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SC知識-供應商交期管理知識

   2024-04-07 供應商管理和開發649
核心提示:交期是指從采購訂貨日開始至供應商送貨日之間的時間長短。交期條款對產品總成本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交期是指從采購訂貨日開始至供應商送貨日之間的時間長短。對交期的控制和管理可從以下交期組成公式中尋求空間。 
  交期= 行政作業時間+原料采購時間+生產制造時間+運送與物流時間+驗收和檢查時間+其它預留時間
 
  交期條款對產品總成本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供應商的交期分析
 
  何謂交期(Delivery Time)和前置時間(Lead Time):
 
  何謂供應商交期?供應商的交期時間是如何計算的?假設你家的廚房需要重新裝修,你找到一家承包商,除了估價外,承包商告訴你,向國外廠商訂購的廚具大約需要30天才能到貨,施工需5個工作日。那么,如果今天就決定直到完工,總共需要35天, 其中30天是廚具訂購的前置時間,而承包商給你的交貨期應則為35天。
 
  從采購的角度來看,自向供應商發出采購訂單直到貨物交到指定地點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之為采購的前置時間。換句話說,從客戶向供應商表達出其需求時開始計算,直到客戶的需求被完全滿足為止,其中所花費的時間總和便是前置時間。由此,我們可以觀察出一點,實際交期的長短與前置時間有很大的關系。基本上,交期是由供應商決定而非客戶隨意指定。但是,我們卻能通過有效的管理方法來影響整個交期的長短。
 
  構成交期的基本要件:
 
  交期是由以下六項前置時間所構成,所有前置時間的總和又稱之為累積前置時間:
 
  行政作業前置時間
 
  原料采購前置時間
 
  生產制造前置時間
 
  運送前置時間
 
  驗收檢驗前置時間
 
  其它零星前置時間
 
  1.行政作業前置時間
 
  行政作業所包含的時間是存在于采購與供應商之間,共同為完成采購行為所必需進行的文書及準備工作。在采購方包括了選擇或開發供應商;準備采購訂單;取得采購授權;簽發訂單等。在供應方則包括采購訂單進入生產流程;確認庫存;客戶信用調查;生產能力分析等等。
 
  2.原料采購前置時間
 
  供應商為了完成客戶訂單,也需要向他自己的供應商采購必要的原材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
 
  在訂單生產型模式下,產品的生產是等收到客戶訂單之后才開始的。
 
  依訂單生產的形態,原料的采購占總交期時間相當大的比例。
 
  另需注意的是,供應商的供應商也有處理訂單的前置作業時間。
 
  組合生產模式下,產品的組合生產也是等客戶訂單收到后才開始生產,所不同的是一些標準物料或次生產已事先準備妥當。主要標準物料,材料和次生產已在訂單接到之前完成,并放入半成品區。一旦接到訂單,即可按客戶的要求從標準件或次生產中快速生產出所需產品。
 
  而在存貨生產型模式下,產品在客戶訂單收到前已經被做好存入倉庫。這種形態的生產對原料采購前置時間的考慮一般很少。通常,下了訂單后就可安排運送并知道到貨時間。
 
  3.生產制造前置時間
 
  這是供應商內部的生產線制造出訂單上所定貨物的生產時間。基本上包括生產線排隊時間;準備時間;加工時間;不同工序等候時間以及物料的搬運時間,其中非連續性生產中,排隊時間占總時間的一大半。
 
  在訂單生產型中,非加工所占時間較多,所需的交期較長。雜存貨生產型因生產的產品是為未來訂單做準備的,采購交期相對縮短。組合生產型對少量多樣的需求有快速反應的能力。交期較存貨生產型為長,較訂單生產型則短。
 
  4.運送前置時間
 
  當訂單完成后,將貨物從供應商的生產地送到客戶指定交貨點所花費的時間為運送前置時間。運送時間的長短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距離;交貨頻率;以及運輸方式有直接關系。
 
  5.驗收與檢驗前置時間
 
  該時間包括:
 
  卸貨與檢查:主要在檢查是否有不完整的出貨;數量是否有誤;有否明顯的包裝損壞。
 
  拆箱檢驗:確認交貨物品是否與訂單一致;同時檢查數量與外觀瑕疵。
 
  完成驗收文件
 
  將物品搬運到適當地點。
 
  6.其它零星的前置時間
 
  包括一些不可預計的外部或內部因素所造成的延誤以及供應商預留的緩沖時間。
 
交期的代價
 
  每一周的交期將使采購成本增加1.5%,作為采購人員,你有沒有算過這筆帳?
 
  催貨,對采購人員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有些采購人員甚至要花費五分之一的工作時間在收效甚微的催貨上,自己卻渾然不知。事實上,占用采購人員時間還算事小,重要的是交貨期長短本身在無形中會對采購成本產生不小的影響。
 
  據國外資料統計,交貨期對采購成本造成的影響是:每一周的交期將使采購成本增加1.5%。也就是說,單價10元的產品交期若為一周,則實際對該產品的采購成本應為10.15元。這額外的成本來源于供應商交貨期對采購方的安全庫存等因素所帶來的附加成本。
 
  通常,供應商交貨期越長,購買方的安全庫存量也越大,由此產生的庫存成本;管理成本;風險成本;資金成本也越高。
 
  讓我們來舉例說明上述情況:
 
  現有X公司每年因生產需要而訂購Y物料100,000只,來自A,B,C三家供應商的報價以及他們的交期和不同交期產生的附加采購成本分析如下:
 
  供應商報價(單價,元) 交貨期 X公司實際采購成本 年采購總額(元)
 
  A 14.00 1周 14.00x(1+1.5%x1)=14.21 1421000
 
  B 13.50 6周 13.50x(1+1.5%x6)=14.715 1471500
 
  C 13.20 10周 13.20x(1+1.5%x10)=15.18 1518000
 
  不難看出,如此一來一去X公司光在Y物料的年采購總額就要相差5到10萬元之多。真是“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從表面上看似乎C公司最有優勢,采購人員也往往更重視報價而忽視了其它因素。由此可見,采購成本的考慮要從總成本出發;另一方面,如果你用這種方法同你的供應商進行議價,不但可以幫助你獲取更好的價格,更能促使供應商真正有效地去改善他們的交貨期,從而買賣雙方達成互利雙贏的長期合作關系。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sc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