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樹為榛科榛屬灌木和小喬木,栽培歷史悠久。榛果為世界四大堅果(核桃、榛子、杏仁、腰果)之一,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不但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還含有抗癌化學物質紫杉醇。榛果可生食或炒食,也可作為精美蛋糕和高檔補品的重要原料,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香脆濃郁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榛果的市場需求逐年增長。本文對世界榛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為我國榛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世界榛生產現狀及趨勢
產業分布概況
01
榛主產國及其面積、產量
世界榛產業分布在歐洲、亞洲和美洲,主要集中在北緯35~45°。據FAO統計數據,2019年世界榛總產量為112.5萬t,其中亞洲91.1萬t,占81%;歐洲13.9萬t,占12%;美洲7.5萬t,占7%。2019年世界生產榛的國家有31個,但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表1),產量前10位生產國依次是土耳其、意大利、阿塞拜疆、美國、智利、中國、格魯吉亞、伊朗、西班牙和法國,這10個國家的總產量達109.7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97.5%,其中第1大生產國土耳其的產量是77.6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69.0%。2019年中國榛產量僅占世界總產量的2.6%,但是單產水平最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
02
土耳其榛產業概況
土耳其是世界榛第1大生產國和貿易國,2019年榛產量是77.6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69.0%。土耳其以出口榛仁為主,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67%。土耳其30多個省生產榛,但95%的產量來自奧爾杜(Ordu)、薩卡里亞(Sakarya)、吉雷松(Giresun)、迪茲杰(Düzce)、薩姆松(Samsun)、特拉布宗(Trabzon)等黑海沿岸省份。榛作為土耳其重要戰略樹種,與黑海南岸地理氣候條件密不可分,距離海岸30km以內的區域,多為陡峭的山地,多雨高濕,很難種植其他作物,但卻有利于榛的生長,而且榛的灌木屬性,可以防止山地水土流失。土耳其在黑海沿岸的東部地區商業化種植榛可追溯到14世紀,隨著人口遷移,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逐漸向中西部地區遷移。土耳其從事榛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產業化經營的企業有200多家,榛仁用于巧克力加工的占70%,用于糖果、烘焙食物的占20%,帶殼銷售的占10%。正是由于絕大多數的榛用于加工品的生產,使得土耳其榛產業鏈延長、附加值提升。
03
意大利榛產業概況
意大利榛產量位居世界第2,歐洲第1,是榛的主要生產國。意大利的榛栽培主要分布在利古里亞海和蒂勒尼安海沿岸的西西里(Sicilia)、拉齊奧(Lazio)、卡姆佩尼亞(Campaniya)和佩爾英恩特(Piemonte)4個區。意大利榛栽培歷史悠久,管理經驗豐富,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意大利不僅是榛的主要生產國,也是榛的主要進口國,榛仁和帶殼榛的進口均居世界第2位。意大利生產和進口的榛90%用于加工,其榛仁加工品有巧克力、糕點、糖果、冰激凌等,加工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出口到歐洲其他國家。意大利著名巧克力品牌“費列羅”主打的巧克力品種就是榛仁巧克力。將榛用于制作巧克力,源于歷史上的巧妙創新,二戰結束后,意大利國內缺少可可,而創始人費列羅使用了意大利北部的榛來替代可可,這一獨特創新和不斷改進的工藝,使“費列羅”公司現在成為全球四大巧克力制造商之一,年營業額超90億美元。“費列羅”公司對榛的質量極為關注,通常選取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高朗隔地區出產的Tonda Gentle和土耳其出產的Giresun作為其榛果的原料來源。
04
美國榛產業概況
美國作為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在世界榛生產國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國榛的種植面積位居第5,產量位居第4,單產水平位居第2。美國還是第1大帶殼榛出口國,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帶殼榛。美國榛種植始于1885年,生產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美國俄勒岡州的Willamette Valley,該區的產量占美國總產量的90%以上。由于當地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降水量,榛比世界其他地區的都要大,我國稱作“美國大榛子”。
發展趨勢
01
收獲面積增速加快
據FAO統計,1961年以來世界榛產業的收獲面積持續增長。1961—2015年,世界榛的收獲面積從33萬hm2增長到66.2萬hm2,年均增幅1.86%,呈緩慢增長趨勢。2015—2019年間世界榛的收獲面積增幅明顯加大,年均增幅達12.8%。2016年的收獲面積較2015年增加26.6萬hm2,增長40.2%,2019年收獲面積突破100萬hm2(圖1)。
02
產量在波動中持續上升
