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證實西藏雜草大麥由栽培大麥脫馴化產生

   2024-02-18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635
核心提示:1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西藏雜草大麥的起源演化,證實其由栽培大麥經雜交重組脫馴化產生。……(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1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西藏雜草大麥的起源演化,證實其由栽培大麥經雜交重組脫馴化產生。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通訊(Plant Communications)》上。
 
  據楊平研究員介紹,栽培大麥由二棱野生大麥人工馴化而來,后者具有籽粒成熟前穗軸斷裂、籽粒脫落的脆穗特性。西藏雜草大麥,又被稱為西藏野生大麥或西藏半野生大麥,不同于栽培大麥和野生大麥。它是一類特殊的大麥資源,具有六棱脆穗性的特征,自1938年以來,先后在四川、青藏高原等多個地區被發現。由于其具有與二棱野生大麥相同的脆穗特性,因而青藏高原地區一度被認為是大麥的起源或馴化中心之一。
 
  研究團隊對西藏雜草大麥、野生大麥、栽培大麥地方品種和選育品種四類資源進行群體遺傳學分析發現,西藏雜草大麥與青稞的遺傳關系高度相似,其攜帶了與青稞、南亞地方大麥品種相同的特殊血緣。按落粒性,國家庫現存的西藏雜草大麥可以分為脆穗、非脆穗兩個亞群。對兩個控制落粒性關鍵基因進行序列單倍型分析發現,西藏雜草大麥攜帶的序列單倍型與栽培大麥相同;野生大麥特有單倍型數目多、每個單倍型在群體內的頻率低。由此證實,西藏雜草大麥由馴化后的栽培大麥經雜交重組脫馴化產生,而非栽培大麥的祖先。研究還指出,西藏雜草大麥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在野外已然適應青藏高原地區高寒、缺氧、貧瘠等惡劣環境,進化出耐高寒、強休眠、低溫萌發、營養高效等非生物逆境耐受性的優異性狀,對其深入研究有望發掘出優異基因,支撐大麥綠色高效新品種培育。
 
  作科所博士生高廣奇為本文第一作者,楊平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作物基因資源和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4.100828



日期:2024-02-18
 
地區: 西藏
標簽: 雜交 大麥 小麥
行業: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