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宋書玉:微光成炬,燭照未來

   2023-06-12 中國酒業協會CADA微信號1023
核心提示:6月10日,2023中國釀酒學科高校聯盟年會在江蘇宿遷舉行,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出席活動并致辭。……(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6月10日,2023中國釀酒學科高校聯盟年會在江蘇宿遷舉行,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出席活動并致辭。
 
  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結束,各地高校誠招天下學子,廣攬人才,為國家、為產業培育人才。宋書玉理事長指出,人才是第一要素,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年會將與釀酒相關的各個高校相聚酒都宿遷,以孟津之河凝夜光之珠,以昆侖之山育盈握之璧。微光成炬,同心同行,為美酒釀造至臻至精,而興美酒釀造之學,為酒業發展長盛長榮育人才。宋書玉理事長表示,愿以今日之盛會,聚智聚力;以智慧之輝光,耀瓊漿之甘洌;以知識之雋永,增美酒之香醇。
 
  在深化學科體系,進一步完善學科構建的前提下,宋書玉理事長提出,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白酒釀造是一門科學嗎?白酒釀造當然是一門科學,但又不僅僅是一門科學。科學是什么?科學是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經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嚴格說起來,科學就是人類對已知的知識進行的總結。那未知的呢?所以,科學是需要探索和不斷發現的。科學家都是無神論者,但世界公認的大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都說過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因此,甚至也有窮極人類智慧也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難題。現代科學自19世紀末誕生,近代科學可追溯至16世紀,但中國白酒的歷史早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就已經初具雛形,元朝谷物蒸餾酒即“燒酒”進入更高發展階段。可以說中國白酒始于“總結的科學”,當下乃至未來需要“科學的總結”。因為,白酒既早于科學,也長于科學。但是宋書玉理事長指出,我們可以應用科學原理更好的探尋白酒之迷,更好的發掘其生態、蒸餾、酒曲、貯藏、勾調等諸多原理,我們還不能以現有的科學范圍,解開白酒之奧秘,不能以今時今日之認知,說明白源遠流長的白酒釀酒技藝。我們需要永不停止以現代科技的進步,前沿學科的啟迪。系統研究白酒釀造的神秘和復雜。
 
  中國白酒產業立足傳統,面向現代,包容兼蓄,博大精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但從辯證的角度而言,中國白酒釀造在已知領域的科學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原料的科學性
 
  白酒是釀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從一粒糧最終成了含有數以幾千種以上含水、含乙醇的混合物,世界上沒有一種生物發酵與之相提并論。從原料看,不同原料淀粉含量、淀粉結構、蛋白,纖維,單寧等與出酒率、風味特色的相關性已得到證實,白酒釀造原料的科學性要求我們建立釀酒原料的標準化體系。原料對白酒風味的貢獻是排在首位的,如今,各科研院校和名酒企業對原料的研究越來越為重視。尤其是在原料選用上,釀酒專用糧的選育,耕種,收獲要更好地適應生產需求。在原料的品控,儲存,加工等方面開發應用更多新的技術,并融入溯源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使原料學更好地為白酒釀造,白酒品質服務。
 
  生態的科學性
 
  中國白酒的每一種名酒離開其產區再也無法復制,中國白酒的風味特點也正是其釀造微生態所決定的。一直以來,我們所倡導的產區價值,正是源于中國白酒獨特的生產方式。天人合一、天人共釀的中國白酒,山川靈秀醞其風味,天時物候醞其風格,匠人匠心醞其品質。這背后,正是隱藏著生態與微生態的科學。
 
  原料的微生態,水源微生態,窖泥微生態,釀造廠所的微生態,釀造工具的微生態,菌系,酶系,物系復雜構成與釀造的關系,都是我們正在研究的關于生態的課題。
 
  生態與產區的科學研究,正在為白酒品質貢獻獨特的價值。
 
  發酵的科學性
 
  中國白酒的釀造,無論是糖化過程還是發酵過程,都是非常復雜的生物代謝過程。許多風味及活性物質的生成機理也在不斷被證實其生物代謝過程。
 
  多微共酵的復雜過程與代謝產物之間的關系研究是非常艱難的研究過程。穩定的微生態結構是白酒發酵穩定的堅實基礎。也是白酒風味復雜構成的堅守基礎。
 
  特征風味物質,特征風味物質與發酵的關系一直以來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并通過解析其生成原理而發現功能微生物,通過功能微生物選育應用于釀酒實踐之中。
 
