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所在飼用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學術論文“Lactobacillus-driven feed fermentation regulates microbiota metabolism and reduces odor emission from the feces of pigs”和“Parity changed fecal microbiota of sow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ilk long-chain fatty acid profiles”分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Systems和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
項目組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豬源嗜酸乳桿菌ZLA012發酵飼料,開展動物試驗,使生長豬日增重顯著提高4.7%,糞中糞臭素降低39%;同時分離獲得一株可高效降解糞臭素的食竇魏斯氏菌ZWC030,為新型飼用微生物資源的挖掘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組還分析了高低產母豬的代謝規律,隨著母豬胎次的增加,母豬糞便中的微生物多樣性也增加;相對于低產母豬,高產哺乳母豬的乳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飽和脂肪酸較低,乳酸桿菌、棒狀桿菌作為核心菌群發揮重要作用,為養殖技術的改進及功能益生菌研發提供了重要依據。
張董燕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季海峰研究員和劉輝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項目和畜牧所改革與發展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28/msystems.00988-23和https://doi.org/10.1007/s00253-023-12852-2
日期:2024-01-09
項目組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豬源嗜酸乳桿菌ZLA012發酵飼料,開展動物試驗,使生長豬日增重顯著提高4.7%,糞中糞臭素降低39%;同時分離獲得一株可高效降解糞臭素的食竇魏斯氏菌ZWC030,為新型飼用微生物資源的挖掘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組還分析了高低產母豬的代謝規律,隨著母豬胎次的增加,母豬糞便中的微生物多樣性也增加;相對于低產母豬,高產哺乳母豬的乳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飽和脂肪酸較低,乳酸桿菌、棒狀桿菌作為核心菌群發揮重要作用,為養殖技術的改進及功能益生菌研發提供了重要依據。
張董燕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季海峰研究員和劉輝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項目和畜牧所改革與發展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28/msystems.00988-23和https://doi.org/10.1007/s00253-023-12852-2
日期: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