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梁曉、梅宇、王慶
2023年,隨著新冠疫情防控自年初開始轉入平穩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的“穩經濟”政策成效逐漸顯現,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據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5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2萬億元,比增3.7%;第二產業增加值10.8萬億元,比增3.3%;第三產業增加值16.5萬億元,比增5.4%。另據央行4月11日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4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傮w來看,一季度,我國內需呈較快回暖跡象,生產需求企穩回升,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經濟增長好于預期,經濟發展呈回升向好態勢。在外部環境方面,國際經濟增長放緩,通脹仍處高位,地緣政治沖突持續,外部發展環境總體依舊嚴峻。
面對紛繁復雜的宏觀環境,為持續助力中國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聯合全國各茶葉主產銷?。ㄗ灾螀^、直轄市)的省級行業社團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2023中國春茶產銷情況調研”工作,經匯總并會商,最終形成了《2023中國春茶產銷形勢報告》。
一、2022年全國茶業產銷形勢回顧
2022年,中國茶產業依托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和持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通過放緩增速、微調結構、減少進口,順勢完成了茶類消費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在生產方面。2022年,全國茶園總面積4995.4萬畝,同比增長2.03%,可開采茶園面積4539.89萬畝,各地加快建設標準化綠色生態茶園,茶產業加速綠色轉型;全國干毛茶總產量318.10萬噸,產值3180.68億元;茶類結構均衡發展。氣象災害方面,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夏秋季,江南、西南、華南多地茶區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對茶園、茶樹損害嚴重,導致多地夏秋茶減產。
在銷售方面。2022年,全國精制茶內銷市場保持平穩。據統計,2022年中國茶葉內銷總量為239.75萬噸,增長9.56萬噸,比增4.15%;內銷總額3395.27億元,增長275.31億元,比增8.82%;內銷均價為141.62元/千克,比增4.48%。中國茶葉出口總量37.52萬噸,同比增長1.6%,再創歷史新高;出口額20.82億美元,同比減少9.42%;均價5.55美元/千克,同比減少10.77%,明顯回調。
在內銷市場中。從消費品類看,傳統原葉茶的消費保持穩定——綠茶、紅茶、烏龍茶仍然是消費者最喜愛的品類;與此同時,白茶仍保持著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內銷量與內銷額增長均超過15%。從消費渠道看,連鎖專賣店、專業交易市場、茶館、商超仍是原葉茶的傳統消費通路,但線上交易已經成為強有力的補充。從消費人群看,年輕消費群體已逐漸成為市場主力,80、90甚至00后對茶的接受度持續走高。
在中國茶產業持續向好的同時,困擾茶產業發展的問題仍亟待解決: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張,產能過剩的風險日益加劇。二是在茶類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一些地方存在著盲目跟風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自身資源稟賦,且過分關注名優茶,忽視了大眾消費需求,限制了茶產業的良性發展。三是經濟效益遠未達到預期——在生產成本快速上漲的同時,產品的銷售價格增長乏力,導致利潤空間壓縮。四是中國茶產業的生產基礎總體較薄弱,與推進茶業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五是在流通消費領域內,缺乏科學引導、理性引導,消費者、生產者、科技工作者、文化研究者之間嚴重缺乏互動,茶葉知識的普及、消費觀念的改變都停滯不前。
二、2023全國春茶產銷形勢
(一)氣候狀況
綜合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23年2-4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2023年春季,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征,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局部偏多,部分地區持續干旱;出現多輪次大范圍強對流天氣,西南地區東部、華南、華中、華東等地影響較重。
綜合各地反饋,主要茶產區氣候呈現以下特征:
1.氣溫偏暖波動較大。2022年冬季至2023年2月中旬,全國多數茶區低溫持續時間適宜,且有大范圍降雪過程,既有效控制了病蟲害,也未形成凍災,有利于茶樹生長。2月下旬開始至3月底,各主要茶區氣溫回升穩定,整體氣溫略偏高;但氣溫起伏變化較大,多地出現多輪次寒潮,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部分茶園出現霜凍,一定程度影響了茶葉生產。
