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蠶桑生產、區域變化、絲綢貿易等方面總結了2021 年我國蠶桑產業發展特點,指出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2022 年我國蠶桑產業發展趨勢,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2021 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第二年。我國發揮制度優勢,科學應對與精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禮有節應對中美經貿戰,在“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戰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碳”目標等背景下持續推進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全國蠶桑生產穩中有升,繭絲價格大幅回升,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同步推進,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產業在轉型升級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1 2021 年蠶桑產業發展特點
1.1 蠶桑生產穩中有升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發種量同比減少4.14%,桑蠶繭產量同比減少4.1%,柞蠶繭產量同比減少2.1%。2021 年,雖然全國桑園面積79.67 萬 hm2,比上年減少1.87 萬 hm2,減幅2.26%,但是蠶桑生產穩中有升,發種量1 724 萬張,比上年增加46 萬張,增幅2.74%;桑蠶繭產量71.72 萬t,比上年
增加2.76 萬t,增幅4%;柞蠶放養面積72.67 萬 hm2,同比增加0.58%;柞蠶繭產量9.51 萬t, 同比增加13.18%,其中遼寧5.25 萬t,占比55.21%。
1.2 生產區域繼續向西轉移
2021 年我國蠶桑生產繼續向西部地區轉移和集中,轉移速度在連續3 年減緩后又呈加快態勢。東部(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海南5省)的蠶繭產量占比由2019 年15.87% 下降到2020 年的14.43%,再下降至2021 年的12.64%;而西部(廣西、四川、重慶、云南、陜西、貴州、甘肅、新疆8 省區市)的蠶繭產量占比由2019 年的78.17% 上升到2020 年的79.14%,再上升至2021 年的80.89%。2021 年多數省份實現了增產,其中浙江省依靠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增產10.16%,一舉扭轉了連續13 年的衰退局面;排名前3 位的廣西、四川、云南的蠶繭產量分別為40.74萬t、8.6 萬t 和5.7 萬t,分別增產8.21%、3.61% 和1.79%,占全國蠶繭總產量的56.8%、11.99% 和7.95%。
1.3 蠶種供求缺口擴大
2021 年春季蠶種生產量同比減少3.04%,發種量同比增加3.15%;夏秋季蠶種生產量和發種量同比增加2.26% 和2.49%。全年蠶種生產量1 281 萬張,比上年減少4 萬張;發種量1 724 萬張,比上年增加46 萬張。廣西蠶種產銷缺口474 萬張,超過全國蠶種產銷缺口443 萬張,一方面說明廣西是全國最大的蠶種輸入省,另一方面說明市場化和民營化趨勢下一些蠶種場生產和銷售的蠶種沒有納入統計;考慮到我國蠶種出口增加,也可能一些省份的發種量數據存在高報問題。2021 年,廣西、山東、云南、四川4 省區的蠶種產量均超過170 萬張,合計占全國蠶種總產量的81%,我國蠶種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1.4 繭絲價格大幅上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供給和需求的沖擊得到有效控制,2020 年下半年開始絲價逐步回升,2021 年4A 級生絲價格從年初的33 萬元/t 波動上漲至年底的45 萬元/t。絲價持續上漲帶動2021 年繭價大幅上漲。2021 年桑蠶春繭價格同比上漲63.21%,夏秋繭價格同比上漲37.45%,全年加權平均繭價達2 560 元/50 kg,創歷史新高,比上年上漲820 元/50 kg,漲幅達47.11%。繭價上漲帶動蠶繭產值大幅增加,2021 年全國桑蠶繭產值達367.15 億元,比上年增加52.99%,無論絕對值還是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1.5 真絲綢出口企穩回升
受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經濟大幅衰退、歐美市場絲綢消費低迷的影響,2018—2020 年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額和出口量連續3 年大幅下跌。2021 年隨著新冠肺炎疫苗廣泛接種和國內疫情的有效防控,絲綢出口企穩回暖。根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21 年我國真絲綢商品進出口總額為17.59 億美元,同比增長32.03%;其中真絲綢商品出口額為13.49 億美元,同比增長25.95%;進口額為4.1 億美元,同比增長56.94%。從出口商品結構看, 絲類出口2.67 億美元, 同比增長9.52%,占比19.79%;真絲綢緞出口3.94 億美元, 同比增長45.25%,占比29.17%;絲綢制成品出口6.89 億美元,同比增長23.75%,占比51.04%。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絲類進口7 075.62 萬美元,同比增長129.79%,占比17.27%;真絲綢緞進口2 259.24 萬美元, 同比增長23.82%,占比5.51%;絲綢制成品進口3.16 億美元,同比增長49.21%,占比77.22%。從數量看,我國絲類貿易自2020 年出現30 年來第一次進口大于出口62 t之后,2021 年絲類進口量繼續大幅增加至7 367 t,進口與出口的數量差擴大至1 616 t;進口單價上升至9.6美元/kg,同比漲幅達74.86%。
