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我國蘋果可持續發展和保持世界蘋果生產大國地位,根據60年來氣溫和降水等氣候變化情況及蘋果栽培區域變化的實際,提出了基于蘋果品質和生產效益的6個質效栽培新區,并就這些新區常見災害及發展中的技術問題進行了討論。
01
我國蘋果生產歷史進程與概況
我國是蘋果的原生地之一,在蘋果屬35個種中,有24個種原生于我國;但我國大蘋果的生產性栽培起步較晚,19世紀80年代發端于山東省煙臺市。20世紀前半葉,在山東、遼寧、河南等地開始有零星、小規模的栽培,并開始傳入山西、陜西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8年,適于栽培蘋果的各地計劃性地發展了一定規模的集體果園;改革開放后,我國蘋果生產得到了迅速、大規模的發展,雖在每個“五年計劃”面積有波動,但一躍名列世界蘋果栽培前列,成為蘋果生產大國。進入21世紀后,我國蘋果生產規模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我國蘋果種植總面積194.695萬hm2、總產量4139萬t,分別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49%、總產量的53.6%。蘋果產業在農村經濟、農民增收、豐富市場和出口創匯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02
我國蘋果種植區劃的歷史與現狀
蘋果生態區劃是根據蘋果對生態條件的要求,對蘋果在不同地區的生態適宜度進行評價后,依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分區連片性和主輔因子相結合的原則,而劃分的蘋果分布區域或類型。對產量、品質形成關系最密切的是農業氣候因子,并作為生態區劃的主要指標依據。蘋果生長發育的適宜生態條件如表1所示。
我國果樹的區劃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1950年代提出我國8個果樹帶的劃分,其中,云貴高原常綠落葉果樹混交帶、溫帶落葉果樹帶、旱溫落葉果樹帶、干寒落葉果樹帶、耐寒落葉果樹帶中有(野生)蘋果分布或栽培蘋果。1980年,陸秋農根據氣候條件和蘋果生長發育表現,提出了我國蘋果的自然分布區劃,分別為極北寒地中小蘋果栽培區,北、西部干寒蘋果栽培區,西北冷涼半干蘋果栽培區,渤海灣溫涼半濕蘋果栽培區,中部濕潤蘋果栽培區,西南高山涼濕蘋果栽培區,南部暖濕蘋果栽培區。1999年,張光倫按照蘋果生態適宜性的主要因素、區劃方法及氣候指標,結合地形、土壤等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參考當時我國蘋果栽培分布現狀和有關區劃資料,將全國蘋果劃分為4個一級生態區和10個二級生態區,即包括黃土高原區(I1)和川滇橫斷山區(I2)在內的生態最適區(I),渤海灣區(II1)和華北平原區(II2)在內的生態適宜區(II),黃淮漢水區(III1)、西南高原區(III2)和長城沿線及南疆東區(III3)在內的生態次適宜區(III),以及江南區(IV1)、北部寒地區(IV2)和青藏高原區(IV3)在內的生態可能種植區(IV)。
03
60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簡況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變暖趨勢越來越明顯、變暖幅度越來越大。分析1960—2017年間我國蘋果產區氣溫和降水變化特征可以發現:①全國年平均氣溫均呈升高趨勢,全國平均氣溫升高的中位數為1.69℃;從區域看,西北(氣溫升高2.12℃,尤其是新疆,升高2.28℃)、東北(氣溫升高2.18℃)升溫中位數大于全國升溫的中位數,而華北(氣溫升高1.46℃)、西南(氣溫升高1.06℃)升溫中位數小于全國升溫的中位數。②以適宜蘋果栽培生產的年平均氣溫最低值7.9℃為等值線標尺,1961年以來因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全國范圍內,年平均氣溫大于7.9℃的區域向北推移766km、向西擴展160km、向東擴展553km;具體到各大區域,在東北年平均氣溫大于7.9℃區域北移156km、東擴109km,華北北移100km,西南北移144km、西擴155km,而西北地區北移最高達到766km。③與氣溫升高幅度和趨勢相比,降水量的變化幅度及其趨勢不明顯,但是,總體上看,1961年以來,東北、華北、西南區域降水量呈下降趨勢,但在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各區域夏季降水量變化趨勢與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60年來年平均氣溫7.9℃等值線在全國及分區域的變化情況
60年來全國及分區域年平均氣溫變化情況
60年來全國分區域年降水量的變化情況
04
基于品質和效益的我國蘋果生產
持續發展的栽培新區初見