2.降水分布嚴重不均。2022年的區域性和階段性干旱對茶園的不利影響仍在持續。進入2023年春季,西南、華南、江北等地茶區再度出現不同程度干旱;而沿江茶區的春季降雨普遍較多,長期陰雨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茶葉的及時采制。
?。ǘ┊a制情況
1.開采時間基本持平
2023年春節過后,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早春茶產區陸續開采,廣西、貴州、浙江、四川、重慶、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主要茶區先后進入集中開采期;進入3月,廣東、福建、陜西、云南、甘肅、河南等省陸續集中開采;最北方的山東茶區,于4月中旬開始采摘??傮w來看,全國春茶的開采時間基本與往年持平,部分茶類略有提前。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與全國主要名茶產區于2023年3月6日(農歷驚蟄節氣)開始發布的中國茶業指數之春茶采摘指數顯示:3月8日,大佛龍井進入采摘季;12日,洞庭山碧螺春正式開采;13日,西湖龍井和湄潭翠芽開采;22日,黃山毛峰開采;28日,信陽毛尖開采;4月3日,六安瓜片開采;12日太平猴魁開采,安溪鐵觀音品種陸續開采;15日,武夷巖茶-黃觀音開采;25日,武夷巖茶-水仙開采;29日,武夷巖茶-肉桂開采;5月8日,武夷巖茶-大紅袍開采。
2.春茶產量明顯減少
匯總信息顯示:受2022年夏秋季高溫干旱天氣及2023年春季干旱氣候的疊加影響,各地早春茶樹生長和萌發緩慢,枯葉現象頻發;盡管各產區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最大程度減少茶葉損失,但多地早春茶仍大幅減產20%以上;進入4月,多地旱情得到有效緩解,茶葉生產整體得到了有效恢復。截止目前,預計2023年中國春茶總產量較上年減少15%左右。
具體來看。河南(減產40%以上)、福建(減產30%)、海南(減產30%以上)、廣東(減產20-30%)、重慶(減產20-30%)、云南(減產20%)、湖南(減產15%左右)、江蘇(減產10%)、浙江(減產10%)、湖北(減產10%)、安徽(減產8%)、四川(減產10%)、貴州(減產5%)等省區均有不同幅度減產。只有陜西、甘肅等少數茶區產量保持平穩或略有增長。
3.茶葉品質基本穩定
受2、3月份氣候影響,2023年度全國春茶的品質呈現明顯的兩極化特點。從地域分布看,在陜西、甘肅等氣候條件較好的茶區,茶葉飽滿,芽頭肥壯,品質總體好于往年;而在去年夏秋季受災較嚴重的茶區,茶葉品質總體表現較為一般。從采制時間看,因早春茶采摘期內,降水分布嚴重不均,所以早春茶整體品質較往年略有下降;但隨著春茶季中后期的氣候回歸正常,茶青品質有了明顯提升。此外,全國范圍內茶園綠色生態防護技術的推廣、茶園基礎管理技術的實施、生產加工環節的技術提升、產業標準化程度的提高,使各地茶葉加工技術水平明顯提升,有效助力了2023年春茶品質較往年基本穩定。
4.生產成本持續增加
由于春茶以名優茶為主,因此各地采摘春茶仍主要依靠人工。隨著城鎮化背景下的茶區剩余勞動力不斷減少,外地調配的人工成本持續攀升;匯總顯示:2023年度全國采茶工的日均工資較上一年上漲約5%-10%。同時,受國際貿易形勢影響,農資成本同比增長10%左右。此外,隨著中國茶葉加工規?;?、標準化進程,老舊茶園改造、設備更新換代以及管理成本的提升,增加了多數大型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
以江蘇為例。2023年,江蘇省采茶工的日均工價為180 元/天,較2022年增5.9%。在人工成本增加的同時,物資投入成本逐年提高——全省多點調研顯示:農藥、肥料、農機具等物資投入成本比上一年增加8-10%。
?。ㄈ┙灰浊闆r
1.產區市場,茶事密集,茶青及干毛茶價漲量跌
2023年的中國春茶季從1月底開始大體至5月初結束。各級政府尤其是產區政府高度重視疫情平穩后的首個春茶季,全國各茶葉主產區密集舉辦茶事活動,聲勢之盛為近二十年之最。追隨著熱鬧的茶事活動,久被疫情禁足的茶葉經銷商得以自由深入各地茶區。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暢通為茶葉內銷市場的貿易流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價格方面。受產量與質量的綜合影響,全國春茶交易價格普遍上漲,且高價區價格維持時間長,平均增幅在5%-15%。據調查顯示:四川地區茶青收購價格較去年上漲10%,陜西茶青價格同比上漲16%, 湖北茶青價格同比上漲15%,重慶茶青價格同比增長10-15%。茶青價格的上浮帶動了干毛茶價格的同步上漲。據了解:貴州茶青價格及干毛茶價格均較去年上漲5-10%;江蘇春茶鮮葉及干毛茶價格普遍上漲15%-30%;浙江全省茶葉價格普遍上漲10%以上。
名茶是中國春茶的旗幟與標桿。據中國茶業指數之名茶采摘指數(3月6日-4月21日)顯示:大多名茶產區鮮葉及成品茶價格同比去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西湖龍井、洞庭山碧螺春等名優綠茶的鮮葉及干毛茶平均價格最高漲幅一度達到40%左右。
在交易量方面。春茶季前期,受天氣影響,早春茶減產,質量不甚穩定,加之價格普漲,因此盡管到訪各產區的茶葉經銷商明顯多于往年,但看多買少,產區市場茶葉交易量基本與往年持平。經銷商的樂觀謹慎心態表現較為明顯。3月下旬后,隨著天氣好轉、茶葉質量進一步穩定,加之時間窗已進入中后期,茶葉經銷商購買意向表現較為強烈,成交量快速上升。據匯總情況看,除去年春茶期徹底封閉的局部產區在今年的茶葉交易量比增較大外,總體來說,2023年的春茶交易量總體有所下降,市場交易較為順暢。
新昌中國茶市、松陽浙南茶市、安溪中國茶都、五峰西南茶市,是“中國茶業指數之地方名茶指數”的采集單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產區市場。據各市場反饋:2023年春茶交易呈現量減價增態勢。
2.銷區市場,消費復蘇,品類與消費級出現微調
