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關于印發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的通知 (農農(經作)〔2020〕7號)

   2020-06-19 928
核心提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為推進貧困地區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健康發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


    為推進貧困地區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加強生產技術指導,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我司組織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茶葉、蔬菜專家指導組有關專家制定了《貧困地區茶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黑木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香菇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現印發你廳(局、委),請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應用。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2020年6月16日


    抄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貧困地區茶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一、科學搭配茶樹品種


    首先考慮所選品種是否適應本地區氣候環境條件,高緯度、高海拔、冬季溫度低容易發生凍害的茶區,應選擇抗寒力強的茶樹品種;其次應考慮所生產茶類的需求,生產紅茶、綠茶或烏龍茶應分別選擇相應適制的茶樹良種。提倡選用無性系茶樹良種,冬季嚴寒和高海拔茶區可選用性狀相對一致的優良有性系良種。規模茶葉生產基地應避免品種單一化,應合理搭配不同萌發期、不同茶類適制性的良種,便于多茶類開發,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二、茶園管理


    (一)茶園土壤管理


    結合追肥或除草每年進行2—3次淺耕,深度5—10厘米,可使用小型旋耕機進行。在全年茶季結束時進行深耕,深度應達15厘米以上,但不超過30厘米,寬度以40—50厘米為宜,不要靠近茶樹根頸部位,一般與施基肥結合進行。


    茶園可間作苕子、紫云英、黃花苜蓿、白三葉草、鼠茅草等綠肥,也可間作大豆、綠豆、蠶豆、豌豆、羅頓豆、油菜、蘿卜、辣椒、土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間作綠肥在其生物量最大時進行刈割,農作物收取收獲物(如籽?;驂K根)后,將其他生物質留在茶園,覆蓋于地表或翻入土壤。


    用稻草、麥稈、豆秸、油菜稈、綠肥、麥殼、豆殼、菜籽殼和落葉、樹皮、木屑等,均勻攤放在茶行間,覆蓋厚度一般為8-10厘米。以防寒增溫為主時,在土壤凍結之前進行鋪草;以防旱為主時,在干旱季節開始之前,土壤水分比較充足的時候進行鋪草。


    (二)茶園施肥


    以氮為主,配施磷鉀,兼顧中微量元素,平衡營養供應。名優綠茶茶園全年氮肥(按純氮計,下同)適宜用量13—20kg/畝,大宗茶(黑茶)茶園全年氮肥用量20—30 kg/畝,特別高產茶園(干茶產量≥250 kg/畝)最高不超過35 kg/畝,紅茶茶園全年氮肥用量13—20kg/畝,烏龍茶茶園全年氮素用量13—30kg/畝。磷肥(按P2O5計)用量4—6kg/畝,鉀肥(按K2O計)用量4—9kg/畝,鎂肥(MgO)用量1.3—3.0kg/畝。具體用量按照土壤分析結果適當調整。


    三、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根據茶園病蟲草害的發生危害特點及無害化防治要求,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一)防治食葉類害蟲


    農業防治。對茶毛蟲、茶黑毒蛾,在11月至次年2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塊;對大蓑蛾、茶蓑蛾、褐蓑蛾等目標明顯的害蟲,及時摘除蟲囊,集中處理。對于灰茶尺蠖、角胸葉甲、茶麗紋象甲等表土中越冬的害蟲,結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將表土中的蟲蛹(卵),翻到地表或深埋殺死。


    物理防治。實施燈光誘殺,對灰茶尺蠖、茶毛蟲、茶卷葉蛾、黃刺蛾、扁剌蛾和金龜子等害蟲的成蟲,宜在2月至10月使用窄波LED殺蟲燈誘殺,壓低害蟲種群數量。每20畝茶園設置一盞殺蟲燈,燈高出茶蓬6024:00開燈。實施性信息素誘殺,對灰茶尺蠖、茶毛蟲、茶小卷葉蛾、茶細蛾為害較重的茶園,可在490g/畝、100億孢子/毫升短穩桿菌800倍液或0.6%苦參堿5001800倍液或15%茚蟲威乳油2500倍液進行防治。


