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專家觀點聚焦:小麥

   2021-04-28 中國農業監測預警微信號362
核心提示:2021中國農業展望大會4月20-2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舉行了小麥展望報告會。會上,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孫果忠研究員作了《中國小麥產
2021中國農業展望大會4月20-2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舉行了小麥展望報告會。會上,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孫果忠研究員作了《中國小麥產業現狀與展望》報告,他認為我國小麥做到了供需平衡有余,單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重大自然災害已不足以威脅國家糧食安全,且良種全部為國產自育自供,覆蓋率已達99%,生產全程機械化普及率96%以上,加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較完備的小麥產業技術支撐結構。但目前小麥生產能力區域間差異顯著,仍然存在自然災害頻繁、資源環境緊張的壓力;加工產能過剩,加工利用率僅為45%,遠低于70%的世界平均水平;小麥生產組織不強,經濟效益不高,農民種植積極性較低。未來,我國要集成推廣“一控、兩減、三高效”的綠色生產技術;逐步建立“食品→面粉→小麥”為主體的市場需求型小麥產業鏈,推動小麥產業化和商品化發展,在種植、經銷、加工等全產業鏈上共同分享小麥的紅利;不斷提升技術研發水平,使我國由小麥生產和消費大國發展成為小麥產業技術創新強國。
 
  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王龍俊副站長作了《小麥產業發展的特點、問題和展望》的報告,指出作為最古老、最優秀、最重要的糧食,我國小麥產量持續、快速提高,21世紀以來小麥單產年均增長2.17%,是世界水平的2倍,也遠高于其他的主要糧食品種,總產量“十七(年)連豐”,對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巨大,并呈現出產區越來越集中、銷區越來越分散的產業格局。但小麥生產受耕地和水資源等約束,且比價效益低,種植積極性和生產規模難以持續提高,目前生產和消費存在數量有余而品質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產業鏈之間相互脫節、缺乏協同。未來,我國小麥依靠科技主攻單產促進平衡增產的潛力依然很大,在優化品種和區域布局、滿足市場品質需求的基礎上,細化專用麥及單品種收儲物流鏈、延長加工產業鏈實現增值和壯大經濟總量的空間更大,小麥消費的釀造、飼用、生態(綠化美化)、改土等多功能用途將進一步拓展。國家要加大支持抗赤霉病育種技術的突破,在協調完善相關質量標準的方向上加強對小麥產業的引導,并推動優質優價和產業化經營模式機制的完善。
 
  農業農村部農研中心曹慧博士作了《中國小麥市場展望》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小麥市場“三增一漲”,即產量創新高,消費尤其飼用消費大幅度增長,進口創近年新高,價格穩中有漲,且優質小麥漲幅大于普通小麥。預計2021年小麥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總產量達13508萬噸,價格穩中偏強,新麥上市價格高開幾率較大,進口高位回落,預計為740萬噸;未來10年小麥面積基本穩定,產量增長相對緩慢,消費增速相對較快,產需關系逐步趨緊,價格穩中有漲,優質優價特征強化。2030年,小麥總產量有望達到13579萬噸,消費量增至14120萬噸,進口量達到528萬噸,出口量保持在20萬噸左右。
 
  來源:大會秘書處




日期:2021-04-28
 
地區: 北京
標簽: 農業展 北京 小麥
行業: 糧油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