據FAO統計,1961—2019年,世界榛產量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圖2),從1961年的18.2萬t增長到2019年的112.5萬t,增長了5倍,年均增長8.9%。受主產國氣候和樹種大小年等因素的影響,產量的波動幅度要大于收獲面積的波動幅度。
03
生產重心從歐亞轉向亞洲
據FAO統計數據,在1961—2019年,由于土耳其、阿塞拜疆、中國等亞洲國家榛產業的發展,亞洲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顯著增加(圖3),從54%上升到81%,歐洲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顯著下降,從40%下降到12%,世界榛產業的生產重心從歐亞地區轉向了亞洲地區。
世界榛貿易現狀及趨勢
世界榛貿易概況
世界榛貿易包括榛仁和帶殼榛。據FAO統計,2019年世界榛仁出口總量為284981t,平均出口單價為6.5美元/kg;帶殼榛的出口總量39557t,平均出口單價為3.7美元/kg。
榛仁和帶殼榛國際貿易地區分布都高度集中,主要的貿易參與國有土耳其、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和中國。榛仁第1大出口國是土耳其,出口量193010t,占世界出口總量的67.7%。榛仁的進口國主要集中在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的進口量占進口總量的48%。帶殼榛的第1大出口國是美國,出口量21651t,占世界出口總量的54.7%。帶殼榛的第1大進口國是中國,進口量16954t,占世界進口總量的近一半(表2)。
世界榛貿易趨勢
01
出口總量波動上升
從圖4可以看出,世界榛貿易有榛仁和帶殼榛,主要是榛仁。據FAO貿易數據統計,1961—2019年,榛仁和帶殼榛的出口量總體上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榛仁從5.1萬t增長到28.5萬t,年均增長5.2%,2016—2019年,出口量的增長幅度有擴大趨勢。同期,帶殼榛出口量從1.4萬t增加到4.0萬t,年均增長3.2%,但2012—2019年呈明顯下降趨勢。
02
出口價格波動上升
從圖5可以看出,1961—2019年,榛仁和帶殼榛的出口單價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19年榛仁的出口價格6.5美元/kg,帶殼榛3.7美元/kg,分別是1961年的5.4倍和7.4倍。其中,帶殼榛的價格波動幅度較小,榛仁的出口價格從2003年開始增長幅度和波動幅度都明顯加大,2015年達到峰值10.7美元/kg,此后持續回落至6.5美元/kg。
我國榛產業發展趨勢及建議
我國榛產業發展概況
我國用于干果生產的野生榛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華北地區,以平榛為主,由于野生榛果個小,果殼厚,產量低,多為零星采集。20世紀70年代,我國科研人員開始引種歐洲榛,80年代至90年代,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梁維堅等以平榛為母本,歐洲榛為父本,選育出了平歐雜種榛,俗稱“大榛子”,兼具有平榛抗性強和歐榛果個大、豐產、出仁率高的特點,1999年通過品種審定,并開始推廣,現在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栽培品種。參照歐洲榛的栽培技術,我國科研人員又研究出適宜我國氣候特點的榛苗無性繁育技術,以及定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系列的配套栽培技術,使我國榛生產從野生、半野生狀態進入現代的園藝化栽培生產階段。目前,市場上的國產榛,2/3為野生榛,即小榛子,1/3為平歐榛,即大榛子。我國大榛子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據中國經濟林協會榛子分會統計,2019年遼寧、黑龍江、吉林大榛子的產量占全國產量的75%。
我國榛產業發展趨勢
01
面積、產量持續增長
據FAO統計的數據,1985—2019年,我國榛的收獲面積和產量持續增長。從圖6可以看出,2000年前收獲面積和產量增長速度緩慢,2001年以后,伴隨著歐洲榛品種的引進和平歐雜交品種的選育推廣,我國榛收獲面積和產量開始快速增長。2001—2019年間,榛收獲面積從7000hm2增加到13824hm2,年均增長5.4%;榛產量從11000t增長到了29318t,年均增長9.3%,單產水平增加了35%。
02
進口量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堅果行業快速發展,“三只松鼠”“良品鋪子”“嶺崢炒栗”“采栗人”等線上線下堅果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掀起了一股堅果消費的熱潮,這一現象也助推了榛的消費需求,榛進口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圖7)。據FAO統計,2010—2019年,我國帶殼榛的進口量從1241t增長到16954t,增長了12.7倍;榛仁的進口量從480t增長到3162t,增長了5.6倍。
結論與建議
結 論
世界榛產業生產布局高度集中,產業重心從歐亞地區轉向了亞洲地區。榛的面積、產量、出口貿易量、出口價格持續增長且增速加快,呈現供需兩旺的局面。我國榛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生產的增長速度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的增長,近10年來,榛進口量成倍增長,我國榛的生產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建 議