2023年春季是疫情結束后的首個春茶季??傮w來看,銷區市場上,客流量有所增加,市場需求逐步回升,名優春茶銷量相較于2021年均有提升,但在不同區域、不同銷售通路的差異較為明顯。
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中,傳統茶葉專業交易市場的批發功能已顯著弱化,目前更多面對的是包括集團客戶在內的終端消費者。2023年春季,由于春茶供應量少,價格漲幅較大,盡管消費需求依舊較旺,但因消費能力有所下降,所以春茶消費情況低于預期。據調查,2023年春茶季期間,北京馬連道一條街的客流相較去年上漲約10%-20%,但單客消費上漲并不明顯,人均消費單價在1000元以內;整個市場交易量同比上漲10%左右,其中,春茶交易量占到整體交易的60%以上。高端春茶銷售緩慢,1000元以下的中端和低端春茶需求旺盛。另據上海方面的信息:自2月底春茶上市開始,上海各大茶葉專業交易市場中的人氣逐漸恢復至2021年的85-90%,日均流量比較穩定,客均單價在200-500元;在交易量方面,受供應量、價格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僅恢復至2021年的90%,上海茶市全面恢復到疫情前的消費水平尚需時日。
在華北地區,春茶交易勢頭良好。據山東濟南茶葉批發市場反饋,2023年的春茶銷售則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局面。據調查,2023年開年以來,濟南茶市的銷售呈現穩步回升的良好勢頭,截至目前,春茶銷售情況已全面恢復,甚至好于往年。呈現以下特點:價格方面,茶葉交易價格上升;中低檔價位的產品銷售流轉快,高檔產品相對較;在宣傳方面,產銷區聯動效率有較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多的茶農、茶企加入了新媒體陣營,市場商戶與產區的聯動明顯增強,各類產品在產區和銷區幾乎同步上市;在品種方面,黃金芽等新品種的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山西地區專業茶葉銷售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春茶品類豐富,銷售態勢良好,呈現量價齊升的勢頭。天津地區春茶市場交易活躍,白茶、普洱茶銷售勢頭較好,綠茶、烏龍茶表現較為平穩。
據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反饋。從整體銷售趨勢來看,呈前期價高量少,后期價格回落、銷售走高的態勢,整體來看,東北地區銷售價格普遍上漲,漲幅在10%左右,銷售量較往年平均水平略有下降;從茶類來看,綠茶、普洱、白茶為春茶銷售主要茶類。
連鎖專賣店是茶葉銷售的另一主要傳統通路。根據我會對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調研顯示:截止到4月底,該公司的春茶銷售量與去年同期比增11.81%;銷售額比增6.83%;整體來客數比增34.32%。北京的另一家著名老字號企業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也反映:自2023年春茶銷售季開始至今,該公司的春茶銷售量比增10%以上,銷售額比增20%以上,整體客流持續比增20-30%;春茶價格向上微調,高端茶需求依舊,中端茶銷量更大。
在電商方面。疫情三年,線上銷售成為了中國茶葉最有力的補充通路。根據京東超市等單位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春茶節期間,京東超市的春茶預售總額同比增長超過100%;其中,龍井增速135%,尤其是錢塘龍井增速最快,同比增幅達302%;花草茶成購物用戶數占比最高的茶類,而越州龍井和貢眉以近60%的同比增幅成為成長最快茶類。在細分茶類中,紅茶消費者購買金駿眉和正山小種的合計占比超過60%;綠茶消費者購買毛尖和碧螺春的合計占比超40%;白茶中,壽眉和白牡丹的購物用戶數合計占比超60%;烏龍茶中,大紅袍和單樅的購物用戶數合計占比超60%。當前,電商通路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品牌效應日漸明顯——不少知名區域品牌以及企業品牌在經過線上線下常年的口碑發酵后,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可,線上搜索量和消費量明顯提升。二是文化效應更趨火熱。2023年以來,“圍爐煮茶”一詞的在線搜索量環比提升2.5倍,有望形成聚合效應。三是私域電商強勢發展。進入2023年,微信朋友圈、小紅書、抖音等私域電商發展更加迅猛。尤其是在直播電商板塊,根據消費者個性需求而定制的產品不斷涌現;此外,大主播聯手企業推出的個人品牌產品或粉絲定制產品,也在以優質服務替代低廉價格的形象出現。
總體來看,在銷區市場上,2023年春茶的銷售情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茶葉品類豐富度提升。在消費市場中,除西湖龍井、浙江龍井、竹葉青、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安吉白茶等傳統名優綠茶外,黃金芽等新崛起品類在消費市場逐步得到認可。綠茶仍是春茶銷售的絕對主力,占到春茶市場80%以上。
二是中檔茶成為市場主力。據銷區反饋,消費者對春茶消費趨于理性,親民化、高性價比春茶更受消費者青睞,據銷區市場統計,中低檔價格區間(150-600元/斤)春茶成為市場銷售的絕對主力。傳統包裝、簡化包裝、綠色包裝也成為主流趨勢,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茶葉的品質。
三是品質和品牌更受關注。經過三年疫情,消費者不僅在消費習慣上發生了改變,消費理念也發生了變化。由于更加重視健康,因此對茶葉的健康價值和功效更加關注。一些具有品質保證的品牌企業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3.外銷開局不甚理想