    (二)防治吸汁性害蟲


    農業防治。分批、多次、及時采摘,抑制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蚜、茶小卷葉蛾等害蟲發生,隨芽葉帶走蟲卵和低齡若(幼)蟲,降低蟲口密度。適時修剪,減輕為害。


    物理防治。實施色板誘殺,對茶小綠葉蟬、薊馬、黑刺粉虱、蚜蟲、茶網蝽等有趨黃綠色特性的害蟲,在茶蓬設置精準粘蟲色板誘殺。色板高于茶蓬面20cm,每畝25500倍液防治,間隔7天,再用藥1次。對黑刺粉虱、螨類、蚧類等害蟲較多的茶園,宜在秋季封園后噴施45%晶體石硫合劑3001800倍液防治茶小綠葉蟬、薊馬、害螨等吸汁害蟲(螨);噴施15%茚蟲威乳油2500倍液、22%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懸浮劑6000倍液防治茶小綠葉蟬。


    (三)防治葉部病害


    農業防治。實行分批、多次、及時采摘,抑制茶白星病、茶芽枯病等為害芽葉的病害。適度修剪,剪除有病害的枝葉,帶出茶園集中處理。


    生物防治。對茶餅病、茶白星病、炭疽病、輪斑病、云紋葉枯病等主要病害,發病初期,可選擇3%多抗霉素300倍液噴霧防治。對于病害常發的茶園,在秋季封園后可噴0.6%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


    科學用藥。在發病初期,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


    貧困地區黑木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黑木耳栽培北方多為“冬春養菌、春夏育耳”和“春夏養菌、夏秋出耳”,南方多為“夏秋養菌、冬春出耳”。


    一、場地選擇


    栽培場地應交通便利、配有穩定電力供應,易于取水或有供水管線,地勢易于防洪排澇,遠離垃圾場、養殖場等污染源。


    二、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要根據栽培地區的氣候條件、原料資源、栽培季節、設施條件和產品市場需求等因素綜合選擇確定適宜的生產品種。同時考慮耳片形狀、厚度、色澤、邊緣圓整度、背面筋褶多寡等外觀形態指標。


    在具體品種選擇上要注重菌種栽培特性的穩定性和均一性,尤其大規模生產中選用新品種時,要安排栽培試驗以檢驗菌種的生產性能,包括抗性表現、轉化效率和產品質量性狀等指標,防止菌種退化、老化等生產風險。


    三、料包生產


    (一)基質原料


    黑木耳栽培木屑原料以柞樹、曲柳、榆樹、樺樹、椴樹為好,楊樹次之,松樹、樟樹、柏樹等樹種不宜使用。木屑不能含芳香族化合物、油脂類物質和其他影響黑木耳生長的有害物質,應無霉變、無蟲蛀。麥麩、稻糠、豆粉、豆粕等輔料和石膏、石灰等礦物質要保證質量,粉碎粒度盡量小以有利于拌料混合均勻。


    (二)培養基配方


    培養基碳氮比在100—140范圍內適宜黑木耳栽培生產。試驗表明“木屑麥麩8811(木屑88%,麥麩11%,石膏0.5%,石灰0.5%)”配方栽培黑木耳現芽早、產量高、成本低。替代木屑基質的玉米芯、大豆秸桿、稻草、玉米秸、黑木耳栽培菌渣等添加量一般不高于30%。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55%—58%為宜。


    (三)拌料裝袋


    拌料應充分預濕以軟化木屑等原料,防止裝袋時出現微孔,不得有干料塊影響滅菌效果。三次攪拌時長不低于30分鐘,有利于培養基混合均勻和提高菌絲生長一致性。拌料完成后應及時裝袋滅菌,盡量不要堆放時間過長以致引起雜菌滋生,增加滅菌難度和產生有害物質影響菌絲生長。