1.6 絲綢產品內需繼續釋放
2018 年以來,房地產價格上漲、P2P 爆雷、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內外部大環境對終端消費的影響日益明顯,導致市場對之前釋放的絲綢消費轉向低迷。但2021 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電商、直播帶貨、抖音小店、微商等線上營銷模式的不斷拓展和國潮品牌的崛起,國內絲綢消費需求開始回升,絲綢產品的內銷比例進一步上升至70% 左右。據商務部監測,2021 年1—6 月全國50 家絲綢樣本企業銷售額為14.83 億元,同比增長33.99%,自3 月份開始當月銷售金額同比增長幅度均超過30%,顯示出絲綢內銷市場得到有效恢復。此外,隨著業界對蠶桑繭絲資源多元開發與綜合利用的加強及消費者對食品、醫藥、保健等健康產品的需求增加,桑枝食用菌、桑葉茶、桑椹酒、食用蠶蛹、雄蛾酒等產品不斷受到消費者的關注與喜愛;葉綠素、桑枝總生物堿、蠶絲面膜與化妝品、高端家紡等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涌現。
2 蠶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蠶桑生產經營風險較大
受氣候、技術、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2021 年我國蠶桑生產依然面臨著家蠶微粒子病、桑樹病蟲害、自然災害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產風險,以及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帶來的勞動力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土地資源稀缺、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藥中毒和工業廢氣污染致減產減收及國外競爭加劇的嚴峻挑戰。但我國蠶桑生產依然呈現勞動、土地密集型特征,對自然條件依賴度高;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工廠化推進緩慢,至今仍以傳統小農家庭模式為主,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蠶工場(廠)、人工飼料飼養比例低,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2.2 優質繭供給嚴重短缺
世界絲綢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生產長期嚴重依賴我國高品質生絲原料,隨著我國繭絲綢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內消費需求升級,產業鏈下游終端產品對上游優質繭絲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加,而隨著“東桑西移”的持續推進,東部優質繭絲產量急劇萎縮,西部因地理、氣候、技術、機制等原因,生產規模快速擴張下的繭絲質量較差。優質繭絲需求增長而供給不足,導致繭絲產品結構性失衡,普通繭絲相對過剩,優質繭絲長期短缺。即使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繭絲綢出口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絲類出口呈現量跌價升現象,國際市場對中國高端生絲的需求相對穩定。
2.3 產業鏈整合緩慢
隨著“東桑西移”和“東絲西進”的推進,以廣西、四川、云南為代表的西部蠶區成為全國及世界最大繭絲原料生產基地,但受產業自身發展規律和產業鏈各環節梯度轉移進程的影響,后續產業鏈延伸進展緩慢。我國綢緞及成品制造和出口依然集中在浙江、江蘇等傳統繭絲綢產地,但隨著蠶桑生產和繅絲加工的逐步轉移,終端產品生產企業缺原料、缺基地的問題逐漸暴露。蠶桑產業化經營面臨蠶農組織化程度較弱、繭絲綢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蠶桑生產基地面臨工業化與城市化沖擊、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問題。我國繭絲原料基地與絲綢后加工空間分離格局下,需要進一步強化以產業鏈下游龍頭企業為主體進行的跨區域及跨國產業鏈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
2.4 省力化實用技術推廣不夠理想
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運行多年,有效促進了蠶桑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蠶業教育、科研與生產銜接不夠緊密,蠶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健全,依然制約蠶桑產業轉型升級。一些主產省的桑園土地流轉困難,蠶業規模化推進緩慢,支撐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規模化生產經營的省力化栽桑養蠶技術及其遍及度均有待提高,蠶桑生產的勞動強度有待進一步降低,勞動生產效率亟待提高。繅絲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以及繅絲織綢一體化進展緩慢,絲綢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制約著后加工環節的發展,導致我國絲綢終端產品在主要出口市場無定價話語權。
2.5 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產業化程度低
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領域的拓展,蠶桑資源開發與多元利用在絲綿絲絨被服、桑枝食用菌、桑果飲料、桑葉食品、蠶沙葉綠素、蠶蛹蠶蛾功能食品、生態桑和飼料桑等領域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蠶桑產業多元化趨勢更加突出,2021 年桑枝生物制藥、“蠶絲硬盤”、蠶絲生物醫藥材料等研發亮點持續推進,但“蠶—繭—絲—綢—最終消費品”的傳統蠶桑產業發展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產品或項目中,僅蠶絲被、桑枝食用菌、果桑、桑葉茶基本形成了產業化發展格局,而其余大多數產品或項目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態勢,仍存在生產規模小、科技支撐不足、產業化程度低、市場需求拓展不夠等諸多問題。
