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是我省重要的園藝作物之一,水果產業是我省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之一,為加速我省水果產業的發展,在深入分析我省水果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制定了水果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十一五”水果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以來,水果產業作為我省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之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水果生產在主產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ㄒ唬┚C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2010年,全省水果(不含草莓)面積160.6萬畝,總產量235.7萬噸,總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比2005年增產84萬噸,增長64.4%。目前,主栽樹種有梨、蘋果、桃、葡萄、柿等。其中梨57.2萬畝、96.6萬噸;蘋果25.2萬畝、40.7萬噸;桃36.2萬畝、43萬噸;葡萄14.1萬畝、26.1萬噸;柿13萬噸。
?。ǘ﹨^域布局進一步優化。水果主產區宿州市果園面積占全省比重達到55.4%,比2005年提高了10.4個百分點。省級水果產業化龍頭企業80%以上座落于宿州市。全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果樹栽培樹種、品種和區域,如碭山酥梨、長豐草莓、蕭縣葡萄、宣城蜜棗、懷遠石榴、三潭枇杷等。全省范圍形成了以碭山和蕭縣為中心的碭山酥梨和黃桃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以長豐縣為中心的草莓基地,以蕭縣、廬江、合肥等地葡萄優勢產區,以宣城、池州為南方蜜棗加工基地和合肥鮮食棗優勢主產區,以懷遠和淮北中心的石榴產品開發基地。碭山縣、蕭縣被列為《全國梨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布局的重點縣。
?。ㄈ﹥炠|水果基地建設有力推進。從2008年開始,省財政廳、農委共同配合,每年利用國家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1500萬元,重點在碭山縣、蕭縣開展優質品種篩選、標準化果園建設、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碭山縣選定14個專業合作社、5000畝連片果園,整體推進項目的實施,并重點在水果生產及質量檢測兩個環節進行資金支持,輻射帶動區10萬畝果園。蕭縣在園藝總場和黃河故道園藝場重點加強了病蟲害安全控制技術、土肥管理技術、果品套袋技術、果園節水灌溉技術等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引進,以及園區基礎設施、葡萄加工和保鮮冷藏能力建設。通過項目實施,我省碭山縣、蕭縣兩個水果主產縣基地建設和生產技術水平都上了一個大臺階。
?。ㄋ模藴使麍@創建開局良好。從2009年開始,我省搶抓國家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的機遇,積極創建標準果園。經農業部批準,我省在水果主產縣碭山縣創建了2個國家級標準果園。目前,已爭取中央投資50萬元。為支持標準果園建設,2009年開始,我省利用國家實施的水果現代農業項目資金,碭山縣、蕭縣的1500萬元項目資金主要用于與標準果園創建相關的標準化果園酥梨生產核心示范區建設和果園病蟲防治。2010年,省農委會同省財政廳制定了《安徽省標準果園創建活動工作方案》,組織各地創建省級標準果園,安排100萬元資金,獎勵了10個“省級標準園”。
?。ㄎ澹堫^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一村一品”快速發展。2005年,全省僅有省級水果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目前,全省水果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到15家。全省大中型加工、生產、流通企業年果品加工能力達40余萬噸,生產梨汁、蘋果汁、葡萄汁、黃桃罐頭和果酒等加工產品15萬噸,已有800-2600噸機械冷庫15座,微型節能冷庫52座,機械貯藏總量達到4.5萬噸,加上半地下式自然通風果窖,年貯藏能力為28萬噸左右。到2010年底全省水果農民專業社已達到704個,共有25個省級水果“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一村一品”發展帶動下,基地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訂單農業進一步發展,產供銷一體化進一步推進,對主產區產業化發展起到較好的拉動作用。
?。┵|量安全管理進一步強化。針對2008年碭山爆發病蟲災害,導致大幅度減產的實際,2009年開始,全省結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執法年活動,通過進一步落實監管整治責任,強化投入品市場監管,加強宣傳和示范引導,加強督促檢查,加大認證力度,推進標準化生產等項措施,從源頭上和生產過程中控制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了標準化生產。其中,碭山縣采取嚴格市場準入、規范廣告宣傳、加大抽檢頻次、加大電視曝光力度、全面清理農戶存有的高毒禁用農藥等項措施,加強了投入品市場監管,從治理源頭開始,保證了產品質量安全,取得較好成效。由于質量安全管理進一步強化,2009年以來,我省水果生產再未出現大的病蟲害,在農業部對我省農產品質量抽檢中,水果質量安全水平一直保持較好水平。
我省水果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總量規模較小,水果產業不夠強。我省果園面積和水果產量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除黃河故道及其泛區有相對優勢外,其它地方總量規模都很小,未能形成規模優勢、發揮規模效益。二是科技研發與應用力度有限。主要表現在新品種的引進、選育、示范、推廣有弱化趨勢,蘋果、梨等適宜加工品種潰乏,地方特色種質資源利用不充分,簡化栽培技術的集成與研究有限,安全、優質、高效栽培管理技術的到位率較低。三是采后商品化處理、深加工與市場開拓較為薄弱。水果從果園到市場的冷鏈流通嚴重不足,簡易貯藏的損耗較大、效果較差,商品果的采后處理、宣傳包裝、內外品質與國際標準有較大差距,招商引資力度有待加強。四是組織化程度較低。企業與果農的利益連接機制有待建立與完善,水果合作組織有待做大做強。