    (四)料包滅菌


    滅菌操作要徹底殺滅雜菌,并盡量減少對培養基質營養、含水量和料袋形態的影響。滅菌過程應注意:必須排盡滅菌器內冷空氣;滅菌器內料包必須排列疏松有序、氣流暢通無死角;常壓滅菌時應在4小時內升溫至100℃;避免盲目提高滅菌壓力、溫度指標或延長滅菌時間;滅菌后應緩慢減壓,避免造成封口棉塞松動和塑料袋膨脹破裂。


    (五)料包冷卻


    料包滅菌后應分級冷卻,提高冷卻室空氣潔凈度,避免冷卻溫差過大出現冷凝水影響料包封口濾菌效果,避免料包外空氣壓力補償性吸入時夾帶雜菌。


    (六)料包接種


    接種操作要嚴格清潔接種環境和嚴格無菌操作,要在保證菌種質量不受傷害情況下最大面積地與基質結合、促進菌種盡快萌發定植,還要杜絕雜菌帶入、降低染菌風險。接種過程中應同時監測接種空間潔凈度、留樣培養菌種和接種前后料包,以便進行染菌風險排查。


    四、發菌管理


    發菌環境應干燥、通風,具備溫度、濕度、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的檢測能力和調節措施,為黑木耳菌絲生長提供潔凈、均一、穩定和可調控的生長環境。


    菌包擺放應保證通風、有利于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均一穩定,可層架式擺放、掛架擺放、周轉筐堆疊和直接堆放,應便于檢視菌絲生長狀態和使菌包處于均一生長環境中,不能造成部分菌包溫度、濕度和通氣環境差異過大。


    發菌期間應保持良好通風,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0.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避免高溫高濕環境。發菌過程注意避光。菌絲長滿后應根據品種特性調控溫度濕度等條件,使菌包轉入后熟管理,增加菌絲生物量、儲備出耳能量。后期可適當降低培養室溫度,強化通風,增加光照和溫差刺激,及時轉入出耳管理。


    五、出耳管理


    (一)出耳場地設施


    出耳場地面積大小應根據菌包數量確定,一般每平方米場地可露地擺放菌包約25袋、棚室掛袋約70袋。


    (二)菌包開口


    做好菌包表面和開口器械消毒處理。開口后菌包應置于適宜溫濕度環境,適當通風,促進菌絲生長、愈合創口和發生原基。開口后應防止雜菌感染、防止菌包升溫引起高溫傷害,同時應避免通風過大造成開口處基質過度失水而導致不能出芽。


    (三)催芽管理


    應采取集中催芽管理模式,將同批次菌包集中放置、統一環境條件控制,提高菌包生理狀態一致性。菌包開口后要加強催芽環境通風和控溫,促進開口處菌絲生長和創口愈合。菌絲愈合期應控制菌包基質溫度18℃—25℃、空氣相對濕度55%—65%和適當通風。


    菌包開口處菌絲愈合、基本長滿芽口后應進行原基發生期和耳芽分化生長期管理。應通過苫蓋、遮蔭、給水和通風等措施,集中調控催芽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環境溫度調控在15℃—25℃,空氣相對濕度80%—90%,二氧化碳濃度0.05%—0.1%。在原基發生期應適當加大溫差和光照刺激以誘發原基,在耳芽分化生長期應維持溫度相對穩定,加強通風促進耳芽生長。


    (四)育耳促熟


    出耳管理中要堅持以下管理原則:一是注意協調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通過出耳期間給水和停水頻度調控,進一步強化基質內菌絲質量,提高抗病能力和產出質量。二是注意盡量使子實體在適溫條件下生長,一般控制在16℃—28℃范圍內。三是注意防止菌包基質水分過度散失,避免水分過度散失導致袋料分離,影響菌絲活力,進而在塑料袋內的基質表面感染孳生雜菌和藻類,影響出耳質量和產量。四是避免高溫高濕環境造成菌包內雜菌污染和流耳爛耳現象。


