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保稅區管理局、上?;瘜W工業區管理委員會:
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是加強本市生態環境精細化管控水平、體現城市現代化治理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保障地區生態環境安全、提升人民滿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要陣地。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關于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滬委辦發〔2020〕32號)和《關于本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滬府規〔2020〕11號)等要求,進一步加強本市產業園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 30 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抓環保、促發展、惠民生”的工作主線,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推進本市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精細化建設,推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二、明確管理責任體系
市、區兩級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加強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管理的指導和監督工作。
市、區兩級經濟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督促產業園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制度、綜合協調產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
依法具有相關行政監管職責的管理機構按法定職責加強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管理工作。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強化園區內生態環境日常管理職責,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管理責任制度,明確分管負責人,具備條件的應設立園區環境保護管理機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積極落實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產業園區原則上由所在區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以及依法具有相關行政監管職責的管理機構依法實施日常監管。
三、落實源頭引導機制
(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產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應符合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計劃和重點保護工作等相關要求,落實本市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以下簡稱“三線一單”)及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科學謀劃產業定位、產業規模及產業布局,推動產業不斷集聚和上下游聯動發展。
(二)強化源頭環境準入
堅持優化營商環境和守住生態環境底線并舉。以重點管控單元邊界作為產業園區項目環保準入邊界,產業園區的邊界調整應與國土空間規劃調整相銜接,并落實到“三線一單”重點管控單元的動態調整。園區在規劃建設、園區招商、項目審批階段,應按照本市“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提出的要求,嚴格落實重點管控單元管控邊界,優先發展工藝水平高、污染排放和環境風險低的高端制造業。對本市具有重要配套功能、強基固鏈支撐作用的產業跨前服務。
(三)強化“三線一單”及規劃環評要求落實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依法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落實“三線一單”及規劃環評提出的措施要求。加強部門協同,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定期組織開展園區“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實施情況的跟蹤評估,對“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措施落實到位的產業園區,實施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支持規劃產業區塊外優質項目按照認定程序實施準入。
(四)擴大聯動政策覆蓋范圍
支持五個新城、特色產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研究制定配套環評聯動改革政策,加快重點產業項目落地。試點推進產業園區外四至邊界清晰、管理主體明確、基礎設施齊備、規劃落地的零星工業用地開展規劃環評。
四、完善環境基礎設施
(一)完善污水收集處理體系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堅持“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中水回用”原則,配套建設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并落實有效防滲措施,園區內所有污廢水妥善收集、有效處理。鼓勵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建設統一的污水處理設施,化工等特殊工業污水可探索分類收集、分質處理;統籌推進廢水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建立企業間點對點用水系統,推動園區企業間梯度利用,提供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加強雨污水管網運營維護,定期更新園區雨污水管網圖,鼓勵建設地上明管。鼓勵產業園區建設廢水集中監控調節池或應急暫存池,以及攔截、導流、降污、隔離等環境風險防控設施。
(二)提升固體廢物處置利用水平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構建企業內部、企業之間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生產過程耦合和多聯產,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各區和園區結合固體廢物產生和處理處置去向等情況,配套建設高標準的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推進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逐步建立完善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智能化可追溯管控平臺,實現園區內工業固體廢物全程管控。
五、提升系統監管水平
(一)健全生態環境監控體系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安裝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聯網,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并對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園區應按照規劃環評及審查意見要求,結合產業特點,定期開展園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建立健全在線監測數據分析評價、污染溯源體系?;@區或VOCs排放量較大的園區,應采用對園區周界及內部VOCs開展監測。化工類和金屬類產業園區應開展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園區應督促園內企業落實自行監測責任,依法依規公開相關監測信息。
(二)完善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應按國家和本市相關規定組織開展園區環境風險評估,編制、修訂園區環境應急預案,落實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園區應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環境應急隊伍,儲備必要的環境應急物資和裝備,加強環境應急預案演練。結合園區生態環境監控體系建設,建立環境應急平臺,實現企業、園區、所在地政府互聯互通、應急聯動。園區應督促園內企業開展生態環境風險評估、編制環境應急預案并向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部門備案、落實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園區應督促新化學物質登記企業落實環境風險防控主體責任,督促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制度。
六、提高服務引導能力
(一)開展環保培訓與交流
鼓勵產業園區管理機構定期組織對園區和入駐企業生態環境相關管理人員開展生態環境法規政策解讀和業務培訓,開展企業典型生態環境問題和違法案例解析。鼓勵園區通過搭建技術交流平臺、引進技術專家資源、宣傳行業優秀案例等方式,提升企業環保意識與實踐水平。
(二)優化園區第三方環保服務
鼓勵園區擇優聘請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提供“環保管家”服務,協助園區開展企業排查整改、環境基礎設施運營、信息平臺建設、制度建設、培訓宣傳等工作,提升園區生態環境管理和服務水平。
七、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一)實施園區低碳和循環化改造
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要求,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園區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制定園區低碳發展行動計劃,推進入駐企業及園區公共領域低碳改造,倡導企業和員工低碳實踐。有條件的園區應積極建設新能源建筑與交通設施,推廣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積極創建低碳(零碳)示范園,培育低碳新業態,逐步提升綠色影響力,有序推動園區實現雙碳目標,有條件的開展近零示范。積極開展綠化建設,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構建園區內外循環產業鏈,提高園區資源產出率和綜合競爭力,推進廢物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優化水資源梯級利用、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
(二)推進園區企業清潔生產
園區應督促企業主動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與方案實施,推動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綠色替代和減排,實現污染源頭減量和降碳增效。鼓勵園區牽頭組織和協調清潔生產相關培訓,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服務,創造條件推薦和普及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
(三)開展機制創新和示范
鼓勵產業園區管理機構組織開展環保領跑者、綠色制造體系、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合同能源管理等機制創新,提升綠色發展水平。鼓勵園區按照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綠色園區、產業園區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試點示范、第三方環保服務試點示范等相關要求,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合。
八、落實協調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協調、責任追究
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經濟信息化等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和資金保障,強化部門間協調聯動,共同推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與生態創建等工作;共同推進產業園區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企業,壓減低技術勞動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業企業;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環境差異化監督執法,將企業環境信用納入環保監管體系,引導企業守法自律,對污染重、風險高、守法意識弱的企業,以及列入產業結構調整計劃、完成調整后騰出空間、低效企業等加強日常監管。產業園區生態環境管理情況納入本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不力、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園區,生態環境部門依法依規實施區域限批、責令整改、撤銷榮譽、公開通報等,并追究法律責任。
(二)加強總結評估、經驗推廣
各產業園區管理機構可因地制宜、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圍繞“減污、降碳、賦能、升級”的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主線,總結園區在生態環境管理和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制度創新、模式創建、平臺搭建和政策創新等方面經驗,著重培育、挖掘一批具有突出特色亮點的實踐案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經濟信息化等行政管理部門應認真總結,及時推廣園區生態環境管理先進經驗做法,推動全市各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21年12月31日
PDF附件
26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