2.6 體制和機制依然不暢
現代蠶桑產業是一個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制造品及多元利用在內的多元產業體系,涉及農工貿、產供銷各環節。只有從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視角,保證各環節利益均沾,才能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現行割裂產業鏈各環節、多部門管理的局面,不僅難以形成合力發展整個產業,反而形成了產業鏈上游的蠶桑生產向多元化轉型、產業鏈下游的絲綢工業“走出去”尋求低價原料的局面。而真正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如上游的省力技術與機械裝備,下游的后染整技術、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以及科技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熟練工人的培養等,無論產業內各主體,還是各級政府,不僅投入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
3 2022 年蠶桑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3.1 繭絲價格波動風險仍較大
2021 年的繭絲價格大幅上升和繭絲綢出口企穩回暖源于國際市場剛需逐漸恢復、國內消費需求回升、部分企業囤貨惜售、市場原料供應偏緊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考慮中美貿易戰的長期性、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預計2022 年繭絲價格將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蘇及市場供求變動趨于穩定甚至略有回調。為此,無論是蠶桑生產者,還是絲綢加工企業,都應該積極做好準備,努力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應對價格波動可能產生的市場風險。
3.2 產業轉移出現新動向
在蠶桑生產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的情況下,蠶桑生產的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特征無法改變,我國蠶桑產業持續從經濟較發達的東部蠶區向經濟欠發達的西部蠶區轉移,甚至西部蠶區也出現了蠶桑生產向更貧困的丘陵、山區、邊區轉移的現象,如廣西的蠶桑產業從桂中南向桂西北轉移。“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走出去”戰略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蠶桑產業向國外轉移蠶桑生產和繅絲加工產能。而隨著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的更大規模推進,“機器換人”后浙江蠶桑生產將迎來蠶繭產量更大幅度的增長,不僅扭轉了本省連續13 年的蠶桑生產衰退局面,而且有望減緩甚至扭轉“東繭西移”的進程。
3.3 絲綢加工去產能促升級
西部繅絲加工能力不斷增強與東部繅絲產能未及時壓縮并存,導致全國生絲加工能力總體過剩。為此,需要根據產業發展趨勢與區域比較優勢,進一步選擇性地“去產能”。絲價上漲必然帶動繭價上漲,繭價上漲必然提高生絲成本,甚至出現“繭絲倒掛”現象,增加絲綢加工企業資金壓力,最終促使繭絲價格回落。中國繭、絲價格的漲跌最終取決于國內外絲綢消費品市場供求關系、主要替代品棉花與化纖的價格走勢及其影響因素。避免繭絲價格波動影響,擺脫產業大起大落困境的出路在于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構筑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
3.4 內循環促進絲綢內銷
2021 年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雖已企穩回暖,但要恢復至以往的高出口水平比較困難。2022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展、中美貿易關系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預期及國內絲綢消費需求釋放的影響,我國主要絲綢出口市場需求復蘇不確定,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需求釋放和產業鏈前端“走出去”進程的加快,絲、綢及其制成品進口都有望進一步增長。而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絲綢產品以內銷為主的態勢將進一步加強。
3.5 蠶桑多元化發展加快
隨著蠶桑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的科技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用途、新功能將被開發和加以利用。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健康意識的提升,消費者對蠶桑、絲綢類產品的認知度不斷提高,國內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并保持快速增長之勢。高檔絲綢家紡、蠶絲被、桑枝食用菌、蠶絲類保健品、食品、醫藥品等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蠶桑的蛋白飼料開發與利用、生態桑的價值、蠶絲生物醫藥應用等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蠶桑多元化發展不僅增加產業綜合效益和提高產業競爭力,而且激發國內市場需求,推動市場轉向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的新發展格局。
