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必知-不合格品和廢品管理規(guī)程

   2024-05-22 制藥文件420
核心提示:食品企業(yè)該如何對不合格品和廢品進行管理,本文帶大家來了解一下?!ㄊ澜缡称肪W-www.cctv1204.com)
1、目的 
  1.1  對不合格品進行嚴格管理,防止混淆和外流。
 
  1.2  提供一個操作性較強的程序以便員工嚴格執(zhí)行。
 
  1.3  便于對不合格品進行統計分析評價。
 
2、范圍
 
  2.1  進廠原輔材料、包裝材料初驗不合格的和檢驗不合格的;
 
  2.2  生產中的正常剔除品;
 
  2.3  生產過程中的不合格起始物料、半成品、待包品、成品;
 
  2.4  退貨經檢驗不合格的產品;
 
  2.5  其它不合格品。
 
3、職責
 
  3.1  操作人員:嚴格執(zhí)行規(guī)程是相關操作人員的責任。
 
  3.2  部門管理人員:檢查所在部門對該程序的執(zhí)行情況。對違反程序的操作應及時指出并予糾正。
 
  3.3  QC:物料檢驗、復驗,并出具檢驗報告單。
 
  3.4  QA:取樣、隨時檢查并監(jiān)督本規(guī)程的執(zhí)行情況。
 
4、內容
 
  4.1 不合格品管理
 
  不合格品分為不合格物料、不合格產品和廢品。
 
  4.1.1 不合格物料的來源
 
 

序號

來源

說明

1

物料驗收時的異常

1. 不是批準合格供應商;

2. 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破損、污染或不符合運輸條件,且經質量部評估已影響到產品質量;

3. 產品包裝標識或隨貨資料不符合。

2

檢驗過程中的異常

1. 取樣過程中發(fā)現的異?,F象;如異物、性狀不符等。

2. 取樣操作不當或取樣環(huán)境與潔凈級別不符,造成的污染或交叉污染;

3

超標(OOS)

檢驗項目不合格。

4

貯存過程中的異常

1. 溫濕度不符合要求,經全面調查和評估后有可能作為不合格處理;

2. 異常情況導致物料受潮或其他的質量變化的;

3. 其他原因導致物料受到異物污染,如防鼠等措施不到位導致物料受到侵害;

4. 由于擺放導致包裝破損,從而影響產品的質量;等。

5

物料轉移過程中的異常

1. 由于運輸過程操作失誤,導致包裝破損,引起的污染、交叉污染;

2. 標識脫落或遺失,導致物料無法識別,而引起的差錯或混淆。

6

使用過程中的異常

1. 操作不當導致交叉污染或混淆的物料;

2. 物料異常,如,結塊、性狀不符等

7

超出有效期的原輔料

過有效期的物料。

8

舊版包裝材料

由于注冊或市場的需要,避免印字包材混淆,在新包材使用前將舊版判定為不合格的包材

9

其他

 

 
  4.1.2 不合格產品的來源
 
 

序號

來源

說明

1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異常

1. 清潔不到位導致產品間的交叉污染,導致產品不合格,如微檢超標等;

2. 公用系統檢測過程中出現異常,導致產品不合格;

3. 未按照注冊或批準的工藝生產,導致產品不合格。

2

超標(OOS)

中間體或成品在最后檢驗過程中,出現檢驗不合格項目。

3

儲存過程中的異常

同4.1.1中4 。

4

產品轉移過程中的異常

同4.1.1中5 。

5

退貨

按退貨流程處理,判定為不合格的產品。

6

超過有效期的產品

超出產品批準使用期限的產品。

7

其他

 

 
  4.1.3 廢品的來源
 

序號

來源

說明

1

生產工序

1. 包括:廢產品、設備殘留物、物料的廢包裝、廢液等;

2. 廢產品包括:含有活性成分的顆粒、粉末、料液等;

3. 廢包裝材料包括:印有批號或未印批號來料的廢包裝材料,如鋁塑板、小盒、說明書等。

2

實驗室

如:有機廢液、化學廢試劑、溶劑、微生物培養(yǎng)基等


 
  4.2 不合格品的管理
 
  經判定為不合格品的物料或產品,及時按以下方式管理操作:
 
  4.2.1 粘貼或懸掛紅色不合格標識牌,標明品名、批號、數量、原因等;
 