  伴隨著固態發酵的建模、風味的形成機理以及微生物學機理的研究推進,我們對發酵過程的理解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加深,對發酵過程的參數控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作為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我們將深入研究微生態發酵技術。對自然形成的優良微生態體系進行復刻,對微生物群進行干預、復制和重組,從而通過微生物群的協同優化,實現對發酵過程的優化與控制。
 
  生產的科學性
 
  中國白酒釀造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當代科學無法解釋的方面,比如:甑桶蒸餾的摘酒之秘、大曲培育的時令之秘等等,都是世界美酒釀造領域中無法理解和不可思議的話題。有待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更有待于科研人員窮經皓首的不斷探索。生產方面已知的科學性主要集中于機械化、數智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白酒傳統釀造模塊化技術及裝備的研發、中國白酒釀造過程的快速檢驗技術、再現檢測技術、多類型傳感器、人工智能、仿生技術等技術的研發,正是先進科學思想與前沿技術手段在中國白酒釀造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讓技術手段更加智能,更加符合白酒生產的需要,是我們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問題。
 
  陳貯的科學性
 
  對于大多數產品而言,其品質在生產過程結束后就已最終確定,甚至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下降,食品尤其如此。但白酒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陳貯是白酒品質形成的重要部分。我們常說白酒是有生命的,也正源于此。
 
  隨著締合作用、氧化還原、酯化反應的發現與解析,“恒溫恒濕”、“陶壇陳貯”與“酒是陳的香”之間的關聯性,也漸漸被我們所認知。從而進一步印證了白酒陳貯的科學性。
 
  此外,白酒在營銷、傳播、品鑒、飲用、收藏、佐餐、酒器、酒具、健康飲酒、品牌打造、文化體系建設等等方面同樣需要不斷揭秘其科學性。為此,我們在今年提出構建“中國酒學”與“中國酒文化學”。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中國提出了構建自己酒類專門學科的計劃,具有獨特釀造工藝、獨特文化傳統、獨特發展道路、獨特市場格局的萬億中國酒業,也完全有能力支撐起這樣一門學科。構建“中國酒學和中國酒文化學”,按照高質量、高效率、強協同、大成果的“產學研協”創新模式。“中國酒學”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中國酒科學與中國酒文化學。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內容:中國酒生態學、中國酒原料學、中國酒微生物學、中國酒生物化學、中國酒風味化學與感官評定、中國酒曲工藝學、中國酒釀造工藝學、中國酒工程學、中國酒檢驗學、中國酒裝備學、中國酒經濟學、中國酒管理學、中國酒標準、中國酒文化學等。“中國酒學”與“中國酒文化學”的建立,需要行業同仁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座釀酒學科高校聯盟的聚力前行。
 
  從原料、生態、發酵、生產再到陳貯,中國白酒的釀造都從各個方面展現了突出的科學性,但同時,其背后一以貫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愈發閃耀而鮮明,這也印證我們之前所說,白酒釀造是一門科學,但不限于是一門科學,它集文化、歷史、藝術、哲學、美學、習俗、政治、經濟于一身,其非同凡俗的生命力與延續性,不僅是中華民族,也是世界的瑰寶。
 
  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和日月同光。中國白酒釀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對其進行弘揚與傳承,使我們的科學研究、我們的學科設立,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發展。
 
  以研究拓方向
 
  翻開中國釀酒史,自《世本》中“帝女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做秫酒”的記敘開始,釀酒產業的每一次研究與革新都服務于“提高釀造品質”和“提升釀酒產量”這兩個要素,回看近代發展史,20世紀50、60年代的大規模白酒試點,為白酒產業科學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長。70年代的機械化釀造技術應用、80至90年代儀器分析技術的推廣,將此前充分積累的科技新成果進行大規模的傳播與普及,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白酒產業科技含量進一步增強。90年代,中國白酒產業進入了數字化時代。
 
  中國白酒釀造的科學研究,始終,也必須擔負起開拓產業新增長極、新發展方向的重要任務。21世紀以來,中國白酒169計劃、158計劃、3C計劃白酒科技創新戰略項目持續推動了中國白酒的技術進步,起到了承前啟后的推動與引導作用。協會在今年5月舉辦的白酒技術創新戰略發展工作委員會年會上,總結了相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如大曲微生態、白酒飲用風味特征、白酒代謝評價體系、工程及智造標準等。同時,又提出了新的科研計劃。中國白酒釀造微生物組計劃(5M 計劃)、中國酒曲研究、傳統釀造模塊化技術研究及白酒釀造氣候體系研究等。將持續為產業發展貢獻科研力量。
 
  截至2022年底,白酒產業累計申請專利已達30705項,其中包括18016項外觀專利、7212項實用新型專利、5476項發明專利,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不勝枚舉。
 
