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共有622種魚類,其中土著魚有594種,豐富的漁業資源給云南的淡水魚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然而,由于產業基礎薄弱,缺乏創新技術等原因,云南淡水魚產業面臨產銷技術的發展瓶頸。以云南最大水產品批發市場為例,有近70%的水產品要從省外引進。
昨天,云南省高原淡水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這標志著云南高原淡水魚產業將實現產業聚集,資源整合,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現狀
云南本地的水產品僅占30%
據了解,云南本土僅有羅非魚、鱒魚等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實現自給。目前,云南羅非魚產量位居全國第五。云南新海豐水產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潘鏡表示,曲靖羅平、紅河、西雙版納、普洱等地盛產羅非魚,而羅非魚已經走出國門對外出口,銷往29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頻出,鮮活安全的淡水魚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云南華潮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榮寬表示,目前,云南華潮水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云南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滇中地區90%的水產品都由該市場輸出。每天的銷量為300噸,其中70%左右的水產品均是來自省外,來自云南本地的水產品僅占到30%。其中,鮮活魚產品主要從廣東、廣西、江蘇等地引進,冷凍水產品則主要從山東、東北等地引進。
問題
水產養殖分散產業化程度低
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光華分析,云南省的水產養殖仍然停留在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的養殖方式上,低水平上的重復建設較多,沒有行業協會和水產龍頭企業的帶領,產業化程度低,抵御風險能力差,資源不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配置以致發揮最大的效益。
此外,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頻繁,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魚類已消亡或瀕臨滅絕,如大理裂腹魚已難覓其蹤跡,滇池金線鲃僅在滇池流域有零星分布,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探索如何充分開發漁業水域資源,實現漁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保護珍稀土著魚類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漁業刻不容緩。”
解決
將成立漁業聯盟整合資源
李光華表示,云南省高原淡水漁業產業需要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促進產業集成創新,不斷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此,由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召集組織云南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云南農業技術職業學院等大學及研究機構,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等省、州(市)、縣水產技術推廣站,以及水產養殖企業、漁業專業合作社、水產品深加工企業等80余家單位,共同組建云南省高原淡水漁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漁業聯盟成立后,將搭建聯合攻關平臺,突破“高原淡水魚的選種—繁殖—養殖—精深加工—產品銷售”產業鏈中的共同性關鍵技術瓶頸,形成漁業產業核心技術、產品、標準的技術產業鏈,實現聯盟間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
此外,加強政、產、學、研、用之間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市場化,聯合培養人才,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打造、培育云南漁業領域重大產品創新產業集群,使聯盟成為云南省農業領域技術創新的典范,為云南省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日期: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