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已達194.73萬hm2,約占世界蘋果種植面積的49%。但是,①我國嚴禁“耕地非農化、耕地非糧化”的政策,以及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引導新發展林果產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的新方針;②蘋果生產比較效益相對高,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種植業的支柱產業,并將在鞏固脫貧成果、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③我國現有蘋果園中,有40%(15%的低產園、25%的老齡園)的果園面臨更新改造;④勞力、土地、環境等資源方面壓力日增,耕作栽培制度改變已是不得不為的趨勢;⑤無論參比蘋果生長發育的適宜氣候條件(表1),還是20多年來的生產實踐,我國蘋果種植,特別是基于優質生產和比較效益的栽培區域快速西移北擴已成趨勢;⑥60年來,蘋果分布區域氣溫升高約2℃,年平均氣溫7.9℃等值線向北擴展766km、向西推移160km,氣候和生態變化較大,“農作物適宜種植面積會有所擴展”。近年來,一些原來認為是次適宜區,甚至是可能種植區的地方,如云南昭通、新疆阿克蘇和喀什、陜西延安北部和榆林南部,種植了較大規模的蘋果,且發展良好、勢頭不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氣候變暖在蘋果栽培種植上的效應。因此,從我國蘋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持蘋果生產大國進而邁向世界蘋果生產強國的角度,結合當前栽培生產實況,考慮蘋果生產中土地、人力資源和成本、果農相對收入與種植積極性等因素,從品質、相對效益的角度規劃蘋果生產區域,提出基于生態因子、果品品質和生產效益綜合因素的我國蘋果栽培新區(質效適宜區),應該更有利于我國蘋果的發展和生產,也是相應區域因應氣候變化、調整產業結構的參考。
中國蘋果栽培質效適宜新區圖示
05
蘋果栽培新區常見災害及發展中
應注意的技術問題
我國蘋果栽培區域跨度大、氣候類型多樣,不可否認且特需關注的是,即使完全符合表1中最適生態適宜值的蘋果栽培區域,氣象災害及其強度雖年際間、區域間不一,但也時有發生;而蘋果栽培新區,更處于氣象災害頻發、災害強度較大的“焦點”區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極端化會加劇,各類氣象災害會普遍增加,天氣的無常性和突發性會更顯著”。因此,針對本文基于品質和效益的栽培“新區”,應慎重、穩步發展,必須始終注意下列問題的技術解決措施,以防災減災。
#1
栽培新區及其常見氣象災害
陜-甘-寧-內蒙交界區域
該區域土地資源豐富,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海拔在900~1400m,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該區域的主要災害發生類型為旱澇災害和春季霜凍災害。此外,雖然總體上氣候在變暖,但冬季極端低溫危害仍是該區域,尤其是風沙草灘區應該密切關注的氣象災害。
川藏高原阿-甘-林區域
該區域主要包括四川省阿壩、甘孜和西藏林芝,目前,該區域種植蘋果2萬hm2以上。該區域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光照充足,紫外線強,晝夜溫差大;土壤較肥沃,有機質含量1.9%~3.1%,pH值6~8,緯度低,海拔高(1450~3100m);土地資源較少,勞力資源相對充足。該區域蘋果栽培易受的自然災害以冰雹和干旱為主,其中冰雹發生的頻率較高。
晉西臨-呂區域
該區域主要包括山西省臨汾市、呂梁市。境內土地資源豐富,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8~14℃,氣候溫和涼爽,日照充足。該區域蘋果生產中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晚霜凍、雹災、風災、旱災等,但近年來以晚霜花期凍害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為甚。2006—2018年,4月發生危害程度較重的低溫霜凍已達5次。
新疆伊犁-南疆區域
新疆蘋果已形成了伊犁河谷產區(面積2.3萬hm2)、阿克蘇產區(面積約2.9萬hm2)、喀什產區(面積約1萬hm2)和以抗寒蘋果及高酸海棠為主的北疆天山北坡產區(面積1.1萬hm2)。新疆土地資源豐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海拔500~1300m的平原、丘陵的綠洲區域和邊緣適宜種植蘋果。但總體看,新疆土壤基礎肥力低,有機質含量普遍在1%以下;勞力資源不足,用工成本較高。
