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23代傳承人、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品鑒創新中心總經理曾娜,圍繞建立文化遺產創新傳播機制提出建議。
建立傳播機制 創新表達方式 打造文化“大餐”
“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人,我非常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工作。”曾娜認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需要既有匠人之心,又有創新之志,在把先輩們總結的技藝傳給下一代的同時,還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建立文化遺產創新傳播機制,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為國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
關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自信,曾娜建議,首先加強運用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承和弘揚,對新媒體語境下誕生的優秀的“非遺”傳播項目提供政策扶持。在新媒體時代,每位用戶既可以是文化接收者,也可以是文化生產者,普羅大眾以個體身份參與文化宣傳和創作成為可能,通過新媒體創新傳播可以讓更多的用戶看見非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還能夠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制品的推廣宣傳,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從依靠國家補貼輸血到依靠互聯網造血的良性轉變。
其次,成立相關“非遺”傳承保護委員會,推進系統性保護和措施落實。我國“非遺”種類豐富且數量巨大,面對數量巨大的“非遺”資源,分級分類保護、精準管理施策是大勢所趨。成立具有制度性、機構性、組織性的保護委員會管理方式,可以促進非遺保護政策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推動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行業管理不斷精細化,挖掘和利用方面逐漸規模化,記錄與展示領域逐漸數字化,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修復逐漸均衡化……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保護機制,進而在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第三,講好非遺文化故事要有方式方法,反對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沒有根據地講故事。要用歷史、用事實、用科學、用文化、用情懷講好非遺文化故事,進而共同講述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中國故事。
最后,要將文旅與地方文化特色結合,強化國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優秀文化遺產為基礎,支持打造文化旅游結合項目,支持打造地方非遺文化宣傳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見證歷史,奠基未來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省級、市級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及傳承人體系。據統計,截至目前,酒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24項,其中22項隸屬于傳統釀造技藝。國家級酒類非遺傳承人共計19人,其中四川省成功申報國家級酒類非遺傳承人7人,占比36.8%。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認定工作,大多數名優酒企都不同程度地擁有不同級別的酒業非遺。
酒業非遺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它見證了中國酒的發展演變,所承載的釀造文化、傳承精神、匠心態度,是千百年來歷代釀酒技師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的杰出創造。
當今,傳統釀造技藝依舊是白酒表達品質與風味的關鍵,酒業非遺的價值日益凸顯。以瀘州老窖為例,“傳承祖法,濃香天下”的生產理念已經滲入瀘州老窖的骨髓,它擁有國家級非遺釀制技藝,還擁有我國建造最早、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老窖池群,兩者今天仍被運用于瀘州老窖的生產中,使得酒的風味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全面詮釋了瀘州老窖的“老”字,形成了瀘州老窖區別于其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中國酒業國際化及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名優酒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保護與創新型發展,為企業品牌建設注入文化內涵,這不僅是為消費者創造消費價值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國酒業走出去的現實需要。
相關人士認為,龍頭酒企可以以示范項目為抓手,推進酒業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創造性轉化,開發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酒類文創產品和文化IP,講好中國酒故事,提升企業品牌核心價值,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酒文化,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酒業非遺活化利用新方式
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經由或橫或縱的產業關聯,相互裨益,共同發展,從而形成更大的產業發展合力。近年來,酒業非遺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技藝與有形的物質載體及文化場景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常態,與其他行業的對接也是其融合的重點。
博物館已成為非遺活化利用最為普遍的模式。近年來,水井坊、紅星、牛欄山、青島啤酒等眾多酒企紛紛謀求與博物館的合作之路。以成都水井坊博物館為例,它依托全國重點文物水井街酒坊遺址建成,利用物質空間打造真實的生產場景,生動地再現具有600年多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不僅能深化觀眾對酒業非遺的認知,還能讓其感受到釀酒的樂趣,增強對品牌的認知與喜愛。
展覽展示活動成為非遺活化利用的重要平臺。以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為例,集中展示各國各民族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酒業非遺與其他非遺資源對接,吸收其他非遺的創新做法與經驗,更加凸顯酒業非遺的藝術美感與歷史厚重感,為酒業非遺創新提供有益示范。
酒類非遺正在加緊與餐飲等行業之間的融合。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成都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與蹺腳牛肉湯鍋技藝相遇,讓傳統的中國美酒與美食占據現代人的味蕾,充分釋放古老技藝的魅力。
“非遺”助力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
非遺是中華酒文化的無形物質載體,它的存在,有利于秉持工匠精神,傳承千年釀造工藝,為酒增添歷史的厚重與真實;有利于培育酒業合作新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有利于深入挖掘酒文化內涵,展示酒的當代魅力。
為了能夠更好發揮非遺作用,助力酒業更好發展,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系統梳理國家及區域地方政府關于推進非遺與酒業融合發展的文件和政策,建設“非遺政策集成資源庫”,面向廣大企業宣講,促進政策更好落實。與此同時,積極溝通酒企有關非遺的保護的需求,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行業有關情況。
酒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掘非遺的當代價值。以博物館等物質空間為載體,以品牌節事為紐帶,促進酒業非遺與其他非遺資源對接,與美食、旅游、文創等行業融合,活化各種非遺資源,使消費者觀眾能夠從中獲得對釀酒技術的美好認知及感受,更加凸顯非遺的藝術美感與歷史厚重感。