4 2022 年蠶桑產業發展建議
4.1 發揮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堅持“立桑為業,蠶桑并舉,多元化發展”的新思路,加快蠶桑科技創新步伐,從品種選育到操作技術,從簡易設施到機械化設備,從共同催青、小蠶共育到適合集約經營的所有環節,盡快建立以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養蠶技術體系,推進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規模化養蠶,積極推進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智能化養蠶。加強蠶桑資源多元利用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為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堅實有效的科技支撐。政府應該繼續加大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資金投入,引導構建產學研聯合共同開發蠶農和企業需要的實用技術,使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2 實施蠶桑區域專業化發展戰略,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
根據我國蠶桑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的特點,在2018—2020 年商務部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各地仍應根據自身比較優勢,著力打造具有較高桑園管理水平、較好養蠶基礎設施、較完善技術推廣體系的蠶桑生產基地,實施區域專業化發展戰略,鞏固及深化蠶繭產量500 t 以上基地縣蠶桑生產,以穩定蠶桑生產規模,提高蠶桑生產效率與效益,提升蠶桑產業競爭力。
4.3 提高蠶桑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應對各類風險
加強公司一體化經營、培育養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及實施“公司+ 農戶”、“公司+ 基地+ 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 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開展和積極推廣蠶業保險,來提高農戶種桑養蠶的意愿,降低因技術、環境等因素產生的自然風險和因價格波動產生的市場風險。同時,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蠶種質量監管,保證蠶種質量安全,提升蠶種質量水平,避免蠶種質量安全問題可能引發的潛在風險。
4.4 加強區域分工與合作,推進產業鏈整合
正視蠶桑生產區域“東桑西移北上”的現狀,加強東西部蠶桑主產省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從跨區域產業鏈整合角度來實現我國蠶桑及繭絲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西部產區作為我國最大的蠶桑生產基地及生絲加工基地,其主要任務在于提升繭絲質量和生產效益;東部產區應保持我國優質繭生產基地、絲綢產品加工重心的地位,其主要任務在于探索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智能化養蠶技術,提升絲綢加工的產業集聚水平,通過新產品開發、工藝革新、品牌創新來提高蠶桑生產效率,提升絲綢產品的附加值。
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亞、南亞、東南亞、非洲種桑養蠶的進程加快,我國蠶種、栽桑養蠶、繅絲都呈現向國外轉移的趨勢,為此,應從全球范圍布局產業鏈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我國在世界蠶絲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
4.5 提高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針對我國蠶桑生產分布廣、規模小而散的特點,不斷發展壯大蠶農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和全國性的蠶業組織和絲綢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代表、行業自律、行業服務、行業協調和價格預測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避免惡性價格競爭,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提高蠶農在國內市場交易和企業在國際市場談判中的討價還價能力和應對反傾銷、貿易戰及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強生產者抵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
4.6 加強宏觀科學調控,穩定繭絲價格
為穩定蠶繭產量,避免蠶繭價格的大幅波動,政府應通過建立更及時有效的蠶繭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發布平臺,完善繭絲綢市場體系建設等措施,來引導繭絲生產者與需求者對繭絲價格進行科學預期;鼓勵有一定規模的繭絲企業(合作社)探索利用繭絲大宗商品市場來發現價格、實施套期保值的風險管理。政府的宏觀調控應側重于加強國家生絲儲備制度的完善與運用,通過適當時機的生絲拋吸以穩定生絲價格,進而減緩蠶繭價格和產量的波動,從而維護產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4.7 改革產業管理體制,完善市場運行機制
基于蠶桑生產及后續絲綢加工業的一體化性質,應加快產業體制改革,實現蠶桑生產、蠶繭收購、繭絲綢加工及內外貿易等各環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統一管理,徹底改變目前政出多門、宏觀管理混亂、統計數據亂而不準的局面。面對蠶種、鮮繭價格放開后的市場過度競爭或局部壟斷,既要盡快建立以質論價、優質優價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在區域性市場上通過產業化經營模式、質量監管等措施規范市場秩序。
