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
2025年7月13日在2025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的報告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共商奶業發展大計,既是對“十四五”發展歷程的系統回顧,更是對未來五年戰略藍圖的科學謀劃。作為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領域,中國奶業在過去五年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關鍵挑戰。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匯報相關思考。
一
“十四五”期間中國奶業的突破性成就
五年來,我國奶業全面振興邁出堅實步伐,通過穩固產能、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和結構優化,奶類供給穩定增長,乳品質量保持領先,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一)產能供給實現質效雙升,安全底線全面筑牢
五年來,我國奶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起更加穩固的產能保障體系。2024年全國奶類產量預計達4155.5萬噸,較2020年增長17.7%,可望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中4100萬噸的目標;乳制品加工量達2962萬噸(其中2021-2023年連續突破3000萬噸大關)。尤為關鍵的是,奶源自給率恢復至70%以上,徹底扭轉了2007年以來的下行趨勢,實現了生產、消費、貿易的動態平衡。從區域布局看,北方主產帶與南方銷區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內蒙古、新疆等主產區產量占比超60%,為全國供給穩定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科技賦能驅動產業升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已成為奶業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國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達78%,較2020年提升10.8個百分點;荷斯坦牛平均單產預估9.9噸,較2020年提高1.6噸,規模牧場單產普遍突破10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加工領域,智能化生產線普及率超80%,伊利、蒙牛等企業建成全球領先的數智化工廠,從擠奶到灌裝全流程自動化率達95%以上。產學研協同成效顯著,奶牛性控育種、精準飼喂等技術大面積推廣,帶動全產業鏈效率提升30%以上,現代奶業產業體系基本成型。
(三)質量安全保持全球領先,消費信心全面重塑
我國奶業構建了食品行業最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近五年生鮮乳抽檢合格率保持100%,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達99.8%以上,嬰幼兒配方奶粉合格率超99.9%。從關鍵指標看,規模牧場生鮮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別達3.28%、3.93%,菌落總數、體細胞數等指標優于歐盟標準;國產奶乳鐵蛋白、β-乳球蛋白等活性成分含量較進口產品高出15%-20%。隨著“國產奶更懂中國寶寶”等理念深入人心,消費者對國產乳品滿意度較2020年提升28個百分點,形成了“優質優價”的市場共識。
(四)品牌矩陣構建競爭優勢,國際影響力持續攀升
通過D20平臺引領,奶業品牌建設實現質的飛躍。2024年規模以上乳制品企業達701家,主營業務收入5105億元,增速超食品制造業平均水平。伊利穩居全球乳業第五,蒙牛位列第九,君樂寶、飛鶴等企業通過全產業鏈布局走向國際舞臺。區域品牌同步崛起,光明“新鮮戰略”、三元“老北京味道”等特色定位精準對接細分市場,奶酪、低溫奶等品類品牌價值年均增長超20%。新希望、衛崗、長富等區域性企業憑借本土優勢,因地制宜推出新鮮品質乳制品,滿足差異化市場需求,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在國際競爭中,中國乳制品出口額較2020年增長45%,嬰幼兒配方奶粉已進入30余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五)產業結構優化縱深推進,融合發展格局成型
種養加一體化發展取得突破。在種養領域,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草畜配套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全國糧改飼面積達2231萬畝,優質飼草收儲6277萬噸,國產飼草自給率提升至85%,有效緩解了飼料成本壓力。在加工環節,大型企業自建牧場比例超40%,實現了奶源與加工的精準匹配;中小牧場創新“牧場+觀光+銷售”模式,鮮奶吧、研學基地等新業態帶動附加值提升50%以上。在消費方面,隨著“喝奶”向“吃奶”轉變,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奶酪消費快速增加,五年增長120%,特色奶增長迅速,羊奶、駝奶等品類市場占有率從5%提升至12%,宜品、皇氏等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二
當前奶業發展的結構性挑戰與機遇
“十四五”期間我國奶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值得肯定,令人振奮!但我們也看到,當前奶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消費潛力釋放不足,城鄉差距制約市場擴容
我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農村居民消費量不足城鎮的60%。液態奶消費趨于飽和,而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滲透率不足5%,與發達國家30%的水平差距顯著。消費場景單一、中老年及兒童細分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導致市場潛力尚未完全激活。
(二)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成本壓力持續加大
