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市場信息引導和服務,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學會農業監測預警分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熱科院、中國食用菌協會等有關機構的專家,形成一系列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經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同意,中國農業監測預警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將全文轉載《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
我國小龍蝦產業規模加速增長,養殖面積持續擴大,主產區明顯聚焦,產量快速增長,消費量大幅提升,消費市場多元化發展,消費區域分布廣泛,加工業呈現出特色化、精深化穩步發展態勢。未來我國小龍蝦產業發展亟待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從注重生產向打造全產業鏈轉變,從經驗養殖向新技術、新模式研發轉變,從散戶、小戶養殖向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轉變。
一、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
1. 養殖面積快速擴大。近年來,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連續5年持續增長,2016年以來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18年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1680萬畝,較2017年增長約40%(圖1)。
圖1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整理與測算
2. 產量產值創歷史新高。2018年,全國小龍蝦總產量為163.87萬噸,總產值約3692億元,較2017年分別增長45.1%和37.5%,產量和產值均創歷史新高(圖2)。
圖2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
3. 主產區明顯聚焦。2018年,全國有小龍蝦養殖報告的省份共計21個,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五省分別占全國總產量和總面積的95%和90%(圖3、圖4),黑龍江和山西為新增省份。
圖3 2014—2018年全國五大主產省份小龍蝦養殖面積變化情況(單位:萬畝)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整理
圖4 2014—2018年全國五大主產省份小龍蝦養殖產量變化情況(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整理
4. 養殖模式以蝦稻連作為主。小龍蝦養殖模式主要有稻田養殖、池塘養殖、大水面養殖、藕塘養殖、蝦蟹混養等類型。其中,稻田養殖面積和產量占比均在70%以上。
(二)消費
小龍蝦消費量持續增長,消費渠道線上線下聯動,消費覆蓋區域日益擴大,消費品牌化、文化節慶打造等遍地開花。
1. 消費量快速增長。小龍蝦消費量與養殖量保持高度一致,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產銷平衡的消費狀態。近5年來,受餐飲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小龍蝦消費呈快速增長態勢。
圖5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消費量變化情況
注:根據歷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按照“消費量=產量+進口量-出口量”測算
2. 消費渠道線上線下聯動。小龍蝦消費渠道主要有餐飲和加工兩大類。近年來,小龍蝦餐飲門店數量火爆增長的同時,外賣成為小龍蝦消費的一個重要渠道。2018年僅通過美團平臺就消費了約4.5萬噸小龍蝦。
3. 消費區域廣泛分布。小龍蝦消費從一線城市擴張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從華東、華中、華北、華南等傳統消費市場向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快速擴散。河北、海南、上海、四川、河南是深夜小龍蝦消費增長最快的5個省份。
4.品牌打造和節慶活動助推小龍蝦消費。各主產省不斷加大打造區域品牌的重視程度,企業也紛紛創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各地以小龍蝦為主題的節慶活動越來越多,進一步促進了小龍蝦終端消費和當地經濟發展。
(三)加工流通
1.加工量占比穩定,加工區域明顯聚焦。全國小龍蝦加工總量增長明顯,2018年加工量約為40.9萬噸,比2017年增長32.2%。小龍蝦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蘇,4省加工量合計近32萬噸,占全國加工總量的78.24%。