日期:2022-03-07
2021 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第二年。我國發揮制度優勢,科學應對與精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禮有節應對中美經貿戰,在“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戰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碳”目標等背景下持續推進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全國蠶桑生產穩中有升,繭絲價格大幅回升,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同步推進,東中西部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產業在轉型升級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1 2021 年蠶桑產業發展特點
1.1 蠶桑生產穩中有升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發種量同比減少4.14%,桑蠶繭產量同比減少4.1%,柞蠶繭產量同比減少2.1%。2021 年,雖然全國桑園面積79.67 萬 hm2,比上年減少1.87 萬 hm2,減幅2.26%,但是蠶桑生產穩中有升,發種量1 724 萬張,比上年增加46 萬張,增幅2.74%;桑蠶繭產量71.72 萬t,比上年
增加2.76 萬t,增幅4%;柞蠶放養面積72.67 萬 hm2,同比增加0.58%;柞蠶繭產量9.51 萬t, 同比增加13.18%,其中遼寧5.25 萬t,占比55.21%。
1.2 生產區域繼續向西轉移
2021 年我國蠶桑生產繼續向西部地區轉移和集中,轉移速度在連續3 年減緩后又呈加快態勢。東部(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海南5省)的蠶繭產量占比由2019 年15.87% 下降到2020 年的14.43%,再下降至2021 年的12.64%;而西部(廣西、四川、重慶、云南、陜西、貴州、甘肅、新疆8 省區市)的蠶繭產量占比由2019 年的78.17% 上升到2020 年的79.14%,再上升至2021 年的80.89%。2021 年多數省份實現了增產,其中浙江省依靠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增產10.16%,一舉扭轉了連續13 年的衰退局面;排名前3 位的廣西、四川、云南的蠶繭產量分別為40.74萬t、8.6 萬t 和5.7 萬t,分別增產8.21%、3.61% 和1.79%,占全國蠶繭總產量的56.8%、11.99% 和7.95%。
1.3 蠶種供求缺口擴大
2021 年春季蠶種生產量同比減少3.04%,發種量同比增加3.15%;夏秋季蠶種生產量和發種量同比增加2.26% 和2.49%。全年蠶種生產量1 281 萬張,比上年減少4 萬張;發種量1 724 萬張,比上年增加46 萬張。廣西蠶種產銷缺口474 萬張,超過全國蠶種產銷缺口443 萬張,一方面說明廣西是全國最大的蠶種輸入省,另一方面說明市場化和民營化趨勢下一些蠶種場生產和銷售的蠶種沒有納入統計;考慮到我國蠶種出口增加,也可能一些省份的發種量數據存在高報問題。2021 年,廣西、山東、云南、四川4 省區的蠶種產量均超過170 萬張,合計占全國蠶種總產量的81%,我國蠶種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1.4 繭絲價格大幅上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對供給和需求的沖擊得到有效控制,2020 年下半年開始絲價逐步回升,2021 年4A 級生絲價格從年初的33 萬元/t 波動上漲至年底的45 萬元/t。絲價持續上漲帶動2021 年繭價大幅上漲。2021 年桑蠶春繭價格同比上漲63.21%,夏秋繭價格同比上漲37.45%,全年加權平均繭價達2 560 元/50 kg,創歷史新高,比上年上漲820 元/50 kg,漲幅達47.11%。繭價上漲帶動蠶繭產值大幅增加,2021 年全國桑蠶繭產值達367.15 億元,比上年增加52.99%,無論絕對值還是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1.5 真絲綢出口企穩回升
受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經濟大幅衰退、歐美市場絲綢消費低迷的影響,2018—2020 年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額和出口量連續3 年大幅下跌。2021 年隨著新冠肺炎疫苗廣泛接種和國內疫情的有效防控,絲綢出口企穩回暖。根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21 年我國真絲綢商品進出口總額為17.59 億美元,同比增長32.03%;其中真絲綢商品出口額為13.49 億美元,同比增長25.95%;進口額為4.1 億美元,同比增長56.94%。從出口商品結構看, 絲類出口2.67 億美元, 同比增長9.52%,占比19.79%;真絲綢緞出口3.94 億美元, 同比增長45.25%,占比29.17%;絲綢制成品出口6.89 億美元,同比增長23.75%,占比51.04%。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絲類進口7 075.62 萬美元,同比增長129.79%,占比17.27%;真絲綢緞進口2 259.24 萬美元, 同比增長23.82%,占比5.51%;絲綢制成品進口3.16 億美元,同比增長49.21%,占比77.22%。從數量看,我國絲類貿易自2020 年出現30 年來第一次進口大于出口62 t之后,2021 年絲類進口量繼續大幅增加至7 367 t,進口與出口的數量差擴大至1 616 t;進口單價上升至9.6美元/kg,同比漲幅達74.86%。
1.6 絲綢產品內需繼續釋放