  4.2.2 將不合格物料或產品用紅色隔離線與其他物料或產品有效隔離;或移至不合格品區(qū)或庫;車間不合格品轉移到倉庫不合格品區(qū)或庫封存。
 
  4.2.3 倉庫管理員填寫《不合格品臺賬》,內容包括:品名、批號、數量、查明不合格日期、來源、項目及原因、檢驗數據集查明不合格原因的有關人員。
 
  4.3 廢品的管理
 
  4.3.1 廢品的收集
 
  廢品應根據不同部門、不同來源、不同性質分開收集,并收集在相適應的容器內儲存,如塑料袋、桶等。
 
  4.3.1.1 生產過程中的廢料
 
  4.3.1.1.1 生產中的廢料按照“含活性成分”廢料和“不含活性成分”廢料分開收集;
 
  4.3.1.1.2 廢棄的印字包材需及時進行相應的標記或毀壞,單獨存放,避免與正常包材混淆。
 
  4.3.1.1.3 物料用后廢棄包裝,應及時在相應的物料信息上做標記,作區(qū)分。
 
  4.3.1.2 實驗室廢料
 
  4.3.1.2.1 化學廢料
 
  必須按照化學性質分類分別收集,盛裝廢物的容器的材質要與所盛廢品相適應。應特別注意出現放熱、催化等劇烈反應的試劑應分別收集,避免收集在同一容器內。容器尺寸和實際應能夠保證存放和運輸的安全性。
 
  4.3.1.2.2 微生物廢物
 
  每個和微生物接觸的設備(如接種環(huán)、移液管、試管)以及實驗材料(如培養(yǎng)基),必須先做滅菌處理,然后做實驗室廢料處理。
 
  4.3.1.2.3 其他廢物
 
  如玻璃廢料、塑料、一般廢料等,均需收集與相應的適應容器里。
 
  4.3.2 廢品標識與儲存
 
  4.3.2.1 收集的廢料盛裝容器均應粘貼廢品標識,注明品名、數量、來源等;生產中的廢料集中存放在廢品收集指定地點,不得自行處理,并建立廢品登記臺賬。
 
  4.3.2.2  實驗室的產生的廢液必須明確標識,與劇毒有關的廢物、廢液,應有有毒標識,并根據其化學特性選擇合適的容器、密閉容器存放于廢品廢液指定地點,不得混合貯存。
 
  4.3.2.3  特殊廢物,如易制毒化學品、具有傳染性廢物等,標識應清晰、有效、儲存區(qū)域需經許可方能進入。
 
  4.3.2.4  廢產品的儲存應有防盜和濫用的預防措施。
 
  4.4 不合格品、廢品的處理
 
  4.4.1 不合格品的處理
 
  4.4.1.1 初驗不合格的物料
 
  4.4.1.1.1  倉庫管理員和采購部采購員初驗不合格的物料,由保管員填寫《不合格品處理記錄》,提出處理方案,交物控部長審核,質量部部長簽字確認,采購部執(zhí)行,質量部QA監(jiān)督執(zhí)行。
 
  4.4.1.1.2  屬運輸過程中包材破損,填寫《物料包裝異常處理記錄》,按照《包裝破損處理標準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
 
  4.4.1.1.3  原輔料及非印字包材需退回廠家的,由倉庫管理員填寫《不合格品處理記錄》,由采購部和廠家聯系,進行退貨;
 
  4.4.1.1.4  涉及印字包材,不得返廠,應按照“4.4.1.1.1”執(zhí)行,填寫《不合格品臺帳》。
 
  4.4.1.2 檢驗結論為不合格的起始物料的處理程序
 
  4.4.1.2.1  QA將簽有“不合格”結論的檢驗報告單通知有關部門。
 
  4.4.1.2.2  QA持不合格檢驗報告單去庫房,監(jiān)督倉庫管理員或庫工將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區(qū),懸掛紅色不合格狀態(tài)標識,并登記《不合格品臺帳》。
 
  4.4.1.2.3 物控部確認后,填寫《不合格品處理記錄》,按批示意見執(zhí)行。如批示銷毀,由行政部聯系簽有協議或合同廢物處理公司處理,填寫《銷毀記錄》;如批示退貨,由采購部和廠家聯系,進行退貨。
 
  4.4.1.3  檢驗結論為不合格的包裝材料的處理程序
 
  接到不合格報告單后,物控部倉庫保管員應立即組織將該批物料移入不合格品區(qū),并懸掛不合格狀態(tài)標識。填寫《不合格(廢)品處理記錄》;如批示銷毀,不合格的包材應在QA監(jiān)督下按照批準方法銷毀并記錄,禁止退回廠家;如批示處理使用的,按照《偏差管理規(guī)程》執(zhí)行。
 