新疆多發自然災害,蘋果生產中主要有冬季極端低溫凍害、花期晚霜危害、花期高溫傷害。近19年間,南疆果區已發生3次(2003年、2008年、2011年)大范圍冬季極端低溫凍害,造成腐爛病蔓延;2次(2005年、2018年)花期晚霜凍害;1次(2019年)花期高溫傷害。
云貴川高原區域
該區域主要包括云南昭通、曲靖和貴州畢節及四川涼山。目前,該區域種植蘋果12萬hm2以上。該區域土壤多為中性或微酸性的紅壤、黃壤,有機質含量在1%~3%。蘋果種植區緯度低,海拔高(1900~2700m),年溫差小、早春回溫快、夏季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熱量和水分利用的有效性高,生態環境良好。
該區域蘋果生產中氣候條件不足的是干濕季節分明,春旱較嚴重,冬春霜凍時有發生,局部地區有夏季冰雹、大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
長-大丘陵區域
該區域即長白山北部丘陵區-大興安嶺南部丘陵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哈爾濱、牡丹江、雞西、佳木斯、齊齊哈爾,遼寧鐵嶺,吉林長春、吉林、延邊,內蒙古通遼、烏蘭浩特、扎蘭屯等地。長白山北部丘陵區屬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蘋果生產區分布在海拔300~400m的淺山區,年日照時數為2300~2700h,平均年降水量為500~650mm,年平均氣溫3.0~6.3℃,最低氣溫-39.5~-31.0℃,無霜期120~150d;大興安嶺南部丘陵區南北跨度較大,氣候為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向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過渡,年日照時數在2800~3100h,年降水量350~450mm,年平均氣溫2.4~5.6℃,最低氣溫-34.7~-30.5℃,無霜期110~135d,南部春季干旱多風,北部冬季干燥,嚴寒漫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日照長,強度大。該區域目前栽培蘋果約4萬hm2,土壤較肥沃,有望成為我國小蘋果(50~100g)優質栽培區和加工原料高效區。該區域蘋果生產中多發的氣象災害主要是干旱,其次是雨澇、冰雹、霜凍。
#2
栽培新區蘋果發展中應注意的技術問題
區劃統領,科學論證
區劃對產業發展具有潛在引領和指導性,區劃時都以大尺度、大范圍與中尺度、小范圍相結合進行劃分,即使對同一個區域進行區劃時也應充分考慮到局部小氣候、海拔、立地條件等方面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影響。因此,栽培新區在擬新發展蘋果時,不僅需對立地條件、技術和勞力資源、市場預判等充分論證外,還要特別進行適合的耕作栽培制度(矮化/喬化、密植/稀植)、易發災害及其防控措施的研判和論證。
合理規劃,做好補“短板”預案
雖然栽培新區栽培蘋果的品質和比較效益較高,但其大多發展晚、處于“后發”地位。從技術和市場競爭力、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栽培新區應合理規劃,針對立地環境、土壤類型、排灌條件、勞力資源等進行詳細分析,明確區域內發展蘋果的“短板”,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法或必要的應對措施。譬如,栽培新區I、II、III應選擇抗寒/抗旱的砧木,栽培新區IV應主要增設防雹、防霜凍的措施和方法。
明晰砧木、品種習性,確定適宜砧穗組合
蘋果生產是技術密集、勞動密集的一項集約化產業。不同生境下品種及其砧穗組合的適宜性存在一定的差異。一方面,砧木、品種的抗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能否在該生境下正常生長發育;另一方面,其管理的繁簡程度及其產量、品質與耕作栽培制度、砧穗組合和樹形等有密切關系。因此,鑒于栽培新區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如干旱、低溫危害、霜凍等),所以應在充分了解品種、砧木、砧穗組合的生物學和栽培習性的前提下,根據發展目標、市場定位等,首先確定擬選用的砧木、接穗品種和砧穗組合。如品種選擇上,栽培新區I、IV應以中晚熟、中熟或早熟品種為主,栽培新區VI則以抗寒、優質或易管低投入高產出小蘋果為主。
總結群眾經驗,研發防災減災技術
限制蘋果新區發展蘋果的主要因素是旱、寒為主的氣象災害,以及頻發的雹災、晚霜危害等。盡管這些區域栽培蘋果的品質和相對效益較高,但今后很長時期內,這些氣象災害仍是制約蘋果生產的主要因素。因此,栽培新區一方面應總結完善群眾實用、低成本的防控經驗;另一方面,應多渠道、多方式全面掌握國內外預防或解決這些災害的最新進展和有效措施;同時,結合區域災害發生實際,有針對性地研發有效、實用的防災減災技術。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2年第11期“基于品質和效益的我國蘋果栽培新區區劃初見”(王憶,楊曉光,謝紅江,王春良,王繼勛,張建軍,郝淑英,馬鈞,于文全,張宏,高建國,韓振海)。