2018 年以來,房地產價格上漲、P2P 爆雷、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內外部大環境對終端消費的影響日益明顯,導致市場對之前釋放的絲綢消費轉向低迷。但2021 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和電商、直播帶貨、抖音小店、微商等線上營銷模式的不斷拓展和國潮品牌的崛起,國內絲綢消費需求開始回升,絲綢產品的內銷比例進一步上升至70% 左右。據商務部監測,2021 年1—6 月全國50 家絲綢樣本企業銷售額為14.83 億元,同比增長33.99%,自3 月份開始當月銷售金額同比增長幅度均超過30%,顯示出絲綢內銷市場得到有效恢復。此外,隨著業界對蠶桑繭絲資源多元開發與綜合利用的加強及消費者對食品、醫藥、保健等健康產品的需求增加,桑枝食用菌、桑葉茶、桑椹酒、食用蠶蛹、雄蛾酒等產品不斷受到消費者的關注與喜愛;葉綠素、桑枝總生物堿、蠶絲面膜與化妝品、高端家紡等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涌現。
2 蠶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蠶桑生產經營風險較大
受氣候、技術、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2021 年我國蠶桑生產依然面臨著家蠶微粒子病、桑樹病蟲害、自然災害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產風險,以及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帶來的勞動力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土地資源稀缺、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藥中毒和工業廢氣污染致減產減收及國外競爭加劇的嚴峻挑戰。但我國蠶桑生產依然呈現勞動、土地密集型特征,對自然條件依賴度高;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工廠化推進緩慢,至今仍以傳統小農家庭模式為主,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蠶工場(廠)、人工飼料飼養比例低,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2.2 優質繭供給嚴重短缺
世界絲綢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生產長期嚴重依賴我國高品質生絲原料,隨著我國繭絲綢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內消費需求升級,產業鏈下游終端產品對上游優質繭絲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加,而隨著“東桑西移”的持續推進,東部優質繭絲產量急劇萎縮,西部因地理、氣候、技術、機制等原因,生產規模快速擴張下的繭絲質量較差。優質繭絲需求增長而供給不足,導致繭絲產品結構性失衡,普通繭絲相對過剩,優質繭絲長期短缺。即使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繭絲綢出口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絲類出口呈現量跌價升現象,國際市場對中國高端生絲的需求相對穩定。
2.3 產業鏈整合緩慢
隨著“東桑西移”和“東絲西進”的推進,以廣西、四川、云南為代表的西部蠶區成為全國及世界最大繭絲原料生產基地,但受產業自身發展規律和產業鏈各環節梯度轉移進程的影響,后續產業鏈延伸進展緩慢。我國綢緞及成品制造和出口依然集中在浙江、江蘇等傳統繭絲綢產地,但隨著蠶桑生產和繅絲加工的逐步轉移,終端產品生產企業缺原料、缺基地的問題逐漸暴露。蠶桑產業化經營面臨蠶農組織化程度較弱、繭絲綢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蠶桑生產基地面臨工業化與城市化沖擊、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問題。我國繭絲原料基地與絲綢后加工空間分離格局下,需要進一步強化以產業鏈下游龍頭企業為主體進行的跨區域及跨國產業鏈整合和資源優化配置。
2.4 省力化實用技術推廣不夠理想
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運行多年,有效促進了蠶桑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蠶業教育、科研與生產銜接不夠緊密,蠶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健全,依然制約蠶桑產業轉型升級。一些主產省的桑園土地流轉困難,蠶業規模化推進緩慢,支撐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規模化生產經營的省力化栽桑養蠶技術及其遍及度均有待提高,蠶桑生產的勞動強度有待進一步降低,勞動生產效率亟待提高。繅絲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以及繅絲織綢一體化進展緩慢,絲綢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制約著后加工環節的發展,導致我國絲綢終端產品在主要出口市場無定價話語權。
2.5 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產業化程度低
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領域的拓展,蠶桑資源開發與多元利用在絲綿絲絨被服、桑枝食用菌、桑果飲料、桑葉食品、蠶沙葉綠素、蠶蛹蠶蛾功能食品、生態桑和飼料桑等領域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蠶桑產業多元化趨勢更加突出,2021 年桑枝生物制藥、“蠶絲硬盤”、蠶絲生物醫藥材料等研發亮點持續推進,但“蠶—繭—絲—綢—最終消費品”的傳統蠶桑產業發展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蠶桑繭絲資源多元利用產品或項目中,僅蠶絲被、桑枝食用菌、果桑、桑葉茶基本形成了產業化發展格局,而其余大多數產品或項目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態勢,仍存在生產規模小、科技支撐不足、產業化程度低、市場需求拓展不夠等諸多問題。
2.6 體制和機制依然不暢