日期:2021-03-09
建立傳播機制 創新表達方式 打造文化“大餐”
“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人,我非常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工作。”曾娜認為,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需要既有匠人之心,又有創新之志,在把先輩們總結的技藝傳給下一代的同時,還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發展,建立文化遺產創新傳播機制,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為國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
關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自信,曾娜建議,首先加強運用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承和弘揚,對新媒體語境下誕生的優秀的“非遺”傳播項目提供政策扶持。在新媒體時代,每位用戶既可以是文化接收者,也可以是文化生產者,普羅大眾以個體身份參與文化宣傳和創作成為可能,通過新媒體創新傳播可以讓更多的用戶看見非遺、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同時,還能夠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制品的推廣宣傳,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從依靠國家補貼輸血到依靠互聯網造血的良性轉變。
其次,成立相關“非遺”傳承保護委員會,推進系統性保護和措施落實。我國“非遺”種類豐富且數量巨大,面對數量巨大的“非遺”資源,分級分類保護、精準管理施策是大勢所趨。成立具有制度性、機構性、組織性的保護委員會管理方式,可以促進非遺保護政策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推動保護工作更加科學化,行業管理不斷精細化,挖掘和利用方面逐漸規模化,記錄與展示領域逐漸數字化,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修復逐漸均衡化……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保護機制,進而在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第三,講好非遺文化故事要有方式方法,反對無中生有、胡編亂造、沒有根據地講故事。要用歷史、用事實、用科學、用文化、用情懷講好非遺文化故事,進而共同講述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中國故事。
最后,要將文旅與地方文化特色結合,強化國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優秀文化遺產為基礎,支持打造文化旅游結合項目,支持打造地方非遺文化宣傳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見證歷史,奠基未來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國家、省級、市級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及傳承人體系。據統計,截至目前,酒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24項,其中22項隸屬于傳統釀造技藝。國家級酒類非遺傳承人共計19人,其中四川省成功申報國家級酒類非遺傳承人7人,占比36.8%。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認定工作,大多數名優酒企都不同程度地擁有不同級別的酒業非遺。
酒業非遺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它見證了中國酒的發展演變,所承載的釀造文化、傳承精神、匠心態度,是千百年來歷代釀酒技師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的杰出創造。
當今,傳統釀造技藝依舊是白酒表達品質與風味的關鍵,酒業非遺的價值日益凸顯。以瀘州老窖為例,“傳承祖法,濃香天下”的生產理念已經滲入瀘州老窖的骨髓,它擁有國家級非遺釀制技藝,還擁有我國建造最早、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老窖池群,兩者今天仍被運用于瀘州老窖的生產中,使得酒的風味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全面詮釋了瀘州老窖的“老”字,形成了瀘州老窖區別于其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中國酒業國際化及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名優酒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保護與創新型發展,為企業品牌建設注入文化內涵,這不僅是為消費者創造消費價值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國酒業走出去的現實需要。
相關人士認為,龍頭酒企可以以示范項目為抓手,推進酒業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創造性轉化,開發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酒類文創產品和文化IP,講好中國酒故事,提升企業品牌核心價值,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酒文化,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酒業非遺活化利用新方式
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經由或橫或縱的產業關聯,相互裨益,共同發展,從而形成更大的產業發展合力。近年來,酒業非遺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技藝與有形的物質載體及文化場景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常態,與其他行業的對接也是其融合的重點。
博物館已成為非遺活化利用最為普遍的模式。近年來,水井坊、紅星、牛欄山、青島啤酒等眾多酒企紛紛謀求與博物館的合作之路。以成都水井坊博物館為例,它依托全國重點文物水井街酒坊遺址建成,利用物質空間打造真實的生產場景,生動地再現具有600年多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不僅能深化觀眾對酒業非遺的認知,還能讓其感受到釀酒的樂趣,增強對品牌的認知與喜愛。
展覽展示活動成為非遺活化利用的重要平臺。以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為例,集中展示各國各民族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酒業非遺與其他非遺資源對接,吸收其他非遺的創新做法與經驗,更加凸顯酒業非遺的藝術美感與歷史厚重感,為酒業非遺創新提供有益示范。
酒類非遺正在加緊與餐飲等行業之間的融合。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成都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與蹺腳牛肉湯鍋技藝相遇,讓傳統的中國美酒與美食占據現代人的味蕾,充分釋放古老技藝的魅力。
“非遺”助力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
非遺是中華酒文化的無形物質載體,它的存在,有利于秉持工匠精神,傳承千年釀造工藝,為酒增添歷史的厚重與真實;有利于培育酒業合作新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有利于深入挖掘酒文化內涵,展示酒的當代魅力。
為了能夠更好發揮非遺作用,助力酒業更好發展,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系統梳理國家及區域地方政府關于推進非遺與酒業融合發展的文件和政策,建設“非遺政策集成資源庫”,面向廣大企業宣講,促進政策更好落實。與此同時,積極溝通酒企有關非遺的保護的需求,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行業有關情況。
酒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掘非遺的當代價值。以博物館等物質空間為載體,以品牌節事為紐帶,促進酒業非遺與其他非遺資源對接,與美食、旅游、文創等行業融合,活化各種非遺資源,使消費者觀眾能夠從中獲得對釀酒技術的美好認知及感受,更加凸顯非遺的藝術美感與歷史厚重感。
日期: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