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與優化

   2021-11-22 中國果樹微信號李錚820
核心提示:通過梳理滄州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厘清主體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與其利益訴求,實現主體間資源共享、價值共創、協同共生,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金絲小棗產業高質量發展。……(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河北省滄州市是馳名中外的金絲小棗之鄉,金絲小棗在滄州種植歷史悠久,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0年滄州市金絲小棗種植面積為10萬hm2,年產量36萬t,產值15億元。金絲小棗集中種植區(滄縣、獻縣)小棗產值占農業產值的40%以上。為切實保護和推動金絲小棗產業的發展,滄州市政府陸續出臺《加強金絲小棗保護與管理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劃定金絲小棗核心保護區,對小棗進行改良復壯、標準化生產。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滄州市金絲小棗種植面積和產量連年減少,金絲小棗品質下降、品牌優勢減弱,棗農效益大幅度降低、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甚至出現部分棗農放棄管理、毀棗復耕的現象。
 
  創新生態系統于2003年由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提出,實踐中對創新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入,已經形成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和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等研究領域。創新生態系統可以理解為一個具備完善合作創新支持體系的群落,其內部各個創新主體通過發揮各自的異質性,與其他主體進行協同創新,實現價值創造,并形成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網絡關系。農業創新生態系統是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具體化研究,不同于以往的農業產業化研究,它使產業發展思維由鏈式思維轉向網狀立體式思維,強調產業發展過程中多元主體間的資源共享與價值共創。缺乏資源整合平臺、主體間溝通不暢是金絲小棗產業創新能力弱、效益低下的根本癥結所在。通過梳理滄州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厘清主體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與其利益訴求,實現主體間資源共享、價值共創、協同共生,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金絲小棗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創新生態系統構成及特征
 
  自然界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陽光、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植物作為生產者為消費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質和能量,即植物通過外部環境陽光、水分、養料等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動物作為消費者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把植物作為養料來獲得自身生長、發育、繁殖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為分解者將死亡的動植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再次被綠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形成基本生態循環。
 
  如圖1所示,農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從事創新研發活動的高校、科研機構、研發企業等主體作為農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將技術、人才、品牌、信息等物質能量傳輸給包括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內的消費群體,種植戶、加工企業通過物質能量的使用、加工、改造,生產出新的產品,產品經由市場、消費者等分解者實現其最終價值向相應階段資金回流,同時將市場對產品、品牌的反應等信息反饋給生產者,實現產品的優化升級;政府、金融機構等中介服務組織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提供資本支持與政策支撐等服務,使創新生態系統得以持續發展。


  圖1  自然生態系統與農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應關系
 
  創新生態系統的根本特征是主體間的價值共創與協同共生。在農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主體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并發揮各自的異質性,深入整合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通過組織間的網絡協作實現與其他主體的協同創新,進而提升產業的價值創造,并形成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網絡關系。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的有效互動,有利的創新環境會促進各種要素和資源在創新主體間的有效配置,促進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合理有序發展,并不斷實現優化升級。
 
  滄州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成主體與運行機理分析
 
  用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分析滄州金絲小棗產業發展,厘清其構成主體及其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與利益訴求,有助于推動金絲小棗產業發展。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由研發種群、種植種群、涉棗企業種群、消費種群與外部環境種群構成,通過資源要素密切聯系,實現主體間協同共生發展(圖2)。


  圖2  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機理
 
  研發種群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滄縣國家棗樹良種基地等科研機構構成滄州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發種群。金絲小棗產業發展中品種、技術、信息等服務都是由研發主體提供的,研發主體通過技術、知識的創新和外溢促進農業發展,是產業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推動力。
 
  河北農業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國內第一家棗樹專門研究機構,研究內容全面,包括棗育種、推廣、加工與經營管理等,培育了星光、辰光、金絲4號、雨帥等優良品種;建成種質資源平臺“中國棗種質資源網絡信息系統”,平臺中專家學者科研講座、生產中所遇問題的處理方法、學術前沿信息、紅棗行情波動等資源均可以使用與學習;棗中心專家團隊依托科技示范園帶動農戶學習新品種、新管理方式,同時深入農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術幫扶活動,實現品種、技術、信息由研發種群向種植種群和涉棗企業種群的傳輸。
 