    六、采收干制與貯存


    (一)采收


    采收期盡量避開連雨天,可以利用棚室設施搶前或者拖后采收。一般當耳片邊緣下垂、邊緣收縮、尚未產孢子前即可采收。應分批采收,采大留小。小口栽培黑木耳子實體采摘時輕輕扭下即可,大口栽培黑木耳宜用利刀割下,盡量不要破壞基質,以利于下茬子實體生長。小口出耳模式采摘后可停水1—2天、大口出耳模式采摘后停水3—5天,待創面菌絲恢復后繼續給水管理。


    (二)干制


    對于干制用途的黑木耳產品,可在采收前根據天氣情況停水0.5—1天。黑木耳子實體依靠日光和通風干制,晾曬一般采用安置在栽培場所周邊的晾曬棚,晾曬棚應有防雨薄膜,晾曬臺架用透氣遮陽網或紗窗布。晾曬過程應適當翻動以利于盡快晾干,但前期翻動易造成耳片卷曲變形、后期翻動易造成耳片破碎,因此應注意翻動時機和力度。晾曬過程要及時將爛耳、紅根、霉變的黑木耳挑出。黑木耳子實體必須完全曬干,濕度過大會造成儲存運輸過程中雜菌滋生。


    (三)貯存


    為了便于貯藏, 一般要求干品的水分控制在10%—14%。黑木耳干制后可裝入編織袋內堆放貯存在防雨和通風涼爽處,注意防潮、防霉、防蟲和防鼠害。嚴格控制相對濕度不高于70%,可放生石灰或干燥劑吸潮。


    貧困地區香菇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一、栽培季節


    春栽越夏中棚立體栽培模式,應在1月下旬至4月中旬接種,5月中旬前必須進棚上架以利于越夏。


    秋栽冬春花菇生產模式和秋季大棚保鮮香菇栽培模式,栽培適期選擇依據是接種時當地的旬平均氣溫不超過26℃,中原地區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接種。


    冬春栽夏秋出香菇生產模式,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接種,在這一時間段,菌袋制作越早越好。


    二、品種選擇


    香菇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栽培季節應選用不同溫型的品種。春栽品種應選擇長菌齡菌絲相對耐高溫的品種;秋栽花菇品種應選擇短菌齡品種;中菌齡中溫品種,既可春栽又可秋栽,建議根據生產實際選擇。


    三、原料的選擇


    香菇栽培主料以硬質闊葉樹種粉碎的木屑為主。輔助原料有麥麩、玉米粉等,主要用于補充氮素營養。添加劑有石膏粉、石灰粉、硫酸鎂等,以補充礦物質成份和改善培養料化學、物理狀態。


    香菇栽培原料配方,木屑78%—83%,麩皮15%—20%,石膏、石灰各1%。具體配方選用,根據栽培模式及裝袋時的溫度適當調整,冬春季節制袋時,麩皮用量16%—20%,不添加石灰;秋季制袋時,麩皮用量15%—18%,添加石灰1%,添加石灰的目的是防止培養料變酸。


    四、制袋


    根據栽培模式選用塑料袋規格,出菇周期短的高溫地區一般選用折徑15—17cm塑料袋,出菇周期長的冷涼地區一般選用折徑17—18cm塑料袋,袋厚0.6—0.7 mm。


    拌料前用2—3目的鐵絲篩將木屑過篩,剔除小木片等硬物,以防刺破塑料袋。裝袋速度要快,麩皮加入培養料后,從培養料拌好到開始滅菌,時間不超過6小時。裝好的料袋要松緊適度,用手指按袋,袋面呈微凹狀為妥。


    滅菌時要用壓力式溫度計量測滅菌層架中下部料袋溫度。常壓滅菌溫度上升到100℃保持16—20小時;高壓滅菌前,料袋上刺微孔并粘貼透氣膠帶,防止滅菌時脹袋,建筑裝修用紙膠帶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滅菌溫度上升到123℃保持4小時。