圖6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加工量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
2.加工品類型日趨多樣化、特色化、精深化。新的小龍蝦加工品類不斷被開發挖掘,新加工儲藏技術延長了小龍蝦消費周期。甲殼素等副產品加工能力逐步提升,精深加工發展迅速。
3.流通體系日趨完善。小龍蝦交易市場與冷鏈物流等流通體系建設愈加完善,冷鏈配送與物流體系建設快速發展。電商巨頭憑借著“物流+電商”的雙重功能進入小龍蝦產業,在保障小龍蝦運輸成活率和品質的前提下,能夠24小時內送達全國各地。
(四)進出口
受國際貿易形勢、國內原料市場變化、國內需求增長等因素影響,小龍蝦出口量明顯下降,但進口量大幅增長。
1.出口量下降明顯,出口價格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小龍蝦出口量降至1.08萬噸,出口額降至1.88億美元,較2017年分別下降了43.50%和12.66%。2018年小龍蝦出口平均單價每公斤17.38美元,比2017年漲54.49%。
圖7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出口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相關數據整理
2.歐美占小龍蝦出口90%以上的份額。2018年我國小龍蝦出口到美國5491.84噸,出口額為9625萬美元,分別占我國小龍蝦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50.8%和51.2%;同期出口到丹麥、瑞典等歐洲國家4290.98噸,出口額為7663萬美元。
圖8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出口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相關數據整理
3.進口量大幅增加,進口價格下跌明顯。小龍蝦進口量持續大幅上漲,80%來自埃及。2018年,小龍蝦進口量2394.13噸、進口額800.96萬美元,較2017年分別上升了66.73%、17.33%。2016年以來,小龍蝦進口單價持續下跌,2018年跌至每公斤3.35美元。
圖9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進口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相關數據整理
(五)價格
小龍蝦市場價格整體降幅明顯,季節性波動大,呈“V”字型。和往年相比,因面積擴大及氣候影響,2019年小龍蝦價格下跌明顯,平均跌幅約35%。
(六)成本收益
近年來,小龍蝦養殖利潤空間逐年收縮,主要是養殖成本增長和市場價格下跌所致。2019年,30%以上的小龍蝦養殖戶虧損,新養殖戶90%以上虧損。規模化、有經驗的養殖戶通過養殖大規格蝦及提前上市等方式獲得高額利潤。
二、小龍蝦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1. 養殖面積增速放緩,產量持續快速攀升。目前,稻田養蝦工程改造已到位,且效益明顯高于單一水稻種植。但2019年小龍蝦價格下跌打擊了養殖戶積極性,預計2020年養殖面積增速將放緩。隨著新增養殖戶經驗的累積,預計2020年小龍蝦產量可能大幅提升。
2. 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將持續增長。小龍蝦消費范圍、渠道和形式的創新發展,推動了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增長。目前小龍蝦市場仍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預計2020年小龍蝦產量和消費量將達到一個新平衡。
3. 產業加工規模將保持增長態勢。小龍蝦產業加工規模不斷增長,精深加工將成為未來小龍蝦產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4. 價格將穩中有降。未來小龍蝦價格仍會隨季節變化呈現明顯的“V”字型波動,但價格高峰和低谷的出現時間將提前。若無特殊天氣等情況,預計2020年小龍蝦產量和規格都將有明顯上升,同期同規格價格將穩中有降。
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發展小龍蝦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成為小龍蝦養殖重點區域的一個共同點。
(二)主要經驗做法
1.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提升收益實現快速脫貧。稻蝦綜合種養在不影響水稻種植及產量收益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小龍蝦養殖提高畝均收益。
2.扶貧先扶智,培養技術人才確保可持續脫貧。通過技術宣講、技術指導、培訓等方式提高養殖戶技術水平,不僅可以讓養殖戶少走彎路、節本增效,而且可以提升養殖品質、實現質量雙收。
3.變廢為寶,生態環保與高附加值雙豐收。蝦殼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既解決了生態環保難題,也延長了小龍蝦產業鏈條,研發銷售高附加值產品并帶動周邊農民就業。