奶源區域分布失衡,北方主產區產能過剩與南方銷區供給不足并存,原料奶價格周期性波動幅度達30%以上。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比重超60%,苜蓿等優質飼草進口依存度仍達30%,疊加環保投入增加,規模牧場盈利空間壓縮至5%-8%,較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
(三)核心競爭力存在短板,關鍵領域依賴進口
奶牛核心種源自主率不足60%,高端乳制品加工設備70%依賴進口,檢測儀器國產化率僅25%。在功能性原料研發方面,乳鐵蛋白、益生菌等關鍵成分國產化率不足10%,制約了產品附加值提升。與國際乳業巨頭相比,我國企業在全球資源配置、產業鏈控制等方面仍有明顯差距。
(四)利益聯結機制待完善,產業鏈協同效率偏低
養殖端與加工端價格傳導不暢,生鮮乳價格波動幅度是國際市場的2倍以上。中小牧場與乳企的合作模式仍以“收購+代工”為主,缺乏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產業鏈各環節數據壁壘尚未打破,數字化協同水平不足,導致產銷銜接效率低下。
但挑戰中更蘊含機遇。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乳制品作為優質蛋白重要來源,消費升級趨勢不可逆轉;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市場開拓提供政策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科技突破創造條件;“雙循環”格局為品牌國際化帶來新空間。我們必須把握大勢,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三
“十五五”奶業強國建設的戰略路徑與重點任務
面向“十五五”,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守奶業“奉獻營養,服務健康”的核心價值,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全面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健康乳制品的需求。面向2030年,我國奶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人均奶類消費量達到47公斤以上,奶源自給率穩定在75%以上,培育3-5家全球乳業領軍企業,建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奶業體系。“十五五”的重點任務可概括為以下五大戰略十三項工作。
(一)實施消費擴容提質工程,構建多元消費生態
1. 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發展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開發添加益生菌、膳食纖維等功能成分的液態奶,推動乳制品從“喝”向“吃”轉變。到2030年,奶酪消費量占比提升至15%,功能性乳制品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
2. 創新消費場景:搶抓咖啡、烘焙、餐飲等行業機遇,開發定制化乳制品原料;推廣“學生飲用奶計劃”,覆蓋全國80%以上中小學校;針對老年群體研發低乳糖、高鈣等適老產品,開拓銀發市場。
3. 拓展流通渠道:推動“乳企直供+社區團購+電商直播”融合發展,建設10萬個乳制品社區體驗店,農村市場銷售網絡覆蓋率提升至70%以上,打通消費“最后一公里”。
(二)培育奶業新質生產力,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4. 種源自主攻關:實施“奶牛芯片”工程,建立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平臺,培育3-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奶牛品種,種源自主率提升至80%以上。
5. 數智化轉型:建設100個智慧牧場和50個數智工廠,推廣物聯網飼喂、AI疾病診斷等技術,實現養殖環節數字化管理覆蓋率超90%,加工環節能耗降低15%。
6. 產學研協同:組建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重點突破功能性原料提取、低碳加工等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60%,打造“實驗室-中試-產業化”全鏈條創新體系。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融通發展格局
7. 優化區域布局:打造“東北-華北黃金奶源帶”和“南方特色乳產業帶”,推進飼草料種植與養殖配套,建設50個草畜一體化示范縣,飼料成本降低10%以上。
8. 強化產銷協同:建立全國生鮮乳價格指數發布機制,推廣“乳企+合作社+牧場”股份制模式,讓養殖端分享加工增值收益,使牧場盈利水平恢復至15%以上。
9. 促進企業協同:發揮D20企業引領作用,培育100家“專精特新”中小乳企,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提升產業鏈整體抗風險能力。
(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提升國際競爭實力
10.打造民族品牌矩陣:培育2-3個品牌價值超千億的領軍品牌,50個區域特色品牌,建立“國家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層體系,品牌溢價能力提升30%。
11.推進國際化布局:支持乳企通過海外并購、建設海外研發中心等方式,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建立覆蓋“一帶一路”國家的營銷網絡,乳制品出口額占比提升至10%。
(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
12.發展循環經濟:推廣“牧-沼-農”循環模式,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建設100個“零碳牧場”和30個“零碳工廠”,樹立行業綠色發展標桿。
13.落實雙碳目標:制定奶業碳足跡核算標準,推動可再生能源在牧場和工廠的應用,全產業鏈單位產值碳排放降低25%,2030年前實現重點企業碳達峰。
各位同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奶業已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新征程。讓我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建設奶業強國為目標,凝聚全行業智慧力量,奮力譜寫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健康中國和農業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日期:2025-07-21