二、“十二五”水果產業發展優勢和潛力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水果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外觀漂亮、色澤鮮美、風味濃郁的優質水果受到消費者青睞,供不應求。優質水果需求空間較大、效益顯著。同時,水果的營養保健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國內外市場對果汁、罐頭等加工品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我國是世界水果生產第一大國,但水果出口量在世界水果貿易總量和國內水果總產量中所占比例都很低,未來發展空間廣闊。對我省水果來說,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和潛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自然資源豐富。我省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熱、水資源充足,適宜多種果樹在我省生長和栽培,目前全省栽培的果樹樹種達56個。尤其是黃河故道地區,可以生產出高檔優質梨和早中熟蘋果,也是釀造葡萄和黃桃栽培的適宜區,可以為加工葡萄酒(汁)、桃罐頭、梨汁、蘋果汁提供豐富的原料。
二是區位優勢明顯。我省位于中部地區,東連長三角,南近珠三角,交通便捷。優越的地理位置尤其適宜于水果等園藝作物的生產、運輸與銷售,既可搶占東南沿海市場,亦可開發中西部、華北及國際市場。同時,中部地區是我國農業投資和發展的重點,做大做強水果產業在同等條件下將能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有利于我省水果產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是人力資源充裕。水果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優質水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如人工授粉、套袋、采收及采后處理等。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水果的生產成本明顯低于發達國家,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也具有明顯優勢。因此,無論是水果生產或以水果為原料的以濃縮果汁、葡萄酒、罐頭為主的加工品也具有明顯的出口價格優勢。
四是產業鏈條較為完整。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我省水果生產已具有相當規模,特別是黃河故道地區已形成規模優勢,果品貯藏、加工業更是有了長足進步。我省水果從育種育苗到栽培、貯藏、加工和銷售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基地的建設、龍頭的壯大、貯藏加工設施的完善、種質資源的貯備、栽培管理技術的集成為我省“十二五”期間加快水果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三、“十二五”水果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
?。ㄒ唬┲笇枷?。堅持在穩定面積、優化結構、穩定產量、提升品質的基礎上,繼續以市場為導向,在優勢或特色區域優先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通過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和專業分工,快速提高優勢區域和優勢產品的產業比重。通過標準果園的創建活動,推進水果標準化生產;通過加強基地建設,引導產業布局;通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水果專業合作組織,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產業檔次。盡快將我省水果產業做精、做強、做出特色,增加農民收入。
?。ǘ┲饕繕?。創建30個省級標準化果園,逐步實現名特優水果生產區域合理布局、適度規模生產;扶持8家水果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培育5個國內知名品牌;引進、篩選一系列優新品種,加強配套栽培管理技術的研究與集成,并組織集中示范與推廣。到2015年,全省果樹總面積穩定在160萬畝,總產量達220萬噸。
?。ㄈ┲饕蝿?/p>
1、加強基地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一是建設鮮食與加工兼顧果品基地。立足我省黃河故道及其泛區已有的產業基礎,穩定梨、蘋果、桃、葡萄等水果總面積,適度發展設施促成栽培,重點是提高品質、更新品種、優化結構、節本增收,加強排灌設施、貯藏保鮮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碭山酥梨基地40萬畝,加工黃桃基地10萬畝,早熟蘋果基地20萬畝,葡萄基地5萬畝。二是建設鮮食果品基地。本著規模適度的原則,在長豐、淮南等地建立草莓基地15-20萬畝;在合肥、淮北、蚌埠等地建立鮮食葡萄基地5萬畝,提倡發展設施栽培;在懷遠、淮北建立石榴基地5萬畝;在宣城、廣德建立早熟梨基地3萬畝;在皖西南和皖南山區建立柑桔、枇杷、楊梅基地3萬畝。三是探索建立城郊休閑觀光水果基地。依托大中城市,在城市近郊發展生態旅游觀光果園,引導水果產業發展與城市旅游觀光的有機結合,拓寬經營渠道,增加果農收入。在大中城市各建1-2個規模適度的休閑觀光水果基地。
2、扶持龍頭企業,促進產業發展。一是發展深加工。重點扶持宿州科技食品、碭山海升果業、欣誠食品、豐原集團、碭山倍佳福食品、碭山興達罐業等果品深加工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到2015年,年生產濃縮果汁7萬噸、果汁飲料8萬噸、罐頭5萬噸。二是發展貯藏保鮮。重點扶持碭山隆泰果業公司等水果貯藏企業,新建總貯量5萬噸的恒溫氣調庫和適用農戶的小型冷藏果窖,改良現有的半地下式自然通風窖1萬個。提高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初步建立果品流通冷鏈系統,實現保鮮增值。三是拓展市場建設,增強產業活力。在鞏固和完善產地批發市場、拓展外地銷售窗口的基礎上,加大新型流通方式創新力度。建設果品流通冷鏈系統,構建城市果蔬配送中心,統一向零售網點、連鎖商店、伙食團體開展鮮果、凈果、鮮果汁等配送服務。推行“超市+合作經濟組織+基地”等經營形式。同時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完善服務功能,逐步形成產地市場、外地市場、網絡銷售等多元化的銷售形式。