?。?)重視榛野生資源的挖掘利用。我國榛野生資源非常豐富,世界榛屬植物共有16個種,我國有7個種3個變種,其中原產于我國的有平榛、毛榛、川榛、華榛、絨苞榛、刺榛、滇榛和維西榛8個野生種,廣泛分布在22個省份。野生榛資源根系發達、枝葉茂盛,是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的理想樹種,同時也是榛育種的寶貴財富。我國榛產業化生產才剛剛起步,要重視野生資源的挖掘利用。建立區域性種質資源圃,負責搜集、保存當地的野生資源。廣泛開展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的評價鑒定,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對榛野生資源的性狀鑒定和評價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建立資源信息數據庫和資源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資源的整合、保護和利用,逐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加快榛優良品種和栽培技術推廣示范。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榛的雜交育種和生產栽培技術研究,培育出了達維等優良平歐雜交品種,平歐雜交榛的適生區包括東北地區的遼寧、黑龍江、吉林以及內蒙古東部,華北地區的河北、山東、山西以及北京,西北地區的陜西、寧夏、新疆,安徽、浙江等地的高山冷涼地區,但大面積推廣示范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很多地區的種植戶對榛品種選擇和栽培技術知之甚少,這嚴重制約了榛產業的發展。因此,建議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和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建立多層次、多主體的技術培訓體系,推進榛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在適生區建設榛優良品種和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園,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加快榛栽培的發展速度。
?。?)促進榛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當前我國榛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榛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都處在低級水平,榛仁精深加工發展緩慢,榛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有限。建議政府制定政策,開發榛產業的多功能性,促進榛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拉動榛產業發展。以榛仁為原料的加工品種種類繁多,有初級加工的休閑食品巧克力、蛋糕等,也有精深加工的榛子油、蛋白粉、榛子奶等產品,因此建議大力發展榛加工業,提升榛仁的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拓展增值空間。近幾年“干果鮮食”的消費需求很大,鮮榛口感鮮脆而清香,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因此,榛園可作為“農家樂”、田園綜合體等項目的組成部分,供消費者觀光采摘。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12期“世界榛產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王璽,李亮,孫慧英,王達菲)。
日期:2021-12-23
世界榛生產現狀及趨勢
產業分布概況
01
榛主產國及其面積、產量
世界榛產業分布在歐洲、亞洲和美洲,主要集中在北緯35~45°。據FAO統計數據,2019年世界榛總產量為112.5萬t,其中亞洲91.1萬t,占81%;歐洲13.9萬t,占12%;美洲7.5萬t,占7%。2019年世界生產榛的國家有31個,但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表1),產量前10位生產國依次是土耳其、意大利、阿塞拜疆、美國、智利、中國、格魯吉亞、伊朗、西班牙和法國,這10個國家的總產量達109.7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97.5%,其中第1大生產國土耳其的產量是77.6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69.0%。2019年中國榛產量僅占世界總產量的2.6%,但是單產水平最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
02
土耳其榛產業概況
土耳其是世界榛第1大生產國和貿易國,2019年榛產量是77.6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69.0%。土耳其以出口榛仁為主,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67%。土耳其30多個省生產榛,但95%的產量來自奧爾杜(Ordu)、薩卡里亞(Sakarya)、吉雷松(Giresun)、迪茲杰(Düzce)、薩姆松(Samsun)、特拉布宗(Trabzon)等黑海沿岸省份。榛作為土耳其重要戰略樹種,與黑海南岸地理氣候條件密不可分,距離海岸30km以內的區域,多為陡峭的山地,多雨高濕,很難種植其他作物,但卻有利于榛的生長,而且榛的灌木屬性,可以防止山地水土流失。土耳其在黑海沿岸的東部地區商業化種植榛可追溯到14世紀,隨著人口遷移,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逐漸向中西部地區遷移。土耳其從事榛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產業化經營的企業有200多家,榛仁用于巧克力加工的占70%,用于糖果、烘焙食物的占20%,帶殼銷售的占10%。正是由于絕大多數的榛用于加工品的生產,使得土耳其榛產業鏈延長、附加值提升。
03
意大利榛產業概況