4.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以小龍蝦養殖為抓手帶動鄉村旅游新業態,不僅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還能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三)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
合作社引導帶動,貧困戶變身技術工人。江蘇省宿遷市來龍鎮陵園村成立稻蝦種養合作社,流轉土地2200畝,開展稻蝦生態種養技術研究,年產小龍蝦250噸,優質稻米700噸,年產值1000萬元。2017年底,陵園村某低保戶將自家的6畝地流轉給稻蝦種養合作社,并與其愛人在基地工作。2019年兩人工資為每月3000元和3800元,加上每年6000元的土地流轉資金和年底獎金,年家庭收入近9萬元,成功脫貧。
案例啟示:稻蝦種養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支付農民租金,同時通過培訓、指導、聘用等方式把農民培養成技術工人支付工資。該模式是扶貧先扶智的典型,幫助貧困戶可持續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案例二:
政府主導,發展稻蝦輪作全面脫貧。從2015年起,安徽省霍邱縣三流鄉政府引導農戶大面積發展小龍蝦產業。2018年政府利用千億斤增良田、土地整減掛等項目,投入6000多萬元改善基礎設施;積極邀請縣水產局對全鄉近千人進行龍蝦養殖專業培訓,并組織養殖大戶到湖北潛江、江蘇盱眙參觀學習。目前,已引導1400多戶貧困戶發展龍蝦產業,畝均增收3000元左右。
案例啟示:三流鄉從養殖基礎建設、交易市場建設、開展技術培訓、增加產業補貼等方面,鼓勵農民稻田養蝦,帶動貧困戶增收。然而養殖規模擴大后,如何配套二三產業的建設發展,使小龍蝦養殖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四、小龍蝦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 全產業鏈發展失衡,產后環節配套嚴重不足。各地小龍蝦產業扶持方向主要聚焦在生產環節,對加工、流通、交易等環節投入不足,產業鏈發展不均衡。
2. 苗種繁育技術滯后,品質退化問題堪憂。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小龍蝦野生資源從2006年開始以每年30%的速度急劇下降。小龍蝦苗種原塘口自繁自育,易造成養殖密度掌控難、養殖產量和規格難以提升等問題,小龍蝦種質質量退化。
3. 養殖技術和經驗缺乏,提質增效能力受限。技術服務的供給差距越來越大。由于農戶缺乏種養經驗,養殖水環境控制差、飼料浪費、品質和產量不高等問題突出,大量養殖戶虧損嚴重。
4. 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不完善,加工業發展水平滯后。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不完善,新戶和小散戶交易困難、小商販壓價,造成豐產不豐收。規模化加工企業少、精深加工技術工藝落后、小龍蝦綜合利用不夠、加工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阻礙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風險分析
1. 不利天氣危害不可控。小龍蝦養殖極易受氣候影響,春季持續低溫、高溫陰雨天氣等異常氣候對小龍蝦上市時間、規格、產量、病害、應激死亡等情況均有直接影響。
2. 存在規模病害暴發隱患。每年5、6月份,小龍蝦病害容易大量暴發。清塘不徹底、蝦苗投放密度不當、出塘不及時等問題均可能加大春夏疫病發作風險。
3. 價格下降風險較大。2020年小龍蝦將進入豐產期,屆時小龍蝦集中上市,若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配套不及時,可能會對供應市場形成沖擊,造成中小規格小龍蝦價格大幅下跌。
4. 產業監管亟待完善。目前,小龍蝦市場監管體系、質量標準、行業規范等仍不完善,隨時可能會影響小龍蝦產業健康發展。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優化養殖模式,錯峰上市提升效益。養殖戶可以改春季投苗模式為秋季投放親蝦繁殖蝦苗模式。一方面,在3月底、4月初開始起捕繁殖后的親蝦上市,提前錯峰銷售,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行解決來年養殖所需蝦苗,或對外出售部分蝦苗以增加養殖效益。
(二)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延長產業鏈。政府部門應鼓勵大蝦養殖、娛樂養殖、高品質出口、供銷一條龍和食品深加工等全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提升產品品質,創建行業優質品牌。
(三)加大科技投入,優化養殖技術。應注重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應用;精細可控的健康養殖管理有待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制訂急需加快;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四)建立小龍蝦食品安全溯源體系。規模化養殖基地、示范區、養殖企業等可引入智慧農業技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打造從蝦苗、養殖、加工、運輸、到終端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溯源體系。