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1-3月,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為8.54萬噸,同比減少6.96%;出口總額為4.23億美元,同比減少16.13%;出口均價為4.95美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下降9.86%。
分茶類看。1-3月,中國綠茶出口量為7.26萬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85.0%,減少5371噸,降幅6.9%;紅茶出口量為6336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7.4%,減少891噸,降幅12.3%;烏龍茶出口量為4451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5.2%,減少104噸,降幅2.3%;茉莉花茶出口量為1256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1.5%,減少219噸,降幅14.8%;普洱茶出口量為502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0.6%,減少50噸,降幅90.%;此外,其他花茶出口量為84噸,黑茶出口量為63噸,白茶出口量為111噸。
三、后期預測與建議
目前,全國春茶生產季已基本結束。根據調度匯總,預計2023年中國春茶總產量在140-150萬噸;由于名優茶受到較大影響,因此農業產值與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減。在內銷市場,各品類春茶的銷售形勢明顯好于去年,表現為價格適中、銷售順暢、庫存壓力較小。同時,由于2023年的農歷端午時令較晚,因此當年全國春茶銷售季將延續至6月中下旬,預計總銷售額與去年持平或略增。
針對當前形勢,對后續工作建議如下:
(一)高度關注異常氣候影響。2022年夏秋季的極端高溫及之后延續至2023年的旱情,對2023年度全國茶葉總產量和農業產值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23年全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現多發強發展態勢。其中,我國南方地區要重點防范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秋冬季可能會受到厄爾尼諾氣候影響,東部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即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多。建議各地區、各企業高度關注氣象變化,根據自身實際做出產業研判與規劃,做好2023年后續生產。
(二)堅持推動產業綠色發展。要充分認識到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端,各產區應繼續控制茶園面積的規模性擴張,推進茶葉生態低碳標準化生產模式,在做好夏秋茶季生產、提升全年茶葉產值的同時,應注意提早停采、適當留養,以利下一年春茶產量和品質。在加工端,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綠色消費,抵制過度包裝;應進一步豐富優質商品的市場供給,關注花果茶、茶飲料等新品類的研發力度,不斷推陳出新。在消費端,應創新營銷手段,推廣綠色品質消費,大力促進茶葉消費提質增量。
?。ㄈ┡Υ龠M流通消費提振。面對產業的合理回調,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不折騰。應著力做好消費推廣活動,提振全民消費信心。要抓住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的窗口期,加大推進消費提檔升級。應持續關注“傳統茶文化”與“消費新需求”的融合發展,挖掘并釋放年輕消費群體的內需潛力,以促進傳統消費煥發新的活力。要把握好傳統與創新、品飲與健康、標準化與個性化、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系,以科技做支撐,加大健康功效的宣傳力度,普及可續理性的消費觀念,拓展新型茶葉營銷渠道。
?。ㄋ模┳龊靡虿枧d業的大文章。時下,主題經濟概念盛行,為以茶為核心的主題經濟提供了更寬闊的發展空間。所謂主題經濟,可以理解為多個行業與某個主題概念進行關聯。即:以某一主題產業為中心,形成多產業周邊集中的發展模式,有效發揮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消費帶動作用,從而形成集聚性經濟效益。建議各茶產區切實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因茶興業”的重要指示,以茶為核心開展主題經濟的建設,這既是構建中國式消費的重要組成,也是促進國內各大產業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構成之一。
聯合發布單位(按照行政區劃排序):北京市茶業協會、天津市茶業協會、河北省茶葉流通協會、山西省茶葉學會、內蒙古茶葉流通協會、遼寧省茶業協會、吉林省茶文化產業協會、黑龍江省茶業產業發展促進會、上海市茶葉行業協會、江蘇省茶葉協會、浙江省茶葉產業協會、安徽省茶業協會、福建省茶葉流通協會、江西省茶葉協會、山東省茶文化協會、河南省茶葉協會、湖北省茶葉協會、湖南省茶業協會、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廣西茶業協會、海南省茶葉學會、重慶市茶葉商會、四川省茶葉流通協會、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陜西省茶業協會、甘肅省茶葉流通協會、新疆茶葉商會
