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第三方評價機構四川省農村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在我校召開“高產優質飼草新品種選育及高效生產技術研究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該成果由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六家單位合作完成。由蘭州大學南志標院士任組長,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印遇龍院士任副組長,中國農業大學張英俊教授、四川省林草局白史且研究員、四川大學王紅寧教授、甘肅農業大學師尚禮教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吳彥研究員組成的專家組對成果進行了評價。校長吳德、副校長陳代文參加會議。
該成果建立了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飼草種質資源綜合評價技術體系,成功組裝了鴨茅的基因組,發掘高產、優質、抗逆等重要性狀分子標記106個,克隆相關重要性狀基因23個,建成我國保存數量最多的黑麥草、白三葉、鴨茅等種質資源圃,為飼草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奠定了寶貴的材料基礎。利用聚斂雜交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方法,成功培育出生產性能穩定、適應不同生態區域的飼草新品種12個,其中國審8個,為西南區草業生產及生態建設提供了品種支撐和種源保障。建立了以良種擴繁、飼草豐產、青貯加工為核心的新品種配套技術體系,創建了沼液利用、糧草輪作、草草輪作、果草套作等高效飼草生產模式11項。
經專家集體討論認為:該成果創新性突出,實用性強,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鴨茅基因組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
日期:2022-04-24
該成果建立了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飼草種質資源綜合評價技術體系,成功組裝了鴨茅的基因組,發掘高產、優質、抗逆等重要性狀分子標記106個,克隆相關重要性狀基因23個,建成我國保存數量最多的黑麥草、白三葉、鴨茅等種質資源圃,為飼草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奠定了寶貴的材料基礎。利用聚斂雜交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方法,成功培育出生產性能穩定、適應不同生態區域的飼草新品種12個,其中國審8個,為西南區草業生產及生態建設提供了品種支撐和種源保障。建立了以良種擴繁、飼草豐產、青貯加工為核心的新品種配套技術體系,創建了沼液利用、糧草輪作、草草輪作、果草套作等高效飼草生產模式11項。
經專家集體討論認為:該成果創新性突出,實用性強,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鴨茅基因組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
日期:202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