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編輯注:下文由紅麥輿情研究院發布,僅供讀者參考。
2014年食品安全輿情事件概述
自2009年我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處發展,但各種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成為國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也是人們比較擔憂的安全問題。
隨著生存環境及氣候問題的加劇,人們各種慢性病和“怪病”不斷增多,導致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增加,使公眾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更加注重飲食安全和人身安全,推動著食品安全管理不斷強化。
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輿情事件解讀
回顧2014年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可以說食品安全事件接連不斷。紅麥輿情選取了熱度大于1000的20個典型輿情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發現食品安全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集中于各種監管層領域,所涉及的食品范圍和產品類型比往年增加了許多,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表1 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熱點事件
(說明:①食品安全輿情按事件的熱度的進行排序,熱度是指某事件在網絡平臺引發的被關注程度,表示某事件輿情態勢的大小,其計算公式為:熱度=0.2*新聞量+0.2*論壇量+0.2*博客量+0.2*微博量+0.2*微信量。②危機輿情事件選取范圍主要基于是指熱度大于等于50的負面事件;重大危機輿情事件是指熱度大于或等于1500 的危機事件,同時作為企業危機應對的分析對象。③數據監測的時間周期:2014.1.1-2014.12.31。④數據來源:紅麥輿情。)
肉制品和農副產品上榜率均達兩成多
2014年的食品行業內共發生有影響力的熱點輿情事件20個,其中肉類食品和農副產品均占比25.0%(見圖1)。江蘇興化市“注水豬肉”事件、山東德州涉狐貍肉、廣西玉林“虐狗”、西高安病死豬等事件輿情熱度較高,而且涉及分類較多,包括過期肉、注水肉、帶病肉、“道德肉”以及“李鬼肉”等問題肉制品。
圖1 2014年食品行業重要輿情事件子行業占比
此外,江西樟樹死豬事件雖未列入榜單但也召來輿論的圍觀,對于同一年發生在江西境內的兩起事件,足以見得地方政府部門長期監管食品流通方面還沒有握緊拳頭。還有影響全國的境外食品問題,比方說江蘇破獲的巴西牛肉流入市場的境外食品安全的問題,說明境外監管食品的監管還是有漏洞。
這些問題說明相關部門必須把好食品安全質量關,否則會影響到整個食品產業鏈。這些事情涉及千家萬戶,是重大民生問題,每一個熱點事件的出現對于中國整個食品行業來說都是一次沖擊。
輿情事件熱度同比、環比均有增加
從熱度大于1500的20個輿情事件來看,分別為低熱、熱、高熱三個劃分檔次,三檔熱度分布不均,其中高熱類輿情事件有5件,占比25%(見圖2)。
圖2 食品行業輿情事件熱度占比
(注:低熱:1500〈低熱〈15000;熱:15000〈熱〈100000;高熱:100000〈高熱)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溝油”事件位居榜首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由于臺灣和大陸存在特殊關系,出現食品問題立即會有眾多媒體曝光,繼而吸引大陸媒體關注。同時,“地溝油”事件自2006年就在大陸中傳播開來,臺灣到了2014年才曝光,時間差距之長也是臺灣被推到風口浪尖的緣由之一。
跨省、跨區域的食品監管問題有待聯合深入開展
圖3 2014年食品安全輿情事件區域分布
從地域分布來看,2014年食品安全爆發呈現出區域廣、問題多、時間長的特點,全國范圍的食品安全事件明顯比往年減少,但食品流通環節上出現的問題增多足以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分布在中南、華東一帶(見圖3)。其中山東、浙江、北京等地食品安全問題相對突出,其中不難看出涉事者不乏影響力較大的知名企業(見表1)。
食品安全問題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數據
從時間分布來看,今年食品安全問題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數據。上半年集中在3月份,下半年集中在7、10兩個月份,但總體看來,時間問題對于輿情的走向、發展來說,影響不大,基本屬于偶然事件(見圖4)。
圖4食品安全輿情上半年和下半年曝光次數對比
相對而言,10月份發生在河南新鄭跨區域用鹽罰款事件和中儲糧海林直屬庫租賃庫點火災的發生嚴格意義上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但對于整個食品行業來講影響很大。
產品質量與行政管理話題占比近四成
通過對20個上榜的輿情事件分析發現,2014年度食品行業的輿情事件以行政管理問題類話題為主,占比高達40%,其中肉制品問題最為嚴重。質量問題話題占比30.0%,以臺灣“地溝油”和沃爾瑪銷毀食材黑油事件為主(見圖5)。
圖5 2014年食品行業輿情事件類型占比
從監管流程來看,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控制不應限于廠門之內,物流、流通環節的監控同樣重要。只有到了消費者手里沒有任何問題才算是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過程結束。企業在流通環節同樣要下功夫,提高品牌效應以及防范品牌仿冒事件。政府也應加大整治力度,杜絕“李鬼食品”攪亂食品市場。