報告撰寫人員:
陸學文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任 妮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戴紅君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1-20
我國小龍蝦產業規模加速增長,養殖面積持續擴大,主產區明顯聚焦,產量快速增長,消費量大幅提升,消費市場多元化發展,消費區域分布廣泛,加工業呈現出特色化、精深化穩步發展態勢。未來我國小龍蝦產業發展亟待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從注重生產向打造全產業鏈轉變,從經驗養殖向新技術、新模式研發轉變,從散戶、小戶養殖向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轉變。
一、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產
1. 養殖面積快速擴大。近年來,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連續5年持續增長,2016年以來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18年我國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1680萬畝,較2017年增長約40%(圖1)。
圖1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整理與測算
2. 產量產值創歷史新高。2018年,全國小龍蝦總產量為163.87萬噸,總產值約3692億元,較2017年分別增長45.1%和37.5%,產量和產值均創歷史新高(圖2)。
圖2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
3. 主產區明顯聚焦。2018年,全國有小龍蝦養殖報告的省份共計21個,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五省分別占全國總產量和總面積的95%和90%(圖3、圖4),黑龍江和山西為新增省份。
圖3 2014—2018年全國五大主產省份小龍蝦養殖面積變化情況(單位:萬畝)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整理
圖4 2014—2018年全國五大主產省份小龍蝦養殖產量變化情況(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整理
4. 養殖模式以蝦稻連作為主。小龍蝦養殖模式主要有稻田養殖、池塘養殖、大水面養殖、藕塘養殖、蝦蟹混養等類型。其中,稻田養殖面積和產量占比均在70%以上。
(二)消費
小龍蝦消費量持續增長,消費渠道線上線下聯動,消費覆蓋區域日益擴大,消費品牌化、文化節慶打造等遍地開花。
1. 消費量快速增長。小龍蝦消費量與養殖量保持高度一致,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產銷平衡的消費狀態。近5年來,受餐飲消費需求拉動,我國小龍蝦消費呈快速增長態勢。
圖5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消費量變化情況
注:根據歷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按照“消費量=產量+進口量-出口量”測算
2. 消費渠道線上線下聯動。小龍蝦消費渠道主要有餐飲和加工兩大類。近年來,小龍蝦餐飲門店數量火爆增長的同時,外賣成為小龍蝦消費的一個重要渠道。2018年僅通過美團平臺就消費了約4.5萬噸小龍蝦。
3. 消費區域廣泛分布。小龍蝦消費從一線城市擴張到全國大部分地區,從華東、華中、華北、華南等傳統消費市場向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快速擴散。河北、海南、上海、四川、河南是深夜小龍蝦消費增長最快的5個省份。
4.品牌打造和節慶活動助推小龍蝦消費。各主產省不斷加大打造區域品牌的重視程度,企業也紛紛創建和培育自主品牌。各地以小龍蝦為主題的節慶活動越來越多,進一步促進了小龍蝦終端消費和當地經濟發展。
(三)加工流通
1.加工量占比穩定,加工區域明顯聚焦。全國小龍蝦加工總量增長明顯,2018年加工量約為40.9萬噸,比2017年增長32.2%。小龍蝦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蘇,4省加工量合計近32萬噸,占全國加工總量的78.24%。
圖6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加工量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
2.加工品類型日趨多樣化、特色化、精深化。新的小龍蝦加工品類不斷被開發挖掘,新加工儲藏技術延長了小龍蝦消費周期。甲殼素等副產品加工能力逐步提升,精深加工發展迅速。