  4.4.1.4 發(fā)料過程中出現不合格品的處理程序
 
  將不合格品送往物控部倉庫接收后放入不合格品區(qū)。登記臺帳。按照不合格品銷毀標準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銷毀。
 
  4.4.1.5  生產車間使用過程中不合格品的處理程序
 
  4.4.1.5.1  生產車間生產使用過程中發(fā)現整件包裝材料存在質量問題時,上報質量部,由質量部安排QA進行現場復驗,若結論可用則繼續(xù)使用,若不可用則由車間在每個包裝上貼一不合格品標簽,注明品名、規(guī)格、編碼、數量等內容后直接送交倉庫不合格品區(qū)。數量在貨位卡上記錄,不在批生產記錄上反映,物控部以不合格的檢驗通知單為依據下帳。
 
  4.4.1.5.2  生產車間生產使用過程中出現非整件包裝材料存在問題時,車間在生產結束后計數退入庫不合格品區(qū),車間在批包裝記錄上反映其數量。
 
  4.4.1.5.3  生產車間生產過程中原輔材料若有問題時執(zhí)行《偏差管理規(guī)程》,按照偏差處理程序進行處理。
 
  4.4.1.6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半成品處理程序
 
  生產過程產生不合格半成品時應及時將不合格半成品單獨隔離,進行標識;將不合格品轉移至不合格品區(qū),并登記《不合格品臺帳》;按照《偏差處理管理規(guī)程》進行處理。
 
  4.4.1.7  不合格成品的處理程序
 
  出現不合格成品時應及時將不合格成品移入不合格品區(qū),進行標識;按照《偏差處理管理規(guī)程》進行處理。
 
  4.4.1.8  復驗不合格的原輔料、包裝材料
 
  質量部QA將簽有“不合格”結論的檢驗報告單通知有關部門。監(jiān)督倉庫人員將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庫區(qū),懸掛紅色不合格狀態(tài)標識,并登記臺帳。倉庫管理員確認后,填寫《不合格品處理記錄》,按照批示的結論執(zhí)行。
 
  4.4.1.9  退(召)回不合格產品
 
  經確認為不合格返貨后,由倉庫管理員或庫工將返貨轉入不合格品庫區(qū)或用紅色隔離帶將返貨與其他有效隔離,并懸掛紅色不合格標識牌,填寫《不合格(廢)品處理記錄》,經物控部長、質量部長、質量副總、總經理批示后的意見處理。
 
  4.4.2  廢品處理
 
  4.4.2.1  試機廢物料(材料試機)
 
  4.4.2.1.1  依據試機計劃,由車間在試機前領入試機材料。
 
  4.4.2.1.2  生產車間進行試機,將試機廢物料收集集中放置于垃圾袋中并貼上不合格品標簽,注明廢物料名稱、數量。
 
  4.4.2.1.3  試機完畢,將帶印刷文字的廢物料及產生的空白產品送入不合格品間;剩余材料若須繼續(xù)使用退回倉庫保管,否則一并送入不合格品間;非印刷廢物料則以生產垃圾處理。
 
  4.4.2.1.4  倉庫根據不合格品登記臺帳并將廢物料貯存于不合格品間。
 
  4.4.2.2  生產中的廢品
 
  4.4.2.2.1  不可回收的(廢產品)
 
  生產人員將各工序的廢產品用塑料袋包裝,粘貼標識,注明廢品名稱、數量、來源、操作人等相關信息,送到廢品站或廢品儲存間,待處理,記錄廢品臺賬。
 
  4.4.2.2.2 可回收的(廢包材)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舊包材、廢包裝容器等,崗位生產人員對其進行撕毀破壞、粉碎、打孔等初步銷毀后,粘貼標識,分類存放在廢品站或廢品儲存間,由行政部進行在處理。
 
  4.4.3 不合格品、廢品的銷毀
 
  4.4.3.1 不合格品、廢品管理負責人填寫《不合格品處理記錄》,經主管部門、質量部及相關部門批準后,按照批示意見執(zhí)行。
 
  4.4.3.2  銷毀地點
 
  負責銷毀的地點或企業(yè)必須具備資質的廢物處理公司,具有處理生產廢品、實驗廢品(液)的能力的,并且雙方要簽訂協議或合同。
 
  4.4.3.3  生產廢渣應及時與廢物處理公司進聯系,24小時內進行處理完畢。
 
  4.4.3.4  不合格品或廢產品銷毀時,需質量部QA監(jiān)督執(zhí)行
 
  4.4.3.5  銷毀物品填寫銷毀記錄,內容包括:銷毀的物料名稱、數量、銷毀方式、批號等。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sc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