2025年7月13日在2025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的報告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共商奶業發展大計,既是對“十四五”發展歷程的系統回顧,更是對未來五年戰略藍圖的科學謀劃。作為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領域,中國奶業在過去五年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關鍵挑戰。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匯報相關思考。
一
“十四五”期間中國奶業的突破性成就
五年來,我國奶業全面振興邁出堅實步伐,通過穩固產能、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和結構優化,奶類供給穩定增長,乳品質量保持領先,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一)產能供給實現質效雙升,安全底線全面筑牢
五年來,我國奶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起更加穩固的產能保障體系。2024年全國奶類產量預計達4155.5萬噸,較2020年增長17.7%,可望超額完成“十四五”規劃中4100萬噸的目標;乳制品加工量達2962萬噸(其中2021-2023年連續突破3000萬噸大關)。尤為關鍵的是,奶源自給率恢復至70%以上,徹底扭轉了2007年以來的下行趨勢,實現了生產、消費、貿易的動態平衡。從區域布局看,北方主產帶與南方銷區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內蒙古、新疆等主產區產量占比超60%,為全國供給穩定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科技賦能驅動產業升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已成為奶業提質增效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國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達78%,較2020年提升10.8個百分點;荷斯坦牛平均單產預估9.9噸,較2020年提高1.6噸,規模牧場單產普遍突破10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加工領域,智能化生產線普及率超80%,伊利、蒙牛等企業建成全球領先的數智化工廠,從擠奶到灌裝全流程自動化率達95%以上。產學研協同成效顯著,奶牛性控育種、精準飼喂等技術大面積推廣,帶動全產業鏈效率提升30%以上,現代奶業產業體系基本成型。
(三)質量安全保持全球領先,消費信心全面重塑
我國奶業構建了食品行業最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近五年生鮮乳抽檢合格率保持100%,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達99.8%以上,嬰幼兒配方奶粉合格率超99.9%。從關鍵指標看,規模牧場生鮮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分別達3.28%、3.93%,菌落總數、體細胞數等指標優于歐盟標準;國產奶乳鐵蛋白、β-乳球蛋白等活性成分含量較進口產品高出15%-20%。隨著“國產奶更懂中國寶寶”等理念深入人心,消費者對國產乳品滿意度較2020年提升28個百分點,形成了“優質優價”的市場共識。
(四)品牌矩陣構建競爭優勢,國際影響力持續攀升
通過D20平臺引領,奶業品牌建設實現質的飛躍。2024年規模以上乳制品企業達701家,主營業務收入5105億元,增速超食品制造業平均水平。伊利穩居全球乳業第五,蒙牛位列第九,君樂寶、飛鶴等企業通過全產業鏈布局走向國際舞臺。區域品牌同步崛起,光明“新鮮戰略”、三元“老北京味道”等特色定位精準對接細分市場,奶酪、低溫奶等品類品牌價值年均增長超20%。新希望、衛崗、長富等區域性企業憑借本土優勢,因地制宜推出新鮮品質乳制品,滿足差異化市場需求,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在國際競爭中,中國乳制品出口額較2020年增長45%,嬰幼兒配方奶粉已進入30余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五)產業結構優化縱深推進,融合發展格局成型
種養加一體化發展取得突破。在種養領域,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草畜配套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全國糧改飼面積達2231萬畝,優質飼草收儲6277萬噸,國產飼草自給率提升至85%,有效緩解了飼料成本壓力。在加工環節,大型企業自建牧場比例超40%,實現了奶源與加工的精準匹配;中小牧場創新“牧場+觀光+銷售”模式,鮮奶吧、研學基地等新業態帶動附加值提升50%以上。在消費方面,隨著“喝奶”向“吃奶”轉變,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奶酪消費快速增加,五年增長120%,特色奶增長迅速,羊奶、駝奶等品類市場占有率從5%提升至12%,宜品、皇氏等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二
當前奶業發展的結構性挑戰與機遇
“十四五”期間我國奶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值得肯定,令人振奮!但我們也看到,當前奶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消費潛力釋放不足,城鄉差距制約市場擴容
我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農村居民消費量不足城鎮的60%。液態奶消費趨于飽和,而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滲透率不足5%,與發達國家30%的水平差距顯著。消費場景單一、中老年及兒童細分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導致市場潛力尚未完全激活。
(二)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成本壓力持續加大
奶源區域分布失衡,北方主產區產能過剩與南方銷區供給不足并存,原料奶價格周期性波動幅度達30%以上。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比重超60%,苜蓿等優質飼草進口依存度仍達30%,疊加環保投入增加,規模牧場盈利空間壓縮至5%-8%,較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
