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傳粉蜂生物學與授粉應用團隊與云南大學、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等,聯合探究了膜翅目、雙翅目和鱗翅目代表性授粉昆蟲(共計861個體,代表了34個物種)腸道微生物組結構和功能的演化規律,揭示了涉及生態學或生理學的選擇過程,或決定微生物定植的中性過程可能在傳粉昆蟲的譜系更替中占主導地位,而與宿主的協同進化可能僅在較小的系統發育尺度上發生。該成果拓寬了對野生傳粉昆蟲腸道微生物組結構和功能演化規律的理解和認知,在線發表在《mBio》上。
野生傳粉昆蟲提供的授粉服務對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農作物的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因此,了解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群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在不同傳粉昆蟲中形成穩定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潛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多數研究已在分類學上受到限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某個種、屬、科或稀有目內的傳粉昆蟲的微生物群,而不是研究更廣泛的系統發育范圍內的不同傳粉昆蟲的腸道微生物群的進化。
為了更深入了解傳粉昆蟲腸道微生物組結構和功能的演化規律,該研究揭示了生態和進化因素可能影響不同傳粉昆蟲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以及微生物群成員在宿主中發揮的功能,強調了不同傳粉昆蟲之間微生物組存在明顯的分化。深入分析表明同屬優勢菌種可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與宿主的關聯和功能分化,例如在蜜蜂和傳粉蠅腸道中發現的親緣關系相近的 Gilliamella spp. 菌群中發生了明顯的功能分化。研究成果表明,生態、生理和非進化適應在決定不同的野生傳粉昆蟲的微生物群的結構和功能方面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項目、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考察等項目資助,李繼蓮、Logan Sauers(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和莊道華(云南大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李繼蓮、張志剛(云南大學)、Ben M. Sadd(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和Logan Sauers為共同通訊作者。(通訊員:李小英)
文章鏈接: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1270-23?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日期:2023-08-07
野生傳粉昆蟲提供的授粉服務對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農作物的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因此,了解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群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在不同傳粉昆蟲中形成穩定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潛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多數研究已在分類學上受到限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某個種、屬、科或稀有目內的傳粉昆蟲的微生物群,而不是研究更廣泛的系統發育范圍內的不同傳粉昆蟲的腸道微生物群的進化。
為了更深入了解傳粉昆蟲腸道微生物組結構和功能的演化規律,該研究揭示了生態和進化因素可能影響不同傳粉昆蟲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以及微生物群成員在宿主中發揮的功能,強調了不同傳粉昆蟲之間微生物組存在明顯的分化。深入分析表明同屬優勢菌種可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與宿主的關聯和功能分化,例如在蜜蜂和傳粉蠅腸道中發現的親緣關系相近的 Gilliamella spp. 菌群中發生了明顯的功能分化。研究成果表明,生態、生理和非進化適應在決定不同的野生傳粉昆蟲的微生物群的結構和功能方面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項目、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考察等項目資助,李繼蓮、Logan Sauers(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和莊道華(云南大學)為共同第一作者,李繼蓮、張志剛(云南大學)、Ben M. Sadd(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和Logan Sauers為共同通訊作者。(通訊員:李小英)
文章鏈接: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1270-23?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日期: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