意大利榛產量位居世界第2,歐洲第1,是榛的主要生產國。意大利的榛栽培主要分布在利古里亞海和蒂勒尼安海沿岸的西西里(Sicilia)、拉齊奧(Lazio)、卡姆佩尼亞(Campaniya)和佩爾英恩特(Piemonte)4個區。意大利榛栽培歷史悠久,管理經驗豐富,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意大利不僅是榛的主要生產國,也是榛的主要進口國,榛仁和帶殼榛的進口均居世界第2位。意大利生產和進口的榛90%用于加工,其榛仁加工品有巧克力、糕點、糖果、冰激凌等,加工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出口到歐洲其他國家。意大利著名巧克力品牌“費列羅”主打的巧克力品種就是榛仁巧克力。將榛用于制作巧克力,源于歷史上的巧妙創新,二戰結束后,意大利國內缺少可可,而創始人費列羅使用了意大利北部的榛來替代可可,這一獨特創新和不斷改進的工藝,使“費列羅”公司現在成為全球四大巧克力制造商之一,年營業額超90億美元。“費列羅”公司對榛的質量極為關注,通常選取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高朗隔地區出產的Tonda Gentle和土耳其出產的Giresun作為其榛果的原料來源。
04
美國榛產業概況
美國作為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在世界榛生產國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國榛的種植面積位居第5,產量位居第4,單產水平位居第2。美國還是第1大帶殼榛出口國,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帶殼榛。美國榛種植始于1885年,生產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美國俄勒岡州的Willamette Valley,該區的產量占美國總產量的90%以上。由于當地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降水量,榛比世界其他地區的都要大,我國稱作“美國大榛子”。
發展趨勢
01
收獲面積增速加快
據FAO統計,1961年以來世界榛產業的收獲面積持續增長。1961—2015年,世界榛的收獲面積從33萬hm2增長到66.2萬hm2,年均增幅1.86%,呈緩慢增長趨勢。2015—2019年間世界榛的收獲面積增幅明顯加大,年均增幅達12.8%。2016年的收獲面積較2015年增加26.6萬hm2,增長40.2%,2019年收獲面積突破100萬hm2(圖1)。
02
產量在波動中持續上升
據FAO統計,1961—2019年,世界榛產量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圖2),從1961年的18.2萬t增長到2019年的112.5萬t,增長了5倍,年均增長8.9%。受主產國氣候和樹種大小年等因素的影響,產量的波動幅度要大于收獲面積的波動幅度。
03
生產重心從歐亞轉向亞洲
據FAO統計數據,在1961—2019年,由于土耳其、阿塞拜疆、中國等亞洲國家榛產業的發展,亞洲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顯著增加(圖3),從54%上升到81%,歐洲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顯著下降,從40%下降到12%,世界榛產業的生產重心從歐亞地區轉向了亞洲地區。
世界榛貿易現狀及趨勢
世界榛貿易概況
世界榛貿易包括榛仁和帶殼榛。據FAO統計,2019年世界榛仁出口總量為284981t,平均出口單價為6.5美元/kg;帶殼榛的出口總量39557t,平均出口單價為3.7美元/kg。
榛仁和帶殼榛國際貿易地區分布都高度集中,主要的貿易參與國有土耳其、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和中國。榛仁第1大出口國是土耳其,出口量193010t,占世界出口總量的67.7%。榛仁的進口國主要集中在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的進口量占進口總量的48%。帶殼榛的第1大出口國是美國,出口量21651t,占世界出口總量的54.7%。帶殼榛的第1大進口國是中國,進口量16954t,占世界進口總量的近一半(表2)。
世界榛貿易趨勢
01
出口總量波動上升
從圖4可以看出,世界榛貿易有榛仁和帶殼榛,主要是榛仁。據FAO貿易數據統計,1961—2019年,榛仁和帶殼榛的出口量總體上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榛仁從5.1萬t增長到28.5萬t,年均增長5.2%,2016—2019年,出口量的增長幅度有擴大趨勢。同期,帶殼榛出口量從1.4萬t增加到4.0萬t,年均增長3.2%,但2012—2019年呈明顯下降趨勢。
02
出口價格波動上升
從圖5可以看出,1961—2019年,榛仁和帶殼榛的出口單價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19年榛仁的出口價格6.5美元/kg,帶殼榛3.7美元/kg,分別是1961年的5.4倍和7.4倍。其中,帶殼榛的價格波動幅度較小,榛仁的出口價格從2003年開始增長幅度和波動幅度都明顯加大,2015年達到峰值10.7美元/kg,此后持續回落至6.5美元/kg。
我國榛產業發展趨勢及建議
我國榛產業發展概況
我國用于干果生產的野生榛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華北地區,以平榛為主,由于野生榛果個小,果殼厚,產量低,多為零星采集。20世紀70年代,我國科研人員開始引種歐洲榛,80年代至90年代,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梁維堅等以平榛為母本,歐洲榛為父本,選育出了平歐雜種榛,俗稱“大榛子”,兼具有平榛抗性強和歐榛果個大、豐產、出仁率高的特點,1999年通過品種審定,并開始推廣,現在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栽培品種。參照歐洲榛的栽培技術,我國科研人員又研究出適宜我國氣候特點的榛苗無性繁育技術,以及定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系列的配套栽培技術,使我國榛生產從野生、半野生狀態進入現代的園藝化栽培生產階段。目前,市場上的國產榛,2/3為野生榛,即小榛子,1/3為平歐榛,即大榛子。我國大榛子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據中國經濟林協會榛子分會統計,2019年遼寧、黑龍江、吉林大榛子的產量占全國產量的75%。