  宋書玉理事長表示,中國釀酒學科高校聯盟作為走在釀酒科學最前沿的尖端平臺,更要勇立時代潮頭,不斷吸納國際、國內先進學術經驗,深化已有研究成果,開發新的研究方向,為產業發展不斷提供新的技術應用與理論成果支撐。
 
  以人才奠基石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支撐始終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與支柱,學科的建設,歸根結底是要通過學科垂直深造,培養出具有更高專業度、更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領域、各方向人才。宋書玉理事長指出,中國酒科學,是復雜的系統科學,其下設學科體系同樣需要不斷細化與完善,中國酒學所包括的生態學、原料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風味化學、酒曲工藝學、工程學等等,這些學科教材的編寫、相關實驗、教學內容的甄選,都需要在座各位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不懈努力。
 
  以職業育前景
 
  產業要發展壯大,就要以各司其職、專職專崗的職業化發展孕育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也是新時期對酒產業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實現酒產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培養專業人才,更要為專業人才提供高度匹配的職業,通過不斷建立完善的考核、晉升機制,形成成熟完備的職業化體系建設,從而不斷完善產業頂層設計。
 
  在協會開展的相關工作中,釀造工、釀酒師、品酒師序列已經具備完善的職業標準,職業培訓,職業認定。酒體設計師、調酒師,侍酒師職業、酒類營銷師、品鑒師、制曲師等職業培訓和認定也正在或即將有序開展。面向產業高級管理人才的培訓將為酒類產業管理隊伍建設添磚加瓦,多項職業技能競賽亦將通過以賽促培,全面助力產業向職業化發展。
 
  宋書玉理事長提出,協會、高校、名酒企業要打通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職業技能教育壁壘。讓進入酒業的人才系統掌握理論,科研,技能。使白酒釀造成為高度精細化、職業化、專業化的優勢產業。
 
  以文化續繁榮
 
  酒最核心、最重要的屬性是它的社會屬性,釀酒科學的最終目標也依然體現著濃厚的文化氛圍,那就是和諧——酒與人的和諧。精神與物質的和諧、風味與健康的和諧、自然釀造與智能釀造的和諧……中國白酒與中華文化從來密不可分,唯有不斷地從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發展酒文化,才能滿足中國白酒長周期屬性下的繁榮要求。
 
  協會去年提出了《關于加強中國酒業新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作為中國酒業文化建設的第一個發展綱領,為名酒企業制定和完善各自企業的“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依據。同時,打造“世界級中國酒文化IP”、持續做好中國酒文化月、構建“中國酒學”與“中國酒文化學”籌劃編撰《中國酒文化大典》、與國家圖書館合作編撰《中國酒典》……都是煥活白酒釀造產業生命力、實現產業長期繁榮的積極舉措。宋書玉理事長認為,各高校作為精神文化重要的傳承與弘揚者,更要肩負起接續酒業文化長河的使命,合力為中國酒業新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以融合促進步
 
  釀酒產業是中國千年歷史的傳統產業,推動酒業高質量發展是落實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為認真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和《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優化酒產業經濟結構、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鏈現代化。今年4月,首個“中國酒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為了落實共同體產業服務責任,做好產教融合發展工作,凝聚產業資源,共創發展空間。宋書玉理事長向各釀酒學科高校發出邀請,愿與各位攜手同行,共謀中國酒業發展之路。
 
  每一滴美酒,都是歷經數千年傳世佳釀的結晶,傳承著從未斷絕的中國白酒的恢宏歷史。因而我們的研究也要滿懷對酒文化、酒歷史的憧憬與敬畏,永遠求知若渴,永遠不忘初心。
 
  宋書玉理事長指出,隨著我們對白酒釀造研究的不斷推進,隨著我們對白酒釀造認知的不斷深入,白酒釀造的科學王國必將逐步建立,其學科體系必將逐步健全,科學原理必將逐步確立,而在這條彌散著酒香的求索之路上,愿中國釀酒學科高校聯盟作為抱薪者,以赤誠熾熱之心為后來人抵御風雪;作為執炬者,以百折不撓之毅力為后繼者傳承精神;作為開路者,以踏破荊棘之無畏為后來者指引方向。
 
  微光成炬,燭照未來。宋書玉理事長表示,愿凝聚今時今日你我之微光,傳承中國酒業永昌之火炬,燭照新時代酒業發展之路!



日期:2023-06-12
 
地區: 江蘇 宿遷市
標簽: 中國 釀酒 酒業
行業: 酒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