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里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鑒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
據郭剛剛研究員介紹,作物基因組結構變異是影響育種中重要性狀重組的關鍵因素之一,個體基因組之間有時會呈現較大結構變異。泛基因組研究可以為大麥復雜性狀功能基因的精確定位和解析提供依據和參考。
為全面解析整個大麥種的遺傳信息和基因組結構變異情況,由德國IPK牽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日本、蘇格蘭和中國等多國大麥科研團隊參與組成的國際聯盟,在前期聯合完成全球大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根據遺傳多樣性、地理來源和生物學特性,對來自世界各地的20個野生、地方和育成品種開展泛基因組研究,其中作科所團隊解析了肚里黃青稞(ZDM01467)和尺八大麥(ZDM02064)2個中國大麥青稞育種骨干親本的遺傳信息。
作科所郭剛剛研究員、張京研究員、王春超助理研究員、徐東東博士后等一同參與了該協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及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專項支持。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7-8
日期:2020-11-27
據郭剛剛研究員介紹,作物基因組結構變異是影響育種中重要性狀重組的關鍵因素之一,個體基因組之間有時會呈現較大結構變異。泛基因組研究可以為大麥復雜性狀功能基因的精確定位和解析提供依據和參考。
為全面解析整個大麥種的遺傳信息和基因組結構變異情況,由德國IPK牽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日本、蘇格蘭和中國等多國大麥科研團隊參與組成的國際聯盟,在前期聯合完成全球大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根據遺傳多樣性、地理來源和生物學特性,對來自世界各地的20個野生、地方和育成品種開展泛基因組研究,其中作科所團隊解析了肚里黃青稞(ZDM01467)和尺八大麥(ZDM02064)2個中國大麥青稞育種骨干親本的遺傳信息。
作科所郭剛剛研究員、張京研究員、王春超助理研究員、徐東東博士后等一同參與了該協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及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專項支持。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7-8
日期: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