型升級。筆者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的“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產業經驗,結合導師對于葡萄產業的見解及研修單位的科研成果,對吐魯番葡萄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發展對策進行了分析。
吐魯番葡萄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
葡萄種植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漢安帝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率兵出屯于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鎮),開始了在吐魯番盆地屯田的歷史;到十六國北涼時(公元前424—441年)開始了葡萄種植。可以看出吐魯番葡萄種植歷史有2400多年。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承包制推動吐魯番葡萄產業向規模化發展。1985年吐魯番葡萄種植面積已達到14.25萬畝,年總產量3.95萬t,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7%和16.0%。截至2019年末,吐魯番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為58.8萬畝和120萬t,分別占新疆葡萄種植面積和產量的27.9%和38.3%。葡萄產業已經成為吐魯番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吐魯番葡萄產業自1986年起步以來,30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3次革命:一是從小規模種植向規模化發展;二是從地面匍匐生長向搭架式栽培方向發展;三是從低矮狹窄架式改為高棚架栽培,實現半機械化生產。目前,吐魯番葡萄在新疆乃至全國葡萄生產中均占據了重要地位。2012年8月,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授予吐魯番“葡萄圣城”“葡萄干生產加工物流中心”的榮譽稱號。
長期以來,吐魯番在葡萄生產實踐中探索產業發展,引進吸收先進的生產技術,塑造產業發展的樣板,為打造金字招牌不斷探索前進。
地理優勢適宜種植歐亞種葡萄品種
吐魯番市位于東經87°16′~91°55′、北緯41°12′~43°40′,氣溫高,晝夜溫差大,1月平均氣溫-15~-10℃,夏季最高氣溫達49.6℃,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5300℃以上,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3000h以上,無霜期平均268.6d,這些條件適于當地主栽品種無核白生長結果。無核白葡萄萌芽展葉期4月初,吐魯番氣溫穩定于15℃左右,期間倒春寒等自然災害很少出現;開花期5月上中旬,葡萄開花授粉的適宜溫度25~28℃,此時吐魯番的氣溫穩定高于20℃;漿果膨大期和新梢生長期的適宜溫度為25~35℃,這時正處于5月底至6月中下旬,吐魯番氣溫在38℃以下,有利于果實膨大和新梢生長;漿果成熟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時吐魯番高于40℃的天氣持續30d左右,但晝夜溫差大,晝夜溫差最高達到20℃。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歐亞種葡萄品種可以正常生長,葡萄果實顏色鮮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使吐魯番無核白葡萄品質好,品牌效應高。吐魯番已被農業農村部劃定為無核葡萄及葡萄干生產優勢產區。
“吐魯番葡萄”品牌與保護工作成績顯著
吐魯番葡萄以其品質優良的特點,先后多次參加大型果蔬展覽展銷推介會。“吐魯番葡萄”產品獲2008北京奧運專供水果、榮獲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25萬畝葡萄獲綠色食品認證。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成功舉辦28屆,2019年參加了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通過宣傳推介、市場開拓,“吐魯番葡萄”在國內外市場上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為保持優勢、提升品牌價值,吐魯番市2020年發布了《吐魯番葡萄干產品保護條例》,用法律手段打擊非法影響葡萄干產品的行為。
吐魯番葡萄產業存在的問題
品種結構單一,成熟期集中
吐魯番葡萄栽植品種85%以上為無核白,由于無核白葡萄種植面積大、果實成熟期集中、漿果成熟后掛樹時間短、易脫粒、遇雨水易裂果、不耐貯運等,給該品種鮮果銷售帶來較大壓力。
農民文化水平低,應用新技術能力弱,標準化種植意識不強
雖然吐魯番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產業發展基礎雄厚,但大部分葡萄園定植時間早,行株距不規范,群體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陳舊,傳統種植管理方式不適合機械化生產。農民習慣于傳統的落后方式生產,思想理念較難改變,不容易接受新的先進技術。葡萄園花果管理、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均全靠經驗,優質標準化種植意識不強,導致葡萄增產不增收,品質差、效益低。
產業鏈不完整,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隨著吐魯番葡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現有企業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特別是葡萄汁、葡萄籽油、葡萄葉提取物等深加工品開發利用落后。吐魯番現有的企業主要以運營鮮食葡萄包裝、冷藏、運輸,葡萄干產品的包裝、銷售,釀酒等方面為主,缺乏全產業鏈的大型龍頭企業參與、引領和帶動。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過去葡萄園栽植株距一般為0.8~1.0m,小棚架栽植行距為4.0~4.5m、大棚架為7.0~8.0m不等,一致性和標準性差,而且架面低矮狹窄,很難實現機械化生產。葡萄生產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大量轉向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勞務用工費用快速增長。目前,一般春季葡萄出土上架時每個人工240元/d,秋季埋土防寒每個人工260元/d,夏季管理每個人工120元/d。勞務費的升高增加了生產成本,這已成為實現葡萄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
解決途徑
品種改良是核心要素