日期:2022-11-15
01
我國蘋果生產歷史進程與概況
我國是蘋果的原生地之一,在蘋果屬35個種中,有24個種原生于我國;但我國大蘋果的生產性栽培起步較晚,19世紀80年代發端于山東省煙臺市。20世紀前半葉,在山東、遼寧、河南等地開始有零星、小規模的栽培,并開始傳入山西、陜西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8年,適于栽培蘋果的各地計劃性地發展了一定規模的集體果園;改革開放后,我國蘋果生產得到了迅速、大規模的發展,雖在每個“五年計劃”面積有波動,但一躍名列世界蘋果栽培前列,成為蘋果生產大國。進入21世紀后,我國蘋果生產規模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我國蘋果種植總面積194.695萬hm2、總產量4139萬t,分別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49%、總產量的53.6%。蘋果產業在農村經濟、農民增收、豐富市場和出口創匯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02
我國蘋果種植區劃的歷史與現狀
蘋果生態區劃是根據蘋果對生態條件的要求,對蘋果在不同地區的生態適宜度進行評價后,依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分區連片性和主輔因子相結合的原則,而劃分的蘋果分布區域或類型。對產量、品質形成關系最密切的是農業氣候因子,并作為生態區劃的主要指標依據。蘋果生長發育的適宜生態條件如表1所示。
我國果樹的區劃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1950年代提出我國8個果樹帶的劃分,其中,云貴高原常綠落葉果樹混交帶、溫帶落葉果樹帶、旱溫落葉果樹帶、干寒落葉果樹帶、耐寒落葉果樹帶中有(野生)蘋果分布或栽培蘋果。1980年,陸秋農根據氣候條件和蘋果生長發育表現,提出了我國蘋果的自然分布區劃,分別為極北寒地中小蘋果栽培區,北、西部干寒蘋果栽培區,西北冷涼半干蘋果栽培區,渤海灣溫涼半濕蘋果栽培區,中部濕潤蘋果栽培區,西南高山涼濕蘋果栽培區,南部暖濕蘋果栽培區。1999年,張光倫按照蘋果生態適宜性的主要因素、區劃方法及氣候指標,結合地形、土壤等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參考當時我國蘋果栽培分布現狀和有關區劃資料,將全國蘋果劃分為4個一級生態區和10個二級生態區,即包括黃土高原區(I1)和川滇橫斷山區(I2)在內的生態最適區(I),渤海灣區(II1)和華北平原區(II2)在內的生態適宜區(II),黃淮漢水區(III1)、西南高原區(III2)和長城沿線及南疆東區(III3)在內的生態次適宜區(III),以及江南區(IV1)、北部寒地區(IV2)和青藏高原區(IV3)在內的生態可能種植區(IV)。
03
60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簡況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變暖趨勢越來越明顯、變暖幅度越來越大。分析1960—2017年間我國蘋果產區氣溫和降水變化特征可以發現:①全國年平均氣溫均呈升高趨勢,全國平均氣溫升高的中位數為1.69℃;從區域看,西北(氣溫升高2.12℃,尤其是新疆,升高2.28℃)、東北(氣溫升高2.18℃)升溫中位數大于全國升溫的中位數,而華北(氣溫升高1.46℃)、西南(氣溫升高1.06℃)升溫中位數小于全國升溫的中位數。②以適宜蘋果栽培生產的年平均氣溫最低值7.9℃為等值線標尺,1961年以來因氣候變暖、氣溫升高,全國范圍內,年平均氣溫大于7.9℃的區域向北推移766km、向西擴展160km、向東擴展553km;具體到各大區域,在東北年平均氣溫大于7.9℃區域北移156km、東擴109km,華北北移100km,西南北移144km、西擴155km,而西北地區北移最高達到766km。③與氣溫升高幅度和趨勢相比,降水量的變化幅度及其趨勢不明顯,但是,總體上看,1961年以來,東北、華北、西南區域降水量呈下降趨勢,但在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各區域夏季降水量變化趨勢與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60年來年平均氣溫7.9℃等值線在全國及分區域的變化情況
60年來全國及分區域年平均氣溫變化情況
60年來全國分區域年降水量的變化情況
04
基于品質和效益的我國蘋果生產
持續發展的栽培新區初見