我國榛產業發展趨勢
01
面積、產量持續增長
據FAO統計的數據,1985—2019年,我國榛的收獲面積和產量持續增長。從圖6可以看出,2000年前收獲面積和產量增長速度緩慢,2001年以后,伴隨著歐洲榛品種的引進和平歐雜交品種的選育推廣,我國榛收獲面積和產量開始快速增長。2001—2019年間,榛收獲面積從7000hm2增加到13824hm2,年均增長5.4%;榛產量從11000t增長到了29318t,年均增長9.3%,單產水平增加了35%。
02
進口量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堅果行業快速發展,“三只松鼠”“良品鋪子”“嶺崢炒栗”“采栗人”等線上線下堅果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掀起了一股堅果消費的熱潮,這一現象也助推了榛的消費需求,榛進口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圖7)。據FAO統計,2010—2019年,我國帶殼榛的進口量從1241t增長到16954t,增長了12.7倍;榛仁的進口量從480t增長到3162t,增長了5.6倍。
結論與建議
結 論
世界榛產業生產布局高度集中,產業重心從歐亞地區轉向了亞洲地區。榛的面積、產量、出口貿易量、出口價格持續增長且增速加快,呈現供需兩旺的局面。我國榛產業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生產的增長速度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的增長,近10年來,榛進口量成倍增長,我國榛的生產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建 議
?。?)重視榛野生資源的挖掘利用。我國榛野生資源非常豐富,世界榛屬植物共有16個種,我國有7個種3個變種,其中原產于我國的有平榛、毛榛、川榛、華榛、絨苞榛、刺榛、滇榛和維西榛8個野生種,廣泛分布在22個省份。野生榛資源根系發達、枝葉茂盛,是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的理想樹種,同時也是榛育種的寶貴財富。我國榛產業化生產才剛剛起步,要重視野生資源的挖掘利用。建立區域性種質資源圃,負責搜集、保存當地的野生資源。廣泛開展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的評價鑒定,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對榛野生資源的性狀鑒定和評價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建立資源信息數據庫和資源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資源的整合、保護和利用,逐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加快榛優良品種和栽培技術推廣示范。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榛的雜交育種和生產栽培技術研究,培育出了達維等優良平歐雜交品種,平歐雜交榛的適生區包括東北地區的遼寧、黑龍江、吉林以及內蒙古東部,華北地區的河北、山東、山西以及北京,西北地區的陜西、寧夏、新疆,安徽、浙江等地的高山冷涼地區,但大面積推廣示范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很多地區的種植戶對榛品種選擇和栽培技術知之甚少,這嚴重制約了榛產業的發展。因此,建議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和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建立多層次、多主體的技術培訓體系,推進榛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在適生區建設榛優良品種和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園,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加快榛栽培的發展速度。
?。?)促進榛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當前我國榛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榛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都處在低級水平,榛仁精深加工發展緩慢,榛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有限。建議政府制定政策,開發榛產業的多功能性,促進榛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拉動榛產業發展。以榛仁為原料的加工品種種類繁多,有初級加工的休閑食品巧克力、蛋糕等,也有精深加工的榛子油、蛋白粉、榛子奶等產品,因此建議大力發展榛加工業,提升榛仁的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拓展增值空間。近幾年“干果鮮食”的消費需求很大,鮮榛口感鮮脆而清香,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因此,榛園可作為“農家樂”、田園綜合體等項目的組成部分,供消費者觀光采摘。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1年第12期“世界榛產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王璽,李亮,孫慧英,王達菲)。
日期: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