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The Codex Committee on Pesidues Resicue,CCPR)第39屆年會在北京閉幕。年會通過了一批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量標準(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s)。此外,一項名為“作物組合”的議題得到了除日本的其他與會者的支持。
年會發起者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包括中國、美國、印度、日本、歐盟和東南亞各國的51個成員國、1個成員組織及7個國際組織均派代表出席。中國是年會的第二個東道國,而今后所有年會都將在中國舉行。
所謂MRLs是指按照優良農業操作規范(GAP)使用農藥后,殘留在食品(包括寵物食品)中的最大農藥濃度。上市農產品的殘留物成分含量不能超過MRLs,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其執行非常嚴格。但由于各國間的標準不一,互相得不到承認。所以,農產品被檢測出“違禁成分”而被退回的事情屢屢發生,甚至有些國家以此為借口以保護本國農業,成為農產品貿易的一大障礙。
年會組織者、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陳虹對《財經》記者介紹,此次會議公布的MRLs將上報國際食品法典辦公室,然后被正式通過。發生貿易糾紛時,各國海關都將以此標準為參考。
本次年會還通過了一項有關“作物組合”的議題,它是一種對農產品進行分類、選取代表作物試驗的制定MRLs的新方式。據專家介紹,MRLs的試驗一般由農藥生產公司進行,每種農藥在每種作物上的試驗需時至少6年,經費逾10萬美元,成本高昂。
從成本考慮,農藥公司往往選擇水稻、大麥等主糧所用農藥進行開發,而對種植面積相對較少的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所用農藥,開發熱情不高。“作物組合”的實施,將大大降低農藥開發成本。
中國、加拿大和馬來西亞等國對此議題表示“無條件支持”;印度、新西蘭等國在支持之時仍提醒“各國作物不一致,制定標準需小心這點”;而作為農業進口大國的日本,對此表示了明確反對。陳虹認為,“作物組合”的實施勢在必行。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藥年總產量居世界首位,使用量也居世界前列,但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遇到一些先進國家所設置的種種技術壁壘。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所長王運浩告訴《財經》記者,中國此次作為東道國,爭取了更多的話語權,并且和美國通過私下協商達成了一些共識。在中國使用面積廣泛的舊農藥(國際多數發達國家已棄用)的一部分,其成分標準獲得了通過。
日期:200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