一并感謝相關單位提供的調研支持:濟南茶葉集團、松陽浙南茶市、新昌中國茶市、安溪中國茶都、五峰西南茶市、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23-07-11
2023年,隨著新冠疫情防控自年初開始轉入平穩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的“穩經濟”政策成效逐漸顯現,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據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5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2萬億元,比增3.7%;第二產業增加值10.8萬億元,比增3.3%;第三產業增加值16.5萬億元,比增5.4%。另據央行4月11日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0.6萬億元,同比多增2.27萬億元;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4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傮w來看,一季度,我國內需呈較快回暖跡象,生產需求企穩回升,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經濟增長好于預期,經濟發展呈回升向好態勢。在外部環境方面,國際經濟增長放緩,通脹仍處高位,地緣政治沖突持續,外部發展環境總體依舊嚴峻。
面對紛繁復雜的宏觀環境,為持續助力中國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聯合全國各茶葉主產銷?。ㄗ灾螀^、直轄市)的省級行業社團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2023中國春茶產銷情況調研”工作,經匯總并會商,最終形成了《2023中國春茶產銷形勢報告》。
一、2022年全國茶業產銷形勢回顧
2022年,中國茶產業依托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和持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通過放緩增速、微調結構、減少進口,順勢完成了茶類消費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在生產方面。2022年,全國茶園總面積4995.4萬畝,同比增長2.03%,可開采茶園面積4539.89萬畝,各地加快建設標準化綠色生態茶園,茶產業加速綠色轉型;全國干毛茶總產量318.10萬噸,產值3180.68億元;茶類結構均衡發展。氣象災害方面,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夏秋季,江南、西南、華南多地茶區出現持續高溫干旱,對茶園、茶樹損害嚴重,導致多地夏秋茶減產。
在銷售方面。2022年,全國精制茶內銷市場保持平穩。據統計,2022年中國茶葉內銷總量為239.75萬噸,增長9.56萬噸,比增4.15%;內銷總額3395.27億元,增長275.31億元,比增8.82%;內銷均價為141.62元/千克,比增4.48%。中國茶葉出口總量37.52萬噸,同比增長1.6%,再創歷史新高;出口額20.82億美元,同比減少9.42%;均價5.55美元/千克,同比減少10.77%,明顯回調。
在內銷市場中。從消費品類看,傳統原葉茶的消費保持穩定——綠茶、紅茶、烏龍茶仍然是消費者最喜愛的品類;與此同時,白茶仍保持著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內銷量與內銷額增長均超過15%。從消費渠道看,連鎖專賣店、專業交易市場、茶館、商超仍是原葉茶的傳統消費通路,但線上交易已經成為強有力的補充。從消費人群看,年輕消費群體已逐漸成為市場主力,80、90甚至00后對茶的接受度持續走高。
在中國茶產業持續向好的同時,困擾茶產業發展的問題仍亟待解決:一是產業規模不斷擴張,產能過剩的風險日益加劇。二是在茶類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一些地方存在著盲目跟風現象,沒有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自身資源稟賦,且過分關注名優茶,忽視了大眾消費需求,限制了茶產業的良性發展。三是經濟效益遠未達到預期——在生產成本快速上漲的同時,產品的銷售價格增長乏力,導致利潤空間壓縮。四是中國茶產業的生產基礎總體較薄弱,與推進茶業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五是在流通消費領域內,缺乏科學引導、理性引導,消費者、生產者、科技工作者、文化研究者之間嚴重缺乏互動,茶葉知識的普及、消費觀念的改變都停滯不前。
二、2023全國春茶產銷形勢
(一)氣候狀況
綜合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23年2-4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2023年春季,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征,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局部偏多,部分地區持續干旱;出現多輪次大范圍強對流天氣,西南地區東部、華南、華中、華東等地影響較重。
綜合各地反饋,主要茶產區氣候呈現以下特征:
1.氣溫偏暖波動較大。2022年冬季至2023年2月中旬,全國多數茶區低溫持續時間適宜,且有大范圍降雪過程,既有效控制了病蟲害,也未形成凍災,有利于茶樹生長。2月下旬開始至3月底,各主要茶區氣溫回升穩定,整體氣溫略偏高;但氣溫起伏變化較大,多地出現多輪次寒潮,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部分茶園出現霜凍,一定程度影響了茶葉生產。
