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創新團隊在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2-11-29 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724
核心提示:2022年以來,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創新團隊緊扣熱帶特色資源食品研究方向,發表SCI論文147篇,其中:在中科院大類一區TOP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7篇。食品質量與安全創新團隊在生物發光免疫傳感器、高效比色傳感器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世界食品網-www.cctv1204.com)
2022年以來,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創新團隊緊扣熱帶特色資源食品研究方向,發表SCI論文147篇,其中:在中科院大類一區TOP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7篇。食品質量與安全創新團隊在生物發光免疫傳感器、高效比色傳感器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022年6月21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星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一種均質傳感平臺“納米抗體/納米熒光素酶二元技術(NanoBiT)系統”, 以赭曲霉毒素A(OTA)納米抗體為識別探針,利用分裂的納米熒光素酶亞基LgBiT(Lg)和SmBiT(Sm),開發了一種該系統介導的OTA生物發光免疫傳感器(NBL-immunosens)。通過替換識別元件納米抗體,本研究開發的NBL-Immunosens能夠用于食品中其他小分子污染物的快速、靈敏檢測。相關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中科院1區Top期刊)題為“Nanobody/NanoBiT system-mediated bioluminescence immunosensor for one-step homogeneous detection of trace ochratoxin A in food”;
 
  2022年8月15日,曹宏梅副教授團隊與上海大學葉代新研究員聯合開發了一種以廢棄花生殼為碳源、氮源和硫源,合成了氮硫配位的Fe-N/S-C單原子納米酶,設計用于水中Hg2+靈敏檢測,該不僅為GSH和Hg2+的快速和超靈敏檢測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比色傳感器。拓展到生物、環境和食品分析等領域的應用前景,為開發新型高效納米材料人工酶模擬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題目為“Switching on-off-on colorimetric sensor based on Fe-N/S-C single-atom nanozyme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modal detection of Hg2+”。



日期:2022-11-29
 
地區: 海南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