(三)核心競爭力存在短板,關鍵領域依賴進口
奶牛核心種源自主率不足60%,高端乳制品加工設備70%依賴進口,檢測儀器國產化率僅25%。在功能性原料研發方面,乳鐵蛋白、益生菌等關鍵成分國產化率不足10%,制約了產品附加值提升。與國際乳業巨頭相比,我國企業在全球資源配置、產業鏈控制等方面仍有明顯差距。
(四)利益聯結機制待完善,產業鏈協同效率偏低
養殖端與加工端價格傳導不暢,生鮮乳價格波動幅度是國際市場的2倍以上。中小牧場與乳企的合作模式仍以“收購+代工”為主,缺乏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產業鏈各環節數據壁壘尚未打破,數字化協同水平不足,導致產銷銜接效率低下。
但挑戰中更蘊含機遇。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乳制品作為優質蛋白重要來源,消費升級趨勢不可逆轉;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市場開拓提供政策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科技突破創造條件;“雙循環”格局為品牌國際化帶來新空間。我們必須把握大勢,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三
“十五五”奶業強國建設的戰略路徑與重點任務
面向“十五五”,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守奶業“奉獻營養,服務健康”的核心價值,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全面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品質健康乳制品的需求。面向2030年,我國奶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人均奶類消費量達到47公斤以上,奶源自給率穩定在75%以上,培育3-5家全球乳業領軍企業,建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奶業體系。“十五五”的重點任務可概括為以下五大戰略十三項工作。
(一)實施消費擴容提質工程,構建多元消費生態
1. 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發展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開發添加益生菌、膳食纖維等功能成分的液態奶,推動乳制品從“喝”向“吃”轉變。到2030年,奶酪消費量占比提升至15%,功能性乳制品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
2. 創新消費場景:搶抓咖啡、烘焙、餐飲等行業機遇,開發定制化乳制品原料;推廣“學生飲用奶計劃”,覆蓋全國80%以上中小學校;針對老年群體研發低乳糖、高鈣等適老產品,開拓銀發市場。
3. 拓展流通渠道:推動“乳企直供+社區團購+電商直播”融合發展,建設10萬個乳制品社區體驗店,農村市場銷售網絡覆蓋率提升至70%以上,打通消費“最后一公里”。
(二)培育奶業新質生產力,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4. 種源自主攻關:實施“奶牛芯片”工程,建立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平臺,培育3-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奶牛品種,種源自主率提升至80%以上。
5. 數智化轉型:建設100個智慧牧場和50個數智工廠,推廣物聯網飼喂、AI疾病診斷等技術,實現養殖環節數字化管理覆蓋率超90%,加工環節能耗降低15%。
6. 產學研協同:組建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重點突破功能性原料提取、低碳加工等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60%,打造“實驗室-中試-產業化”全鏈條創新體系。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融通發展格局
7. 優化區域布局:打造“東北-華北黃金奶源帶”和“南方特色乳產業帶”,推進飼草料種植與養殖配套,建設50個草畜一體化示范縣,飼料成本降低10%以上。
8. 強化產銷協同:建立全國生鮮乳價格指數發布機制,推廣“乳企+合作社+牧場”股份制模式,讓養殖端分享加工增值收益,使牧場盈利水平恢復至15%以上。
9. 促進企業協同:發揮D20企業引領作用,培育100家“專精特新”中小乳企,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提升產業鏈整體抗風險能力。
(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提升國際競爭實力
10.打造民族品牌矩陣:培育2-3個品牌價值超千億的領軍品牌,50個區域特色品牌,建立“國家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層體系,品牌溢價能力提升30%。
11.推進國際化布局:支持乳企通過海外并購、建設海外研發中心等方式,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建立覆蓋“一帶一路”國家的營銷網絡,乳制品出口額占比提升至10%。
(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
12.發展循環經濟:推廣“牧-沼-農”循環模式,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建設100個“零碳牧場”和30個“零碳工廠”,樹立行業綠色發展標桿。
13.落實雙碳目標:制定奶業碳足跡核算標準,推動可再生能源在牧場和工廠的應用,全產業鏈單位產值碳排放降低25%,2030年前實現重點企業碳達峰。
各位同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奶業已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新征程。讓我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建設奶業強國為目標,凝聚全行業智慧力量,奮力譜寫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健康中國和農業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日期: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