2.降水分布嚴重不均。2022年的區域性和階段性干旱對茶園的不利影響仍在持續。進入2023年春季,西南、華南、江北等地茶區再度出現不同程度干旱;而沿江茶區的春季降雨普遍較多,長期陰雨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茶葉的及時采制。
?。ǘ┊a制情況
1.開采時間基本持平
2023年春節過后,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早春茶產區陸續開采,廣西、貴州、浙江、四川、重慶、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主要茶區先后進入集中開采期;進入3月,廣東、福建、陜西、云南、甘肅、河南等省陸續集中開采;最北方的山東茶區,于4月中旬開始采摘??傮w來看,全國春茶的開采時間基本與往年持平,部分茶類略有提前。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與全國主要名茶產區于2023年3月6日(農歷驚蟄節氣)開始發布的中國茶業指數之春茶采摘指數顯示:3月8日,大佛龍井進入采摘季;12日,洞庭山碧螺春正式開采;13日,西湖龍井和湄潭翠芽開采;22日,黃山毛峰開采;28日,信陽毛尖開采;4月3日,六安瓜片開采;12日太平猴魁開采,安溪鐵觀音品種陸續開采;15日,武夷巖茶-黃觀音開采;25日,武夷巖茶-水仙開采;29日,武夷巖茶-肉桂開采;5月8日,武夷巖茶-大紅袍開采。
2.春茶產量明顯減少
匯總信息顯示:受2022年夏秋季高溫干旱天氣及2023年春季干旱氣候的疊加影響,各地早春茶樹生長和萌發緩慢,枯葉現象頻發;盡管各產區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最大程度減少茶葉損失,但多地早春茶仍大幅減產20%以上;進入4月,多地旱情得到有效緩解,茶葉生產整體得到了有效恢復。截止目前,預計2023年中國春茶總產量較上年減少15%左右。
具體來看。河南(減產40%以上)、福建(減產30%)、海南(減產30%以上)、廣東(減產20-30%)、重慶(減產20-30%)、云南(減產20%)、湖南(減產15%左右)、江蘇(減產10%)、浙江(減產10%)、湖北(減產10%)、安徽(減產8%)、四川(減產10%)、貴州(減產5%)等省區均有不同幅度減產。只有陜西、甘肅等少數茶區產量保持平穩或略有增長。
3.茶葉品質基本穩定
受2、3月份氣候影響,2023年度全國春茶的品質呈現明顯的兩極化特點。從地域分布看,在陜西、甘肅等氣候條件較好的茶區,茶葉飽滿,芽頭肥壯,品質總體好于往年;而在去年夏秋季受災較嚴重的茶區,茶葉品質總體表現較為一般。從采制時間看,因早春茶采摘期內,降水分布嚴重不均,所以早春茶整體品質較往年略有下降;但隨著春茶季中后期的氣候回歸正常,茶青品質有了明顯提升。此外,全國范圍內茶園綠色生態防護技術的推廣、茶園基礎管理技術的實施、生產加工環節的技術提升、產業標準化程度的提高,使各地茶葉加工技術水平明顯提升,有效助力了2023年春茶品質較往年基本穩定。
4.生產成本持續增加
由于春茶以名優茶為主,因此各地采摘春茶仍主要依靠人工。隨著城鎮化背景下的茶區剩余勞動力不斷減少,外地調配的人工成本持續攀升;匯總顯示:2023年度全國采茶工的日均工資較上一年上漲約5%-10%。同時,受國際貿易形勢影響,農資成本同比增長10%左右。此外,隨著中國茶葉加工規?;?、標準化進程,老舊茶園改造、設備更新換代以及管理成本的提升,增加了多數大型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
以江蘇為例。2023年,江蘇省采茶工的日均工價為180 元/天,較2022年增5.9%。在人工成本增加的同時,物資投入成本逐年提高——全省多點調研顯示:農藥、肥料、農機具等物資投入成本比上一年增加8-10%。
?。ㄈ┙灰浊闆r
1.產區市場,茶事密集,茶青及干毛茶價漲量跌
2023年的中國春茶季從1月底開始大體至5月初結束。各級政府尤其是產區政府高度重視疫情平穩后的首個春茶季,全國各茶葉主產區密集舉辦茶事活動,聲勢之盛為近二十年之最。追隨著熱鬧的茶事活動,久被疫情禁足的茶葉經銷商得以自由深入各地茶區。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暢通為茶葉內銷市場的貿易流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價格方面。受產量與質量的綜合影響,全國春茶交易價格普遍上漲,且高價區價格維持時間長,平均增幅在5%-15%。據調查顯示:四川地區茶青收購價格較去年上漲10%,陜西茶青價格同比上漲16%, 湖北茶青價格同比上漲15%,重慶茶青價格同比增長10-15%。茶青價格的上浮帶動了干毛茶價格的同步上漲。據了解:貴州茶青價格及干毛茶價格均較去年上漲5-10%;江蘇春茶鮮葉及干毛茶價格普遍上漲15%-30%;浙江全省茶葉價格普遍上漲10%以上。
名茶是中國春茶的旗幟與標桿。據中國茶業指數之名茶采摘指數(3月6日-4月21日)顯示:大多名茶產區鮮葉及成品茶價格同比去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西湖龍井、洞庭山碧螺春等名優綠茶的鮮葉及干毛茶平均價格最高漲幅一度達到40%左右。
在交易量方面。春茶季前期,受天氣影響,早春茶減產,質量不甚穩定,加之價格普漲,因此盡管到訪各產區的茶葉經銷商明顯多于往年,但看多買少,產區市場茶葉交易量基本與往年持平。經銷商的樂觀謹慎心態表現較為明顯。3月下旬后,隨著天氣好轉、茶葉質量進一步穩定,加之時間窗已進入中后期,茶葉經銷商購買意向表現較為強烈,成交量快速上升。據匯總情況看,除去年春茶期徹底封閉的局部產區在今年的茶葉交易量比增較大外,總體來說,2023年的春茶交易量總體有所下降,市場交易較為順暢。
新昌中國茶市、松陽浙南茶市、安溪中國茶都、五峰西南茶市,是“中國茶業指數之地方名茶指數”的采集單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產區市場。據各市場反饋:2023年春茶交易呈現量減價增態勢。
2.銷區市場,消費復蘇,品類與消費級出現微調