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已達194.73萬hm2,約占世界蘋果種植面積的49%。但是,①我國嚴禁“耕地非農化、耕地非糧化”的政策,以及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引導新發展林果產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的新方針;②蘋果生產比較效益相對高,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種植業的支柱產業,并將在鞏固脫貧成果、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③我國現有蘋果園中,有40%(15%的低產園、25%的老齡園)的果園面臨更新改造;④勞力、土地、環境等資源方面壓力日增,耕作栽培制度改變已是不得不為的趨勢;⑤無論參比蘋果生長發育的適宜氣候條件(表1),還是20多年來的生產實踐,我國蘋果種植,特別是基于優質生產和比較效益的栽培區域快速西移北擴已成趨勢;⑥60年來,蘋果分布區域氣溫升高約2℃,年平均氣溫7.9℃等值線向北擴展766km、向西推移160km,氣候和生態變化較大,“農作物適宜種植面積會有所擴展”。近年來,一些原來認為是次適宜區,甚至是可能種植區的地方,如云南昭通、新疆阿克蘇和喀什、陜西延安北部和榆林南部,種植了較大規模的蘋果,且發展良好、勢頭不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氣候變暖在蘋果栽培種植上的效應。因此,從我國蘋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持蘋果生產大國進而邁向世界蘋果生產強國的角度,結合當前栽培生產實況,考慮蘋果生產中土地、人力資源和成本、果農相對收入與種植積極性等因素,從品質、相對效益的角度規劃蘋果生產區域,提出基于生態因子、果品品質和生產效益綜合因素的我國蘋果栽培新區(質效適宜區),應該更有利于我國蘋果的發展和生產,也是相應區域因應氣候變化、調整產業結構的參考。
中國蘋果栽培質效適宜新區圖示
05
蘋果栽培新區常見災害及發展中
應注意的技術問題
我國蘋果栽培區域跨度大、氣候類型多樣,不可否認且特需關注的是,即使完全符合表1中最適生態適宜值的蘋果栽培區域,氣象災害及其強度雖年際間、區域間不一,但也時有發生;而蘋果栽培新區,更處于氣象災害頻發、災害強度較大的“焦點”區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極端化會加劇,各類氣象災害會普遍增加,天氣的無常性和突發性會更顯著”。因此,針對本文基于品質和效益的栽培“新區”,應慎重、穩步發展,必須始終注意下列問題的技術解決措施,以防災減災。
#1
栽培新區及其常見氣象災害
陜-甘-寧-內蒙交界區域
該區域土地資源豐富,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海拔在900~1400m,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該區域的主要災害發生類型為旱澇災害和春季霜凍災害。此外,雖然總體上氣候在變暖,但冬季極端低溫危害仍是該區域,尤其是風沙草灘區應該密切關注的氣象災害。
川藏高原阿-甘-林區域
該區域主要包括四川省阿壩、甘孜和西藏林芝,目前,該區域種植蘋果2萬hm2以上。該區域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光照充足,紫外線強,晝夜溫差大;土壤較肥沃,有機質含量1.9%~3.1%,pH值6~8,緯度低,海拔高(1450~3100m);土地資源較少,勞力資源相對充足。該區域蘋果栽培易受的自然災害以冰雹和干旱為主,其中冰雹發生的頻率較高。
晉西臨-呂區域
該區域主要包括山西省臨汾市、呂梁市。境內土地資源豐富,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8~14℃,氣候溫和涼爽,日照充足。該區域蘋果生產中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晚霜凍、雹災、風災、旱災等,但近年來以晚霜花期凍害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為甚。2006—2018年,4月發生危害程度較重的低溫霜凍已達5次。
新疆伊犁-南疆區域
新疆蘋果已形成了伊犁河谷產區(面積2.3萬hm2)、阿克蘇產區(面積約2.9萬hm2)、喀什產區(面積約1萬hm2)和以抗寒蘋果及高酸海棠為主的北疆天山北坡產區(面積1.1萬hm2)。新疆土地資源豐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海拔500~1300m的平原、丘陵的綠洲區域和邊緣適宜種植蘋果。但總體看,新疆土壤基礎肥力低,有機質含量普遍在1%以下;勞力資源不足,用工成本較高。
新疆多發自然災害,蘋果生產中主要有冬季極端低溫凍害、花期晚霜危害、花期高溫傷害。近19年間,南疆果區已發生3次(2003年、2008年、2011年)大范圍冬季極端低溫凍害,造成腐爛病蔓延;2次(2005年、2018年)花期晚霜凍害;1次(2019年)花期高溫傷害。