3、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產業檔次。一是建立良種引進與繁育體系。重點扶持以宿州市果樹良種苗木繁育場為主的3-5家種苗繁殖場,增加優質脫毒種苗的培育、供給,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研究和推廣。擴建溫室、網室、大棚、實驗室,購置儀器設備,爭取每年引進新品種20個以上。二是加強科技研發、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充分挖掘和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加強果品優質安全高效低耗生產管理技術、設施栽培技術、水果采后商品化處理技術、貯藏保鮮技術及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梨、蘋果、葡萄主推早中熟品種,適度發展加工品種;草莓主推優質豐產抗病、耐弱光、耐貯運型品種;枇杷主推抗寒防凍品種。重點推廣優質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水果套袋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平衡施肥、簡化修剪技術、果園生草技術、果-草-牧-沼-肥和枝-菌-肥生態循環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果品商品化處理、氣調及冷藏運輸技術等。
4、加強標準果園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堅持優勢區域發展戰略,推進規?;N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全面推進水果綜合生產和產業競爭能力。在水果主產縣碭山縣創建的2個國家級標準果園,爭取用5年時間,創建30個省級標準果園。做到責任落實到園、標準普及到園、統一服務到園、管理制度到園、標牌樹立到園、宣傳引導到園、資金整合到園。強化“兩個推進兩個轉變”,即推進標準化生產,確保產品安全,質量100%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推進集約化生產,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節本增效10%以上;轉變生產方式,提升產業素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營方式,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產量穩定、質量達標、標準化生產、農民組織化水平提高、增產增收的目標。
四、政策措施
?。ㄒ唬┘訌妼λa業發展的領導。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要根據當地水果產業發展的要求,加強對水果產業的組織領導。制定和落實有利于水果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引導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并完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營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引導、推動水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列出專項經費扶持水果產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購買優良種苗、實施水果套袋、應用設施栽培、建設貯藏設施的果農給予適當補貼。統籌安排財政支農專項資金,增加水果產業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大力引導、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以及外資進入水果產業領域,切實執行國家已經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優勢龍頭企業、優勢水果生產基地建設等。
?。ㄈ┙⑼晟频纳鐣站W絡。一是健全質量保證體系。組織龍頭企業和相關部門制定水果生產、加工、流通的相關標準。加快水果市場的質量檢測裝備建設,完善水果質量監測體系,通過監測水果生產投入品及加工品質量,實現水果生產、加工、流通的質量監控管理??h設立監測站,主產鄉鎮設立監測室,對生產資料選用、生產過程、包裝運輸進行全過程的監控,確保果品達到優質無公害的標準。二是建立技術推廣與培訓體系。建立市、縣(區)、鄉技術推廣、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訓體系,按系列化、產業化的要求,調整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方式和內容,全面提高基層干部和農民的科技素質。鼓勵各級科技人員開創科技型企業及開展技術承包,增強自身實力及服務功能。三是發展行業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遵循“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鼓勵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合作組織采取土地使用權入股、轉讓、租賃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引導社會各方力量,牽頭創辦農民果業合作經濟組織,探索“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努力提高果農的組織化程度,規避市場風險。
(四)探索、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鼓勵保險機構拓展農村商業保險業務,將果業生產列入保險范圍,降低自然災害對果業造成的損失。探索發展果園使用權抵押貸款等新型模式,增強金融支持果業發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