  國家棗樹良種基地是國家林業部和省林業廳聯合投資興建的全國第一家紅棗良種繁育基地,是集科研、生產、示范、良繁、推廣為一體的全國規模最大的國有紅棗(經濟林)良種繁育基地。基地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優良苗木和良種接穗,生產優質無公害棗果數萬斤;通過示范帶動作用,幫助棗農發展和建立棗產業園區,推廣新技術解決發展過程問題;可以根據當地資源環境,依托自身良種基地,提供最優品種。


  種植種群
 
  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種植種群,由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構成,種植主體是金絲小棗新技術、新管理方式的實踐者和反饋者。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在尋求服務與訴求方面更具有主動性,農戶一般處于被動地位。
 
  家庭農場與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方式形成規模化經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主動參加科技講座、技術指導和課程培訓,獲取新技術、信息等資源,選擇適宜耕種小棗品種和現代化管理方式;能夠與加工企業密切合作,利用自身規模化經營優勢,按照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產品;更加關注政策導向、積極與政府溝通,尋求政府與政策扶持,積極參與農業座談與農業會議表達自身訴求。獻縣高官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流轉土地200hm2,種植金絲小棗樹10萬株左右。園區內規范化管理,推廣使用物理殺蟲法、節水灌溉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所有棗樹統一管理,品種為雨帥,并通過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邵氏家庭農場位于獻縣韓村鎮邵束州村,截至2020年底,通過土地托管方式共對接農戶245戶,管理土地52hm2,金絲小棗樹2萬株。通過對棗園的規范化管理,成年樹每株穩產40kg鮮棗,壞果率降低為10%~20%,主要通過線上和客戶訂單進行銷售,產品主要分為鮮食棗、制干棗和初級加工棗等,農場能根據市場需求改變所銷售相應產品比重,積極對接市場。
 
  農戶在尋找技術、市場和政府服務方面處于被動狀態。金絲小棗種植仍以農戶為主,種植面積小于0.67hm2,品種陳舊雜亂,多為60歲以上人口依靠傳統經驗對棗樹進行管理。防控、貯藏、運輸條件差,加之病蟲害與氣象災害的影響,小棗價格急速下滑,致使棗農收益下滑,棗農處于“半農半工”狀態,對棗樹進行“閑時”經營,甚至出現了棗農棄管和土地復耕的現象。同時農戶打工就業機會增多,棗業經營經歷了“主業—副業—棄管(翻耕)”的變化,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訴求意愿進一步被削弱。


  涉棗企業種群
 
  企業是創新生態系統中最具活力的主體,是科技研究商業化的締造者,在系統中與各個主體交互作用最強。
 
  (1)育苗企業。育苗企業為研發主體與種植主體搭建了橋梁,研發主體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育苗企業得以集中呈現,并經由育苗企業的示范、推廣,傳輸給種植主體。金絲小棗核內無仁,通過酸棗嫁接培育樹種。獻縣永城棗業種植有限公司是滄州市最大的種苗公司,經營的棗樹品種包括金絲4號、月光棗、葫蘆棗、龍形棗和紅棗盆景等。育苗企業會主動收集各方信息,苗種示范園品種種類基本涵蓋市場中所需棗類品種,并主推市場中積極認可的品種。同時,育苗企業能夠根據客戶的品種需求,提供相應棗苗、栽培管理技術和育苗配套設施等服務。
 
  (2)加工企業。加工企業是研發主體、種植主體與市場的聯結者。加工企業是研發主體技術與管理方式的承接者、市場產品的供給方。金絲小棗產業發展中,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加工技術與產品品質較為落后,產品以蜜棗、脆棗、阿膠棗、棗夾核桃等初級加工為主。滄州康宇棗業有限公司是省級龍頭企業,集高效生態林種植、冷藏保鮮、生產加工、銷售和研發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年加工能力1萬t,主要原料為金絲小棗和其他棗類,產品質量通過ISO 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HACCP認證。除加工企業外,滄州還存在較多小作坊,通過人工進行去核和切片,電烤干并裝箱售賣,產品一般被收購商購買。加工企業與種植主體的聯系更為緊密,根據加工產品的需要,加工企業將特定品種、技術傳輸給種植主體,同時也是種植主體產品的收購者。加工企業與種植主體間訂單農業的聯結方式還沒有建立,一般是通過經紀人和市場來完成交易,聯系較為松散。
 