吐魯番要改變傳統的思想理念,打破思路,借鑒新產區的發展理念,適當增加品種數量,優化品種結構,改變無核白葡萄單一品種為優良品種多樣化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大粒、無核、顏色鮮艷、不易脫粒、果梗不易褐變、耐貯藏的品種倍受消費者歡迎。由于吐魯番市的氣溫普遍較高,而歐美雜交種葡萄花期高溫容易落花落果,建議吐魯番葡萄品種選擇要以歐亞種葡萄為主。吐魯番可選擇推廣的綠色品種有維多利亞(早熟)、秋翠(晚熟)、京蜜(早熟)、無核白雞心(中熟)、波爾萊特(晚熟)、意大利(晚熟);紅色品種有紅巴拉多(早熟)、新郁(晚熟);黑色品種有無核紫(晚熟)、秋黑(晚熟)、秋脆(中熟)和黑脆無核等。
加快標準化基地建設,推行機械化生產
吐魯番作為我國的老葡萄產區,亟需改善現有的基礎設施,以加快實現機械化生產。架式是葡萄栽培的關鍵,選擇合理有效的栽培架式,應用輕簡化修剪技術,不僅可提高栽培效率,還能節省生產成本。吐魯番現有低矮狹窄葡萄架式不適宜機械作業。同時,葡萄園行株距偏小、田間道路窄等因素導致小型農用機具都無法進入操作,應該按照當地現代葡萄標準化種植要求把園區的道路、田間群體結構、架式、樹形統一進行改造,為機械操作創造便利條件。此外,針對現有的葡萄園行株距小、主蔓數量多、通風透光條件差、田間濕度大、容易引起病蟲害等問題,可以結合老葡萄園改造剪除多余的主蔓,改善葡萄園群體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發生。秋季可以利用結果母枝短梢修剪的方法,控制留芽量,為實現后期輕簡管理、節約勞動成本奠定基礎。
發展與培育特色林果業龍頭企業
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企業,制定優惠政策,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的各類項目資金支持等措施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同時,重點開展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工作,重視企業研發能力和研發水平,注重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塑造企業創新團隊建設,幫助和引導企業自強發展。通過市場+企業+合作社等模式,實行訂單生產模式。出臺政策,促進資源整合和土地流轉,組建適度規模家庭農場,實現葡萄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建設一批大型冷藏庫,為葡萄采摘后的冷藏和銷售運輸前的預冷提供條件。
今后發展方向
在繼承傳統種植模式基礎上創新改革
吐魯番是我國葡萄干的主產區,現有栽培的制干品種主要是無核白、波爾萊特、無核白雞心和無核紫。根據目前國內外市場需求,應引入示范推廣果粒大、顏色鮮艷的葡萄品種。按照成熟期早、中、晚熟品種分區域發展,栽培模式上露地栽培、設施促早栽培、延遲栽培以及旅游觀光采摘模式搭配發展。生產上逐步推行土地流轉組建適度規模農場式生產、合作社、企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推行“企業+合作社+市場”的訂單農業。
發展節水灌溉,配方施肥
吐魯番屬于干旱缺水區域,應該推行定量、科學灌水制度和先進節水灌溉技術,把溝灌、漫灌方式轉變為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目前,我國葡萄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但在吐魯番無核白葡萄生產中示范推廣仍較少。今后應加快應用葡萄節水灌溉與配方施肥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廣“5416”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推廣秋施基肥、有機肥替代化肥和葡萄枝條粉碎還田循環利用等土壤管理技術,增加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改善農田生態條件。
建立良種苗木繁育體系
目前生產上使用的苗木大部分從外地引進,這增加了各種病蟲害及檢疫病蟲害的入侵風險。當地應該建立以葡萄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優良苗木繁育基地,自繁自用、自產自銷,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可以減少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風險。
開展智慧農業信息技術的引進與示范
智慧農業是以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優化農業核心資源配置,通過大數據采集、傳輸、處理與反饋,開展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智慧管控(包括土壤智慧改良、智慧選種、智慧育苗、智慧種植或養殖、智慧施肥和噴水、病蟲害智慧防治、產品智慧收獲及其溯源),推進農業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以實現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的農業新業態。在我國“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規劃中,農業要走現代化道路,以“精準感測、精準管理、提質增效、智能控制、智慧決策”為宗旨,實行智慧農業。開展智慧農業信息技術的引進與示范,利用大數據庫實現吐魯番葡萄產業的智慧化管理是促進葡萄產業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
走葡萄綠色發展之路,確保吐魯番葡萄產品安全優質
舌尖上的安全是目前眾人關注的熱點。為打造吐魯番葡萄的馳名商標,食品安全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利用好吐魯番的優良自然水源、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條件,建設綠色葡萄園,實行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推行電子平臺數碼追溯體系建設工程,讓吐魯番葡萄的信用度再上新臺階。
推行機械化生產,實現葡萄生產節本增效
果園機械化生產是提高勞動效率、節約成本的有效手段。為解決勞動力成本高和短缺問題,必需加快實施生產的機械化。目前,吐魯番市開展的葡萄架式改造工作已經可以實現半機械化生產,只要進一步研究解決葡萄修剪和采摘的機械化問題,就能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束縛中解脫出來,節約成本,實現葡萄產業的提質增效,加快葡萄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簡約化生產步伐。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11期“新疆吐魯番葡萄產業發展及轉型升級建議”(吾爾尼沙·卡得爾,劉鳳之,劉麗媛)。
日期: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