2023年春季是疫情結束后的首個春茶季??傮w來看,銷區市場上,客流量有所增加,市場需求逐步回升,名優春茶銷量相較于2021年均有提升,但在不同區域、不同銷售通路的差異較為明顯。
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中,傳統茶葉專業交易市場的批發功能已顯著弱化,目前更多面對的是包括集團客戶在內的終端消費者。2023年春季,由于春茶供應量少,價格漲幅較大,盡管消費需求依舊較旺,但因消費能力有所下降,所以春茶消費情況低于預期。據調查,2023年春茶季期間,北京馬連道一條街的客流相較去年上漲約10%-20%,但單客消費上漲并不明顯,人均消費單價在1000元以內;整個市場交易量同比上漲10%左右,其中,春茶交易量占到整體交易的60%以上。高端春茶銷售緩慢,1000元以下的中端和低端春茶需求旺盛。另據上海方面的信息:自2月底春茶上市開始,上海各大茶葉專業交易市場中的人氣逐漸恢復至2021年的85-90%,日均流量比較穩定,客均單價在200-500元;在交易量方面,受供應量、價格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僅恢復至2021年的90%,上海茶市全面恢復到疫情前的消費水平尚需時日。
在華北地區,春茶交易勢頭良好。據山東濟南茶葉批發市場反饋,2023年的春茶銷售則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局面。據調查,2023年開年以來,濟南茶市的銷售呈現穩步回升的良好勢頭,截至目前,春茶銷售情況已全面恢復,甚至好于往年。呈現以下特點:價格方面,茶葉交易價格上升;中低檔價位的產品銷售流轉快,高檔產品相對較;在宣傳方面,產銷區聯動效率有較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多的茶農、茶企加入了新媒體陣營,市場商戶與產區的聯動明顯增強,各類產品在產區和銷區幾乎同步上市;在品種方面,黃金芽等新品種的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山西地區專業茶葉銷售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春茶品類豐富,銷售態勢良好,呈現量價齊升的勢頭。天津地區春茶市場交易活躍,白茶、普洱茶銷售勢頭較好,綠茶、烏龍茶表現較為平穩。
據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反饋。從整體銷售趨勢來看,呈前期價高量少,后期價格回落、銷售走高的態勢,整體來看,東北地區銷售價格普遍上漲,漲幅在10%左右,銷售量較往年平均水平略有下降;從茶類來看,綠茶、普洱、白茶為春茶銷售主要茶類。
連鎖專賣店是茶葉銷售的另一主要傳統通路。根據我會對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調研顯示:截止到4月底,該公司的春茶銷售量與去年同期比增11.81%;銷售額比增6.83%;整體來客數比增34.32%。北京的另一家著名老字號企業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也反映:自2023年春茶銷售季開始至今,該公司的春茶銷售量比增10%以上,銷售額比增20%以上,整體客流持續比增20-30%;春茶價格向上微調,高端茶需求依舊,中端茶銷量更大。
在電商方面。疫情三年,線上銷售成為了中國茶葉最有力的補充通路。根據京東超市等單位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春茶節期間,京東超市的春茶預售總額同比增長超過100%;其中,龍井增速135%,尤其是錢塘龍井增速最快,同比增幅達302%;花草茶成購物用戶數占比最高的茶類,而越州龍井和貢眉以近60%的同比增幅成為成長最快茶類。在細分茶類中,紅茶消費者購買金駿眉和正山小種的合計占比超過60%;綠茶消費者購買毛尖和碧螺春的合計占比超40%;白茶中,壽眉和白牡丹的購物用戶數合計占比超60%;烏龍茶中,大紅袍和單樅的購物用戶數合計占比超60%。當前,電商通路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品牌效應日漸明顯——不少知名區域品牌以及企業品牌在經過線上線下常年的口碑發酵后,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可,線上搜索量和消費量明顯提升。二是文化效應更趨火熱。2023年以來,“圍爐煮茶”一詞的在線搜索量環比提升2.5倍,有望形成聚合效應。三是私域電商強勢發展。進入2023年,微信朋友圈、小紅書、抖音等私域電商發展更加迅猛。尤其是在直播電商板塊,根據消費者個性需求而定制的產品不斷涌現;此外,大主播聯手企業推出的個人品牌產品或粉絲定制產品,也在以優質服務替代低廉價格的形象出現。
總體來看,在銷區市場上,2023年春茶的銷售情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茶葉品類豐富度提升。在消費市場中,除西湖龍井、浙江龍井、竹葉青、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安吉白茶等傳統名優綠茶外,黃金芽等新崛起品類在消費市場逐步得到認可。綠茶仍是春茶銷售的絕對主力,占到春茶市場80%以上。
二是中檔茶成為市場主力。據銷區反饋,消費者對春茶消費趨于理性,親民化、高性價比春茶更受消費者青睞,據銷區市場統計,中低檔價格區間(150-600元/斤)春茶成為市場銷售的絕對主力。傳統包裝、簡化包裝、綠色包裝也成為主流趨勢,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茶葉的品質。
三是品質和品牌更受關注。經過三年疫情,消費者不僅在消費習慣上發生了改變,消費理念也發生了變化。由于更加重視健康,因此對茶葉的健康價值和功效更加關注。一些具有品質保證的品牌企業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3.外銷開局不甚理想