  (3)農機制造企業。農機制造企業向其他生產主體提供加工設備、材料和其他物資,并從加工、育苗和運輸等企業獲得新的需求信息,以更新設備及配套產品。大量機械設備制造廠布局崔爾莊紅棗交易市場附近,滄州獻縣萬頃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生產棗果大小分離機、水洗機械、干洗機械、大棗去核機械、小棗去核機械、切片機、果蔬干炸機等設備,價格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通過直播演示機器使用方法,進行訂單銷售。
 
  消費種群
 
  市場作為消費種群的載體,是產品流通與銷售、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消費種群除交易市場外,還包括中間經銷商以及購買棗產品的消費群體,通過直接或間接地消費金絲小棗,促進資金回流,提供產品信息反饋,是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分解者。通過資源流通與信息反饋,消費種群為生產種群提供創新源與研發方向,為生產商提供資金、規劃企業進一步生產發展方向。滄州市崔爾莊鎮紅棗交易市場以特色紅棗產業為依托,為我國規模最大、貨量最大、服務最健全的紅棗交易市場。市場內部固定攤位1500家,門店130家;崔爾莊紅棗市場集市場、物流、紅棗加工、紅棗服務、金融服務為一體,市場外部布局冷庫100座,帶動相關產業門店近千家,包括物流公司、冷庫、加工企業、包裝公司、彩印店鋪、紙箱(淘寶箱)企業、機械制造企業和商超餐飲住宿,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地區特色產業鏈。


  環境支撐種群
 
  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政府與各主體交互溝通,作為支撐體系在系統發展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支撐角色:為主體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政府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廣新技術;鼓勵與引導主體間密切合作,利用座談、培訓與演講等形式,促進農戶、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打造服務型政府,創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小棗產業合理有序高質量發展。
 
  河北省連續開展現代林果花卉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在全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優勢特色的現代林果花卉產業示范基地,金絲小棗作為優勢產業得到重點支持與立項;農業補貼庫建設按照建庫使用資金直接補貼30%等惠農政策;由河北省委網信辦指導,滄州市委網信辦聯合主辦的“助脫貧攻堅,推冀商優品”線上農產品推介會,縣委書記“直播帶棗”,直播間觀看人數達107萬,共成交3000單,銷售額達9萬元。為切實保護和推動金絲小棗產業的發展,滄州市政府陸續出臺《加強金絲小棗保護與管理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劃定金絲小棗核心保護區,對小棗進行改良復壯、標準化生產;支持農村閑置土地流轉和托管,提出“三權分置”并延長土地承包期,鼓勵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發展。
 
  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加工企業發展滯后,價值共創帶動能力弱
 
  加工企業是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主體間的紐帶與橋梁,在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居于核心地位。金絲小棗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龍頭加工企業在品種、技術、信息、品牌等資源要素的凝聚作用,促進要素在主體間的資源共享,通過產品的加工、改造、升級,實現價值共創。調研發現,金絲小棗加工企業發展滯后,規模較小、創新活躍度低,品牌建設與市場競爭力不足,在金絲小棗產業發展中沒有發揮出其本身應具有的核心作用與帶動能力。
 
  新型經營主體比重偏低,農民增收效果不理想
 
  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種植主體以普通農戶為主,受到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限制,農戶在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處于被動狀態,參與度低,棗樹種植呈現老齡化狀態。家庭農場與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或者合作入社等多種形式,可以組織和帶動周邊農戶,甚至整個村落的產業發展。通過規模經營,可以使小棗好果率提高到80%以上,避免因棄管而出現“棗瘋病”,同時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與新型經營主體協作間接參與創新生態系統是提升農戶參與度、促進農民增收的最優方案。調研發現,多數農戶存在土地托管或者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但是提供托管服務的家庭農場與實際發揮作用的金絲小棗專業合作社所占比重偏低,涵蓋輻射范圍有限,帶動農民增收效果不理想。
 