    五、接種


    接種時要保持接種環境潔凈,嚴格無菌操作。接種前,每立方米空間用4—6克二氯異腈尿酸鈉煙劑,對接種空間及料袋表面煙熏消毒,煙熏時間半小時以上。操作人員要做好個人衛生,按照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接種時料袋溫度應降到30℃以下,用適齡菌種接種。接種孔數及接種量與栽培模式有關,冬春季節接種,每袋3—4孔,接40—50克菌種;早秋大袋栽培花菇,每袋6—9孔,接70—100克菌種。


    六、發菌管理


    發菌期要嚴防袋溫超過32℃,防濕控光,注意通風換氣。發菌要求的適宜條件是,袋溫20—30℃,最適溫度25℃,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無光或暗光,加強通風換氣??赏ㄟ^變換菌袋擺放方式及擺放密度,結合通風換氣調節發菌溫度。


    發菌中后期,需對菌袋刺孔增氧。刺孔后,菌袋呼吸旺盛,袋溫升高,為防刺孔后袋溫超過30℃,可在氣溫較低時刺孔,對同一發菌棚內的菌棒刺孔,要分批進行。刺孔后擺稀菌袋,加強通風散熱。規模化生產菌袋,常采用一次刺孔法,菌絲滿袋后,用刺孔機械或直徑約0.5厘米的工具對每袋刺孔60—80孔,深至袋心。也可采用兩次刺孔法,第一次在菌絲圈菌絲完全相連后,用直徑約0.3厘米粗的工具對每個菌穴已發菌部位刺6—8個孔,第二次刺孔同一次刺孔法。


    菌袋菌絲長滿后,不同品種會出現多少不一的瘤狀物,并同時進入轉色階段。轉色要求的適宜溫度是15—25℃,最適溫度為18—2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左右,輔以適當的通風和散射光刺激。轉色過程中菌袋內常分泌出棕色汁液,一般情況下可從刺孔處蒸發,不用單獨排出。轉色深淺與轉色條件及不同品種特性有關,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轉色完成需要20天左右。


    七、出菇管理


    菌袋生理成熟后,進入出菇管理階段??蓮木g、色澤、氣味、手感等方面判定菌袋成熟度。當栽培品種菌齡適宜,菌袋表面70%左右已轉為茶褐色或棕紅色,菌料有香菇的特有氣味,手捏菌袋有彈性,個別菌袋有袋內菇時,表明菌絲已生理成熟,可進行出菇。


    香菇屬變溫結實性菇類。在一定的溫度10—30℃(因品種而異)、8—10℃溫差(因品種而異,有的品種可恒溫出菇)、空氣相對濕度80%—95%,通風、散射光照、振動刺激下,連續4—6天,菌絲扭結并形成原基,進而發育形成菇蕾。


    菌袋含水量低于40%時,需及時補水,才能形成菇蕾。補水時間、補水數量直接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補水過多,菌絲呼吸受阻,易爛袋。補水方式有注水法和浸水法兩種。第一次補水后菌袋重量可達到菌袋制作時的重量;以后補水量可控制在上茬菇出菇前菌袋重量的90%以內。


    不同栽培模式有不同的出菇管理辦法。層架栽培的,以培育花菇為主;地面菌棒立擺栽培及覆土栽培的,以培育含水量低的“白面菇”為主,出菇階段要圍繞培育優質菇的目標進行管理。當菇蕾直徑長至3厘米左右,在出菇溫度范圍內可適當降低溫度、降低空氣相對濕度、加強通風、提高光照,以提高香菇質量。根據菇體顏色確定噴水次數和噴水量。


    八、采收


    采收前不宜噴水,以減少菇體含水量,提高菇品質量。鮮銷香菇在菌膜微破、不開傘時采收,根據情況每天可多次采摘,采收時可即時進行分級,提高銷售等級。干制香菇在菌膜已破,菇蓋展開七至八成時采收。


    一茬菇采收后養菌7—10天,再補水催蕾。一般可出菇3—5茬。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