現代蠶桑產業是一個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制造品及多元利用在內的多元產業體系,涉及農工貿、產供銷各環節。只有從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視角,保證各環節利益均沾,才能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現行割裂產業鏈各環節、多部門管理的局面,不僅難以形成合力發展整個產業,反而形成了產業鏈上游的蠶桑生產向多元化轉型、產業鏈下游的絲綢工業“走出去”尋求低價原料的局面。而真正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如上游的省力技術與機械裝備,下游的后染整技術、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以及科技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熟練工人的培養等,無論產業內各主體,還是各級政府,不僅投入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
3 2022 年蠶桑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3.1 繭絲價格波動風險仍較大
2021 年的繭絲價格大幅上升和繭絲綢出口企穩回暖源于國際市場剛需逐漸恢復、國內消費需求回升、部分企業囤貨惜售、市場原料供應偏緊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考慮中美貿易戰的長期性、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預計2022 年繭絲價格將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蘇及市場供求變動趨于穩定甚至略有回調。為此,無論是蠶桑生產者,還是絲綢加工企業,都應該積極做好準備,努力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應對價格波動可能產生的市場風險。
3.2 產業轉移出現新動向
在蠶桑生產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的情況下,蠶桑生產的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特征無法改變,我國蠶桑產業持續從經濟較發達的東部蠶區向經濟欠發達的西部蠶區轉移,甚至西部蠶區也出現了蠶桑生產向更貧困的丘陵、山區、邊區轉移的現象,如廣西的蠶桑產業從桂中南向桂西北轉移。“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走出去”戰略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蠶桑產業向國外轉移蠶桑生產和繅絲加工產能。而隨著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的更大規模推進,“機器換人”后浙江蠶桑生產將迎來蠶繭產量更大幅度的增長,不僅扭轉了本省連續13 年的蠶桑生產衰退局面,而且有望減緩甚至扭轉“東繭西移”的進程。
3.3 絲綢加工去產能促升級
西部繅絲加工能力不斷增強與東部繅絲產能未及時壓縮并存,導致全國生絲加工能力總體過剩。為此,需要根據產業發展趨勢與區域比較優勢,進一步選擇性地“去產能”。絲價上漲必然帶動繭價上漲,繭價上漲必然提高生絲成本,甚至出現“繭絲倒掛”現象,增加絲綢加工企業資金壓力,最終促使繭絲價格回落。中國繭、絲價格的漲跌最終取決于國內外絲綢消費品市場供求關系、主要替代品棉花與化纖的價格走勢及其影響因素。避免繭絲價格波動影響,擺脫產業大起大落困境的出路在于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構筑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
3.4 內循環促進絲綢內銷
2021 年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雖已企穩回暖,但要恢復至以往的高出口水平比較困難。2022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展、中美貿易關系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預期及國內絲綢消費需求釋放的影響,我國主要絲綢出口市場需求復蘇不確定,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需求釋放和產業鏈前端“走出去”進程的加快,絲、綢及其制成品進口都有望進一步增長。而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絲綢產品以內銷為主的態勢將進一步加強。
3.5 蠶桑多元化發展加快
隨著蠶桑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的科技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用途、新功能將被開發和加以利用。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健康意識的提升,消費者對蠶桑、絲綢類產品的認知度不斷提高,國內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并保持快速增長之勢。高檔絲綢家紡、蠶絲被、桑枝食用菌、蠶絲類保健品、食品、醫藥品等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蠶桑的蛋白飼料開發與利用、生態桑的價值、蠶絲生物醫藥應用等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蠶桑多元化發展不僅增加產業綜合效益和提高產業競爭力,而且激發國內市場需求,推動市場轉向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的新發展格局。
4 2022 年蠶桑產業發展建議