  金絲小棗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
 
  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之相匹配,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服務組織的欠缺影響和制約著系統整體性能的發揮。①缺少藥肥基站等服務組織。棗樹從發芽到摘果期間,每月需根據不同病蟲害發生而打藥施肥防治,農藥化肥品種多而雜,如何選擇正確藥肥是棗農的知識盲區。目前,小棗產業發展中農藥與化肥以個體經銷商戶為主,商戶與科研院所沒有技術、信息交互,與農戶只是買賣關系,商戶提供的勾兌配送和噴灑服務,容易造成農藥過量使用,且不能針對農戶問題對癥下藥,直接導致成本虛高和減產歉收。②缺少專業營銷機構。小棗銷售渠道以批發市場為主,品牌意識不強,無法獲取金絲小棗的產品附加值;加之缺少營銷人才,對各種市場信息無法進行有效準確的判斷,產業規避風險能力差。③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滄州金絲小棗歷史悠久,紀曉嵐文化故居、小棗節、馬本齋紀念館等金絲小棗旅游文化資源豐富,其產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沒有深入挖掘,制約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主體間要素流動緩慢,協同共生性弱
 
  協同共生機制為創新生態系統的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其運行和維持的重要促進機制。農業創新生態系統各主體應通過市場供求、知識流動、合作研發、競爭合作、動態聯盟等方式實現互動協同,而各主體與環境則通過相互適應、匹配選擇、進化淘汰、共生演化等實現互動協同。金絲小棗創新生態系統中各主體間資源獲取渠道單一、擴散傳導效率低、生產投入量大、信息化建設不完善等原因導致主體間要素流動緩慢、信息流通嚴重滯后,主體及時捕捉市場動態受阻,發展過程中難以對市場變化做出調整,嚴重影響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影響創新生態系統發展。
 
  滄州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優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輻射帶動作用
 
  普通農戶構成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物種,在系統中數量多、范圍廣,但農戶自身參與系統建設動力有限,與系統主體協同發展相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單一農戶建設系統動力不足問題:引導農戶按照產業發展需要加入或成立專業合作社;重點支持家庭農場發展;完善土地流轉政策、增強土地托管服務,引導資源更多地向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聚集,實現產業規模經營;探索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訂單農業、勞動力雇傭等多種方式,擴大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


  壯大涉棗加工企業,發揮系統核心引領作用
 
  切實發揮涉棗加工企業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引領作用,推動金絲小棗產業發展。選擇重點企業擇優扶持,向小棗保護、品種研發、病蟲害防護、水肥一體化、品牌建設等方面重點傾斜;鼓勵并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發揮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股份制、合作制、訂單式產業等多元發展模式,促進資源在主體間的有效流通,實現系統內多元主體間的資源共享、價值共創。
 
  構建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增進主體間共生合作
 
  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多元化創新主體構成,每一個主體均是一個創新單元,并發揮主體的異質性作用參與系統建設,單一主體或單一種群難以推動系統發展。依托互聯網及大數據,構建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創新資源共享平臺,通過平臺鏈接使異質性創新主體間合作共生,促進系統內部創新資源流動和共享,同時平臺也具有信息聚合與傳遞等功能。系統內各主體是平臺建設者與使用者,通過平臺可以節省經營管理、生產制造、要素流轉、信息溝通等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交易成本問題,依托平臺使系統內部各主體間密切合作。
 
  強化系統中對知識產出的保護力度
 
  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對科技創新能力具有正向影響,但其影響力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遞減。要強化系統中知識產出的保護力度,特別是產業發展初期,要增強知識產出的產權意識,加強對知識創新的保護強度,在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中研發優良種質資源,要及時進行良木審定和專利申請保護種質資源,形成創新生態系統保護層,在系統內部各主體間學習交流使用,避免搭便車和農業“公益品”現象出現。


  完善政策支撐與服務體系
 
  政府政策與服務體系是金絲小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撐,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有效彌補棗農、科研院校、企業、市場和用戶之間的交流合作的落差,構建主體間交流合作的橋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促進農戶、科研院所與企業等主體間的交流合作,引導資源要素在系統中聚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做強滄州金絲小棗的品牌推介,通過舉辦小棗節、文化周等活動,積極宣傳推廣滄州金絲小棗的地域公共品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服務便捷的經營環境,逐步形成合理的創新生態系統發展新格局,實現多元主體的價值共創與協同共生。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10期“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與優化——以河北滄州‘金絲小棗’為例”(劉文超,李錚,王世玉)。 


日期:2021-11-22
 
地區: 河北 滄州市
行業: 果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