云貴川高原區域
該區域主要包括云南昭通、曲靖和貴州畢節及四川涼山。目前,該區域種植蘋果12萬hm2以上。該區域土壤多為中性或微酸性的紅壤、黃壤,有機質含量在1%~3%。蘋果種植區緯度低,海拔高(1900~2700m),年溫差小、早春回溫快、夏季涼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熱量和水分利用的有效性高,生態環境良好。
該區域蘋果生產中氣候條件不足的是干濕季節分明,春旱較嚴重,冬春霜凍時有發生,局部地區有夏季冰雹、大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
長-大丘陵區域
該區域即長白山北部丘陵區-大興安嶺南部丘陵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哈爾濱、牡丹江、雞西、佳木斯、齊齊哈爾,遼寧鐵嶺,吉林長春、吉林、延邊,內蒙古通遼、烏蘭浩特、扎蘭屯等地。長白山北部丘陵區屬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蘋果生產區分布在海拔300~400m的淺山區,年日照時數為2300~2700h,平均年降水量為500~650mm,年平均氣溫3.0~6.3℃,最低氣溫-39.5~-31.0℃,無霜期120~150d;大興安嶺南部丘陵區南北跨度較大,氣候為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向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過渡,年日照時數在2800~3100h,年降水量350~450mm,年平均氣溫2.4~5.6℃,最低氣溫-34.7~-30.5℃,無霜期110~135d,南部春季干旱多風,北部冬季干燥,嚴寒漫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日照長,強度大。該區域目前栽培蘋果約4萬hm2,土壤較肥沃,有望成為我國小蘋果(50~100g)優質栽培區和加工原料高效區。該區域蘋果生產中多發的氣象災害主要是干旱,其次是雨澇、冰雹、霜凍。
#2
栽培新區蘋果發展中應注意的技術問題
區劃統領,科學論證
區劃對產業發展具有潛在引領和指導性,區劃時都以大尺度、大范圍與中尺度、小范圍相結合進行劃分,即使對同一個區域進行區劃時也應充分考慮到局部小氣候、海拔、立地條件等方面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影響。因此,栽培新區在擬新發展蘋果時,不僅需對立地條件、技術和勞力資源、市場預判等充分論證外,還要特別進行適合的耕作栽培制度(矮化/喬化、密植/稀植)、易發災害及其防控措施的研判和論證。
合理規劃,做好補“短板”預案
雖然栽培新區栽培蘋果的品質和比較效益較高,但其大多發展晚、處于“后發”地位。從技術和市場競爭力、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栽培新區應合理規劃,針對立地環境、土壤類型、排灌條件、勞力資源等進行詳細分析,明確區域內發展蘋果的“短板”,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法或必要的應對措施。譬如,栽培新區I、II、III應選擇抗寒/抗旱的砧木,栽培新區IV應主要增設防雹、防霜凍的措施和方法。
明晰砧木、品種習性,確定適宜砧穗組合
蘋果生產是技術密集、勞動密集的一項集約化產業。不同生境下品種及其砧穗組合的適宜性存在一定的差異。一方面,砧木、品種的抗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能否在該生境下正常生長發育;另一方面,其管理的繁簡程度及其產量、品質與耕作栽培制度、砧穗組合和樹形等有密切關系。因此,鑒于栽培新區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如干旱、低溫危害、霜凍等),所以應在充分了解品種、砧木、砧穗組合的生物學和栽培習性的前提下,根據發展目標、市場定位等,首先確定擬選用的砧木、接穗品種和砧穗組合。如品種選擇上,栽培新區I、IV應以中晚熟、中熟或早熟品種為主,栽培新區VI則以抗寒、優質或易管低投入高產出小蘋果為主。
總結群眾經驗,研發防災減災技術
限制蘋果新區發展蘋果的主要因素是旱、寒為主的氣象災害,以及頻發的雹災、晚霜危害等。盡管這些區域栽培蘋果的品質和相對效益較高,但今后很長時期內,這些氣象災害仍是制約蘋果生產的主要因素。因此,栽培新區一方面應總結完善群眾實用、低成本的防控經驗;另一方面,應多渠道、多方式全面掌握國內外預防或解決這些災害的最新進展和有效措施;同時,結合區域災害發生實際,有針對性地研發有效、實用的防災減災技術。
聲 明:本文摘編自《中國果樹》2022年第11期“基于品質和效益的我國蘋果栽培新區區劃初見”(王憶,楊曉光,謝紅江,王春良,王繼勛,張建軍,郝淑英,馬鈞,于文全,張宏,高建國,韓振海)。
日期: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