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獸醫公共衛生與畜禽產品安全”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Food Micro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racing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trains from beef processing of slaughter house by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toxinotype of isolates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的研究論文。團隊青年教師姜艷芬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張彥明教授和郭抗抗副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種引起人獸共患病的重要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引起人氣性壞疽和人食物中毒、動物腸毒血癥及壞死性腸炎,對健康養殖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脅。目前,關于產氣莢膜梭菌在牛屠宰過程中的污染情況還缺乏研究。本研究追溯了產氣莢膜梭菌在肉牛屠宰加工過程中的污染傳播規律,發現該菌污染率隨著屠宰進程逐漸升高,陽性分離率為21.2%,A型和D型分別為80.8%和19.2%。屠宰車間從屠宰牛的糞便和皮毛到胴體以及分割車間牛肉、工具和人員與牛肉之間存在廣泛的交叉污染。糞便及皮毛、工具及人員為產氣莢膜梭菌污染的關鍵控制點;不同屠宰場(地區)的分離菌株具有較高的同源性且A型為主要毒素型,呈遺傳多樣性和流行相關性,但未分離到F型菌。研究結果為肉牛屠宰加工過程產氣莢膜梭菌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8YFD0500500)和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2021NY-026)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0002021001520?via%3Dihub
日期:2021-09-17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種引起人獸共患病的重要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引起人氣性壞疽和人食物中毒、動物腸毒血癥及壞死性腸炎,對健康養殖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脅。目前,關于產氣莢膜梭菌在牛屠宰過程中的污染情況還缺乏研究。本研究追溯了產氣莢膜梭菌在肉牛屠宰加工過程中的污染傳播規律,發現該菌污染率隨著屠宰進程逐漸升高,陽性分離率為21.2%,A型和D型分別為80.8%和19.2%。屠宰車間從屠宰牛的糞便和皮毛到胴體以及分割車間牛肉、工具和人員與牛肉之間存在廣泛的交叉污染。糞便及皮毛、工具及人員為產氣莢膜梭菌污染的關鍵控制點;不同屠宰場(地區)的分離菌株具有較高的同源性且A型為主要毒素型,呈遺傳多樣性和流行相關性,但未分離到F型菌。研究結果為肉牛屠宰加工過程產氣莢膜梭菌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8YFD0500500)和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2021NY-026)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0002021001520?via%3Dihub
日期: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