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1-3月,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為8.54萬噸,同比減少6.96%;出口總額為4.23億美元,同比減少16.13%;出口均價為4.95美元/千克,比去年同期下降9.86%。
分茶類看。1-3月,中國綠茶出口量為7.26萬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85.0%,減少5371噸,降幅6.9%;紅茶出口量為6336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7.4%,減少891噸,降幅12.3%;烏龍茶出口量為4451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5.2%,減少104噸,降幅2.3%;茉莉花茶出口量為1256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1.5%,減少219噸,降幅14.8%;普洱茶出口量為502噸,占總出口量比重為0.6%,減少50噸,降幅90.%;此外,其他花茶出口量為84噸,黑茶出口量為63噸,白茶出口量為111噸。
三、后期預測與建議
目前,全國春茶生產季已基本結束。根據調度匯總,預計2023年中國春茶總產量在140-150萬噸;由于名優茶受到較大影響,因此農業產值與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減。在內銷市場,各品類春茶的銷售形勢明顯好于去年,表現為價格適中、銷售順暢、庫存壓力較小。同時,由于2023年的農歷端午時令較晚,因此當年全國春茶銷售季將延續至6月中下旬,預計總銷售額與去年持平或略增。
針對當前形勢,對后續工作建議如下:
(一)高度關注異常氣候影響。2022年夏秋季的極端高溫及之后延續至2023年的旱情,對2023年度全國茶葉總產量和農業產值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23年全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呈現多發強發展態勢。其中,我國南方地區要重點防范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秋冬季可能會受到厄爾尼諾氣候影響,東部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即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多。建議各地區、各企業高度關注氣象變化,根據自身實際做出產業研判與規劃,做好2023年后續生產。
(二)堅持推動產業綠色發展。要充分認識到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端,各產區應繼續控制茶園面積的規模性擴張,推進茶葉生態低碳標準化生產模式,在做好夏秋茶季生產、提升全年茶葉產值的同時,應注意提早停采、適當留養,以利下一年春茶產量和品質。在加工端,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綠色消費,抵制過度包裝;應進一步豐富優質商品的市場供給,關注花果茶、茶飲料等新品類的研發力度,不斷推陳出新。在消費端,應創新營銷手段,推廣綠色品質消費,大力促進茶葉消費提質增量。
?。ㄈ┡Υ龠M流通消費提振。面對產業的合理回調,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不折騰。應著力做好消費推廣活動,提振全民消費信心。要抓住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的窗口期,加大推進消費提檔升級。應持續關注“傳統茶文化”與“消費新需求”的融合發展,挖掘并釋放年輕消費群體的內需潛力,以促進傳統消費煥發新的活力。要把握好傳統與創新、品飲與健康、標準化與個性化、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系,以科技做支撐,加大健康功效的宣傳力度,普及可續理性的消費觀念,拓展新型茶葉營銷渠道。
?。ㄋ模┳龊靡虿枧d業的大文章。時下,主題經濟概念盛行,為以茶為核心的主題經濟提供了更寬闊的發展空間。所謂主題經濟,可以理解為多個行業與某個主題概念進行關聯。即:以某一主題產業為中心,形成多產業周邊集中的發展模式,有效發揮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消費帶動作用,從而形成集聚性經濟效益。建議各茶產區切實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因茶興業”的重要指示,以茶為核心開展主題經濟的建設,這既是構建中國式消費的重要組成,也是促進國內各大產業走向國際、走向世界的構成之一。
聯合發布單位(按照行政區劃排序):北京市茶業協會、天津市茶業協會、河北省茶葉流通協會、山西省茶葉學會、內蒙古茶葉流通協會、遼寧省茶業協會、吉林省茶文化產業協會、黑龍江省茶業產業發展促進會、上海市茶葉行業協會、江蘇省茶葉協會、浙江省茶葉產業協會、安徽省茶業協會、福建省茶葉流通協會、江西省茶葉協會、山東省茶文化協會、河南省茶葉協會、湖北省茶葉協會、湖南省茶業協會、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廣西茶業協會、海南省茶葉學會、重慶市茶葉商會、四川省茶葉流通協會、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陜西省茶業協會、甘肅省茶葉流通協會、新疆茶葉商會
一并感謝相關單位提供的調研支持:濟南茶葉集團、松陽浙南茶市、新昌中國茶市、安溪中國茶都、五峰西南茶市、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吳裕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