3.流通體系日趨完善。小龍蝦交易市場與冷鏈物流等流通體系建設愈加完善,冷鏈配送與物流體系建設快速發展。電商巨頭憑借著“物流+電商”的雙重功能進入小龍蝦產業,在保障小龍蝦運輸成活率和品質的前提下,能夠24小時內送達全國各地。
(四)進出口
受國際貿易形勢、國內原料市場變化、國內需求增長等因素影響,小龍蝦出口量明顯下降,但進口量大幅增長。
1.出口量下降明顯,出口價格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小龍蝦出口量降至1.08萬噸,出口額降至1.88億美元,較2017年分別下降了43.50%和12.66%。2018年小龍蝦出口平均單價每公斤17.38美元,比2017年漲54.49%。
圖7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出口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相關數據整理
2.歐美占小龍蝦出口90%以上的份額。2018年我國小龍蝦出口到美國5491.84噸,出口額為9625萬美元,分別占我國小龍蝦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50.8%和51.2%;同期出口到丹麥、瑞典等歐洲國家4290.98噸,出口額為7663萬美元。
圖8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出口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相關數據整理
3.進口量大幅增加,進口價格下跌明顯。小龍蝦進口量持續大幅上漲,80%來自埃及。2018年,小龍蝦進口量2394.13噸、進口額800.96萬美元,較2017年分別上升了66.73%、17.33%。2016年以來,小龍蝦進口單價持續下跌,2018年跌至每公斤3.35美元。
圖9 2014—2018年全國小龍蝦進口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相關數據整理
(五)價格
小龍蝦市場價格整體降幅明顯,季節性波動大,呈“V”字型。和往年相比,因面積擴大及氣候影響,2019年小龍蝦價格下跌明顯,平均跌幅約35%。
(六)成本收益
近年來,小龍蝦養殖利潤空間逐年收縮,主要是養殖成本增長和市場價格下跌所致。2019年,30%以上的小龍蝦養殖戶虧損,新養殖戶90%以上虧損。規模化、有經驗的養殖戶通過養殖大規格蝦及提前上市等方式獲得高額利潤。
二、小龍蝦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1. 養殖面積增速放緩,產量持續快速攀升。目前,稻田養蝦工程改造已到位,且效益明顯高于單一水稻種植。但2019年小龍蝦價格下跌打擊了養殖戶積極性,預計2020年養殖面積增速將放緩。隨著新增養殖戶經驗的累積,預計2020年小龍蝦產量可能大幅提升。
2. 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將持續增長。小龍蝦消費范圍、渠道和形式的創新發展,推動了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增長。目前小龍蝦市場仍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預計2020年小龍蝦產量和消費量將達到一個新平衡。
3. 產業加工規模將保持增長態勢。小龍蝦產業加工規模不斷增長,精深加工將成為未來小龍蝦產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4. 價格將穩中有降。未來小龍蝦價格仍會隨季節變化呈現明顯的“V”字型波動,但價格高峰和低谷的出現時間將提前。若無特殊天氣等情況,預計2020年小龍蝦產量和規格都將有明顯上升,同期同規格價格將穩中有降。
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
發展小龍蝦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成為小龍蝦養殖重點區域的一個共同點。
(二)主要經驗做法
1.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提升收益實現快速脫貧。稻蝦綜合種養在不影響水稻種植及產量收益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小龍蝦養殖提高畝均收益。
2.扶貧先扶智,培養技術人才確保可持續脫貧。通過技術宣講、技術指導、培訓等方式提高養殖戶技術水平,不僅可以讓養殖戶少走彎路、節本增效,而且可以提升養殖品質、實現質量雙收。
3.變廢為寶,生態環保與高附加值雙豐收。蝦殼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既解決了生態環保難題,也延長了小龍蝦產業鏈條,研發銷售高附加值產品并帶動周邊農民就業。
4.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以小龍蝦養殖為抓手帶動鄉村旅游新業態,不僅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還能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三)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