(作者:袁星、齊祺、張志凡、戎昱)
日期:2015-02-09
2014年食品安全輿情事件概述
自2009年我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處發展,但各種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成為國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也是人們比較擔憂的安全問題。
隨著生存環境及氣候問題的加劇,人們各種慢性病和“怪病”不斷增多,導致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增加,使公眾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更加注重飲食安全和人身安全,推動著食品安全管理不斷強化。
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輿情事件解讀
回顧2014年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可以說食品安全事件接連不斷。紅麥輿情選取了熱度大于1000的20個典型輿情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發現食品安全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集中于各種監管層領域,所涉及的食品范圍和產品類型比往年增加了許多,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表1 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熱點事件
(說明:①食品安全輿情按事件的熱度的進行排序,熱度是指某事件在網絡平臺引發的被關注程度,表示某事件輿情態勢的大小,其計算公式為:熱度=0.2*新聞量+0.2*論壇量+0.2*博客量+0.2*微博量+0.2*微信量。②危機輿情事件選取范圍主要基于是指熱度大于等于50的負面事件;重大危機輿情事件是指熱度大于或等于1500 的危機事件,同時作為企業危機應對的分析對象。③數據監測的時間周期:2014.1.1-2014.12.31。④數據來源:紅麥輿情。)
肉制品和農副產品上榜率均達兩成多
2014年的食品行業內共發生有影響力的熱點輿情事件20個,其中肉類食品和農副產品均占比25.0%(見圖1)。江蘇興化市“注水豬肉”事件、山東德州涉狐貍肉、廣西玉林“虐狗”、西高安病死豬等事件輿情熱度較高,而且涉及分類較多,包括過期肉、注水肉、帶病肉、“道德肉”以及“李鬼肉”等問題肉制品。
圖1 2014年食品行業重要輿情事件子行業占比
此外,江西樟樹死豬事件雖未列入榜單但也召來輿論的圍觀,對于同一年發生在江西境內的兩起事件,足以見得地方政府部門長期監管食品流通方面還沒有握緊拳頭。還有影響全國的境外食品問題,比方說江蘇破獲的巴西牛肉流入市場的境外食品安全的問題,說明境外監管食品的監管還是有漏洞。
這些問題說明相關部門必須把好食品安全質量關,否則會影響到整個食品產業鏈。這些事情涉及千家萬戶,是重大民生問題,每一個熱點事件的出現對于中國整個食品行業來說都是一次沖擊。
輿情事件熱度同比、環比均有增加
從熱度大于1500的20個輿情事件來看,分別為低熱、熱、高熱三個劃分檔次,三檔熱度分布不均,其中高熱類輿情事件有5件,占比25%(見圖2)。
圖2 食品行業輿情事件熱度占比
(注:低熱:1500〈低熱〈15000;熱:15000〈熱〈100000;高熱:100000〈高熱)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溝油”事件位居榜首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由于臺灣和大陸存在特殊關系,出現食品問題立即會有眾多媒體曝光,繼而吸引大陸媒體關注。同時,“地溝油”事件自2006年就在大陸中傳播開來,臺灣到了2014年才曝光,時間差距之長也是臺灣被推到風口浪尖的緣由之一。
跨省、跨區域的食品監管問題有待聯合深入開展
圖3 2014年食品安全輿情事件區域分布
從地域分布來看,2014年食品安全爆發呈現出區域廣、問題多、時間長的特點,全國范圍的食品安全事件明顯比往年減少,但食品流通環節上出現的問題增多足以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分布在中南、華東一帶(見圖3)。其中山東、浙江、北京等地食品安全問題相對突出,其中不難看出涉事者不乏影響力較大的知名企業(見表1)。
食品安全問題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數據
從時間分布來看,今年食品安全問題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數據。上半年集中在3月份,下半年集中在7、10兩個月份,但總體看來,時間問題對于輿情的走向、發展來說,影響不大,基本屬于偶然事件(見圖4)。
圖4食品安全輿情上半年和下半年曝光次數對比
相對而言,10月份發生在河南新鄭跨區域用鹽罰款事件和中儲糧海林直屬庫租賃庫點火災的發生嚴格意義上不屬于食品安全問題,但對于整個食品行業來講影響很大。
產品質量與行政管理話題占比近四成
通過對20個上榜的輿情事件分析發現,2014年度食品行業的輿情事件以行政管理問題類話題為主,占比高達40%,其中肉制品問題最為嚴重。質量問題話題占比30.0%,以臺灣“地溝油”和沃爾瑪銷毀食材黑油事件為主(見圖5)。
圖5 2014年食品行業輿情事件類型占比
從監管流程來看,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控制不應限于廠門之內,物流、流通環節的監控同樣重要。只有到了消費者手里沒有任何問題才算是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過程結束。企業在流通環節同樣要下功夫,提高品牌效應以及防范品牌仿冒事件。政府也應加大整治力度,杜絕“李鬼食品”攪亂食品市場。
(作者:袁星、齊祺、張志凡、戎昱)
日期:201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