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祁陽紅壤站研究揭示了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下雙季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特征,及其與土壤養分化學計量比的關系,為通過優化施肥實現紅壤區雙季稻田固碳減排提供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業、生態系統與環境(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上。
稻田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如何通過有機肥和化肥的合理配施來提升土壤肥力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和難點。該研究基于祁陽站開始于1982年的稻田有機肥和化肥配施長期定位試驗,通過動態監測周年溫室氣體排放和定量凈生態系統碳收支和土壤養分化學計量比之間的關系,并基于理想解相似度偏好排序技術,從而推薦合理的有機肥和化肥配施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與單施化肥氮磷鉀(NPK)或單施有機肥(M)相比,有機肥和化肥不同配施方法(NPKM和PKM)均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但PKM和NPKM處理均提高了水稻產量,以及土壤碳氮(C:N)、碳磷(C:P)和氮磷(N:P)比值。在早稻季,C:P比值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CH4和N2O排放呈負相關,而水稻產量和CH4排放與全球增溫潛勢呈顯著正相關。在晚稻季,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CO2和CH4排放呈負相關,N2O與全球增溫潛勢呈顯著正相關。晚稻季的CO2和N2O排放水平高于早稻,但早稻季的CH4排放對年度全球增溫潛勢的貢獻更大。基于理想解相似性偏好排序技術優化分析表明,有機肥配合減氮(PKM)是提高產量同時降低環境負面影響的最佳施肥方法,其次是NPKM、NPK和M處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Md Ashraful Alam和祁陽站黃晶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會民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井岡山高新技術示范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3.108695
日期:2023-08-25
稻田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如何通過有機肥和化肥的合理配施來提升土壤肥力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和難點。該研究基于祁陽站開始于1982年的稻田有機肥和化肥配施長期定位試驗,通過動態監測周年溫室氣體排放和定量凈生態系統碳收支和土壤養分化學計量比之間的關系,并基于理想解相似度偏好排序技術,從而推薦合理的有機肥和化肥配施方法。
研究結果表明,與單施化肥氮磷鉀(NPK)或單施有機肥(M)相比,有機肥和化肥不同配施方法(NPKM和PKM)均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但PKM和NPKM處理均提高了水稻產量,以及土壤碳氮(C:N)、碳磷(C:P)和氮磷(N:P)比值。在早稻季,C:P比值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CH4和N2O排放呈負相關,而水稻產量和CH4排放與全球增溫潛勢呈顯著正相關。在晚稻季,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CO2和CH4排放呈負相關,N2O與全球增溫潛勢呈顯著正相關。晚稻季的CO2和N2O排放水平高于早稻,但早稻季的CH4排放對年度全球增溫潛勢的貢獻更大。基于理想解相似性偏好排序技術優化分析表明,有機肥配合減氮(PKM)是提高產量同時降低環境負面影響的最佳施肥方法,其次是NPKM、NPK和M處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Md Ashraful Alam和祁陽站黃晶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會民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井岡山高新技術示范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3.108695
日期: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