4.1 發揮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堅持“立桑為業,蠶桑并舉,多元化發展”的新思路,加快蠶桑科技創新步伐,從品種選育到操作技術,從簡易設施到機械化設備,從共同催青、小蠶共育到適合集約經營的所有環節,盡快建立以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養蠶技術體系,推進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規模化養蠶,積極推進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智能化養蠶。加強蠶桑資源多元利用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為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堅實有效的科技支撐。政府應該繼續加大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資金投入,引導構建產學研聯合共同開發蠶農和企業需要的實用技術,使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2 實施蠶桑區域專業化發展戰略,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
根據我國蠶桑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的特點,在2018—2020 年商務部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各地仍應根據自身比較優勢,著力打造具有較高桑園管理水平、較好養蠶基礎設施、較完善技術推廣體系的蠶桑生產基地,實施區域專業化發展戰略,鞏固及深化蠶繭產量500 t 以上基地縣蠶桑生產,以穩定蠶桑生產規模,提高蠶桑生產效率與效益,提升蠶桑產業競爭力。
4.3 提高蠶桑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應對各類風險
加強公司一體化經營、培育養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及實施“公司+ 農戶”、“公司+ 基地+ 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 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開展和積極推廣蠶業保險,來提高農戶種桑養蠶的意愿,降低因技術、環境等因素產生的自然風險和因價格波動產生的市場風險。同時,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蠶種質量監管,保證蠶種質量安全,提升蠶種質量水平,避免蠶種質量安全問題可能引發的潛在風險。
4.4 加強區域分工與合作,推進產業鏈整合
正視蠶桑生產區域“東桑西移北上”的現狀,加強東西部蠶桑主產省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從跨區域產業鏈整合角度來實現我國蠶桑及繭絲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西部產區作為我國最大的蠶桑生產基地及生絲加工基地,其主要任務在于提升繭絲質量和生產效益;東部產區應保持我國優質繭生產基地、絲綢產品加工重心的地位,其主要任務在于探索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智能化養蠶技術,提升絲綢加工的產業集聚水平,通過新產品開發、工藝革新、品牌創新來提高蠶桑生產效率,提升絲綢產品的附加值。
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亞、南亞、東南亞、非洲種桑養蠶的進程加快,我國蠶種、栽桑養蠶、繅絲都呈現向國外轉移的趨勢,為此,應從全球范圍布局產業鏈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我國在世界蠶絲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
4.5 提高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針對我國蠶桑生產分布廣、規模小而散的特點,不斷發展壯大蠶農合作社,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和全國性的蠶業組織和絲綢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代表、行業自律、行業服務、行業協調和價格預測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避免惡性價格競爭,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提高蠶農在國內市場交易和企業在國際市場談判中的討價還價能力和應對反傾銷、貿易戰及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強生產者抵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
4.6 加強宏觀科學調控,穩定繭絲價格
為穩定蠶繭產量,避免蠶繭價格的大幅波動,政府應通過建立更及時有效的蠶繭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發布平臺,完善繭絲綢市場體系建設等措施,來引導繭絲生產者與需求者對繭絲價格進行科學預期;鼓勵有一定規模的繭絲企業(合作社)探索利用繭絲大宗商品市場來發現價格、實施套期保值的風險管理。政府的宏觀調控應側重于加強國家生絲儲備制度的完善與運用,通過適當時機的生絲拋吸以穩定生絲價格,進而減緩蠶繭價格和產量的波動,從而維護產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4.7 改革產業管理體制,完善市場運行機制
基于蠶桑生產及后續絲綢加工業的一體化性質,應加快產業體制改革,實現蠶桑生產、蠶繭收購、繭絲綢加工及內外貿易等各環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的統一管理,徹底改變目前政出多門、宏觀管理混亂、統計數據亂而不準的局面。面對蠶種、鮮繭價格放開后的市場過度競爭或局部壟斷,既要盡快建立以質論價、優質優價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要在區域性市場上通過產業化經營模式、質量監管等措施規范市場秩序。
日期: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