合作社引導帶動,貧困戶變身技術工人。江蘇省宿遷市來龍鎮陵園村成立稻蝦種養合作社,流轉土地2200畝,開展稻蝦生態種養技術研究,年產小龍蝦250噸,優質稻米700噸,年產值1000萬元。2017年底,陵園村某低保戶將自家的6畝地流轉給稻蝦種養合作社,并與其愛人在基地工作。2019年兩人工資為每月3000元和3800元,加上每年6000元的土地流轉資金和年底獎金,年家庭收入近9萬元,成功脫貧。
案例啟示:稻蝦種養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支付農民租金,同時通過培訓、指導、聘用等方式把農民培養成技術工人支付工資。該模式是扶貧先扶智的典型,幫助貧困戶可持續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案例二:
政府主導,發展稻蝦輪作全面脫貧。從2015年起,安徽省霍邱縣三流鄉政府引導農戶大面積發展小龍蝦產業。2018年政府利用千億斤增良田、土地整減掛等項目,投入6000多萬元改善基礎設施;積極邀請縣水產局對全鄉近千人進行龍蝦養殖專業培訓,并組織養殖大戶到湖北潛江、江蘇盱眙參觀學習。目前,已引導1400多戶貧困戶發展龍蝦產業,畝均增收3000元左右。
案例啟示:三流鄉從養殖基礎建設、交易市場建設、開展技術培訓、增加產業補貼等方面,鼓勵農民稻田養蝦,帶動貧困戶增收。然而養殖規模擴大后,如何配套二三產業的建設發展,使小龍蝦養殖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四、小龍蝦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主要問題
1. 全產業鏈發展失衡,產后環節配套嚴重不足。各地小龍蝦產業扶持方向主要聚焦在生產環節,對加工、流通、交易等環節投入不足,產業鏈發展不均衡。
2. 苗種繁育技術滯后,品質退化問題堪憂。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小龍蝦野生資源從2006年開始以每年30%的速度急劇下降。小龍蝦苗種原塘口自繁自育,易造成養殖密度掌控難、養殖產量和規格難以提升等問題,小龍蝦種質質量退化。
3. 養殖技術和經驗缺乏,提質增效能力受限。技術服務的供給差距越來越大。由于農戶缺乏種養經驗,養殖水環境控制差、飼料浪費、品質和產量不高等問題突出,大量養殖戶虧損嚴重。
4. 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不完善,加工業發展水平滯后。市場交易平臺建設不完善,新戶和小散戶交易困難、小商販壓價,造成豐產不豐收。規模化加工企業少、精深加工技術工藝落后、小龍蝦綜合利用不夠、加工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阻礙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風險分析
1. 不利天氣危害不可控。小龍蝦養殖極易受氣候影響,春季持續低溫、高溫陰雨天氣等異常氣候對小龍蝦上市時間、規格、產量、病害、應激死亡等情況均有直接影響。
2. 存在規模病害暴發隱患。每年5、6月份,小龍蝦病害容易大量暴發。清塘不徹底、蝦苗投放密度不當、出塘不及時等問題均可能加大春夏疫病發作風險。
3. 價格下降風險較大。2020年小龍蝦將進入豐產期,屆時小龍蝦集中上市,若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配套不及時,可能會對供應市場形成沖擊,造成中小規格小龍蝦價格大幅下跌。
4. 產業監管亟待完善。目前,小龍蝦市場監管體系、質量標準、行業規范等仍不完善,隨時可能會影響小龍蝦產業健康發展。
五、政策措施建議
(一)優化養殖模式,錯峰上市提升效益。養殖戶可以改春季投苗模式為秋季投放親蝦繁殖蝦苗模式。一方面,在3月底、4月初開始起捕繁殖后的親蝦上市,提前錯峰銷售,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行解決來年養殖所需蝦苗,或對外出售部分蝦苗以增加養殖效益。
(二)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延長產業鏈。政府部門應鼓勵大蝦養殖、娛樂養殖、高品質出口、供銷一條龍和食品深加工等全產業鏈的延伸發展,提升產品品質,創建行業優質品牌。
(三)加大科技投入,優化養殖技術。應注重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應用;精細可控的健康養殖管理有待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制訂急需加快;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四)建立小龍蝦食品安全溯源體系。規模化養殖基地、示范區、養殖企業等可引入智慧農業技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打造從蝦苗、養殖、加工、運輸、到終端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安全溯源體系。
報告撰寫人員:
陸學文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任 妮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戴紅君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日期: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