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糧儲系統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牢記“國之大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業者護航”為宗旨,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斷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為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增進民生福祉作出積極貢獻。
一、持續發力促改革,開拓創新活市場
(一)2018年,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定價、多元主體收購、生產者補貼、優質優價、優質優補、應急托市收購”的小麥收儲新機制。2018年,自治區按照“區內平衡、略有結余”的糧食工作方針,以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小麥生產能力、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支持多元主體入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進行了小麥收儲市場化改革。
(二)2020年,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建立功能互補、制度完善、權責清晰、管理科學、協同運作、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儲備管理體系。為推動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自治區印發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實施意見,明確路線圖、細化時間表。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制定自治區地方成品糧儲備管理辦法、建立糧食加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的指導意見,建立了政府儲備為主、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補充的糧食儲備體系。
(三)2022年至今,持續深化改革,調動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釋放糧食綜合生產潛力,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形成與“大國儲備”相適應的糧食儲備體系。自治區黨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將糧食工作方針由“區內平衡、略有結余”調整為“區內結余、供給國家”,明確要發揮新疆糧食優勢,穩面積、提單產、擴油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新疆貢獻。
二、錨定目標促落實,持之以恒固成效
(一)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指揮棒”作用有效發揮,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2023年,新疆糧食總產量較上年增加305.7萬噸,占全國的34.4%,總產增量、增幅均居全國第一;畝均單產500.1公斤,居全國第二位。
(二)糧食收儲數量大幅增加,優質優價得以體現,市場活力明顯增強,儲備品種布局持續優化。小麥價格隨行就市,適銷對路的優質小麥價格明顯高于普通小麥,種糧農民得到了實惠,種植優質小麥積極性明顯提高。對自治區級政府儲備糧存儲庫點進行統籌集并,重點提升薄弱地區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糧食安全保障條例》,標志著新疆地方儲備糧管理邁向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三)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進步,科學綠色儲糧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十四五”以來,累計爭取中央、自治區各類專項資金4.86億元,新建倉容130萬噸,較“十三五”末增長15%,為新疆糧食增產后“有倉裝糧”提供有力支撐。全區政府儲備糧實現智能化監管全覆蓋,被國家確定為監管信息化建設示范區。
(四)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糧油監測預警機制不斷健全,應急保供體系日益完善。全區小麥政策性庫存和成品糧油儲備能夠滿足應急狀態下城鄉居民口糧消費需要。推動構建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堅持糧食市場保供穩價監測半月報機制,做好供求形勢、價格走勢、消費變化等分析研判。
(五)糧油品牌建設初見成效,產業集聚初具規模,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向好。大力開發亞麻籽油、核桃油、富硒糧油、黑小麥等中高端糧油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糧油產品消費需求。全區5家企業7個產品獲得“中國好糧油”產品稱號,28家企業的107個產品獲得“新疆好糧油”產品稱號。
三、穩中求進促發展,牢記使命保安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保障糧食安全決策部署,錨定打造國家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戰略定位,聚焦“區內結余、供給國家”糧食工作方針,秉持“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業者護航”的宗旨,持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為加快推進建設農業強區書寫新篇章。
(一)健全完善糧食產銷利益補償機制
貫徹落實《關于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加快制定自治區具體政策措施,并納入新疆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加大糧食“建倉增儲”支持力度
探索建立糧食增產增倉增儲聯動長效機制,按適當比例新建倉容和增加政府糧食儲備規模,穩妥增加玉米儲備規模,通過兩到三年達到100萬噸建儲目標,為我區養殖業發展和玉米精深加工奠定產業基礎。
(三)加大糧食就地轉化力度
推動玉米等飼用糧食的就地轉化。積極引進國內龍頭糧油企業,利用其人才、渠道、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優勢,推動我區糧油向精深加工方面延伸。加強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秸稈、玉米芯、稻殼米糠、麥麩、油料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綜合效益。
日期:2024-09-25
一、持續發力促改革,開拓創新活市場
(一)2018年,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定價、多元主體收購、生產者補貼、優質優價、優質優補、應急托市收購”的小麥收儲新機制。2018年,自治區按照“區內平衡、略有結余”的糧食工作方針,以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小麥生產能力、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支持多元主體入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進行了小麥收儲市場化改革。
(二)2020年,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建立功能互補、制度完善、權責清晰、管理科學、協同運作、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儲備管理體系。為推動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自治區印發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實施意見,明確路線圖、細化時間表。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制定自治區地方成品糧儲備管理辦法、建立糧食加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的指導意見,建立了政府儲備為主、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補充的糧食儲備體系。
(三)2022年至今,持續深化改革,調動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釋放糧食綜合生產潛力,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形成與“大國儲備”相適應的糧食儲備體系。自治區黨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將糧食工作方針由“區內平衡、略有結余”調整為“區內結余、供給國家”,明確要發揮新疆糧食優勢,穩面積、提單產、擴油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新疆貢獻。
二、錨定目標促落實,持之以恒固成效
(一)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指揮棒”作用有效發揮,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2023年,新疆糧食總產量較上年增加305.7萬噸,占全國的34.4%,總產增量、增幅均居全國第一;畝均單產500.1公斤,居全國第二位。
(二)糧食收儲數量大幅增加,優質優價得以體現,市場活力明顯增強,儲備品種布局持續優化。小麥價格隨行就市,適銷對路的優質小麥價格明顯高于普通小麥,種糧農民得到了實惠,種植優質小麥積極性明顯提高。對自治區級政府儲備糧存儲庫點進行統籌集并,重點提升薄弱地區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糧食安全保障條例》,標志著新疆地方儲備糧管理邁向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三)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進步,科學綠色儲糧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十四五”以來,累計爭取中央、自治區各類專項資金4.86億元,新建倉容130萬噸,較“十三五”末增長15%,為新疆糧食增產后“有倉裝糧”提供有力支撐。全區政府儲備糧實現智能化監管全覆蓋,被國家確定為監管信息化建設示范區。
(四)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糧油監測預警機制不斷健全,應急保供體系日益完善。全區小麥政策性庫存和成品糧油儲備能夠滿足應急狀態下城鄉居民口糧消費需要。推動構建新型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堅持糧食市場保供穩價監測半月報機制,做好供求形勢、價格走勢、消費變化等分析研判。
(五)糧油品牌建設初見成效,產業集聚初具規模,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向好。大力開發亞麻籽油、核桃油、富硒糧油、黑小麥等中高端糧油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糧油產品消費需求。全區5家企業7個產品獲得“中國好糧油”產品稱號,28家企業的107個產品獲得“新疆好糧油”產品稱號。
三、穩中求進促發展,牢記使命保安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保障糧食安全決策部署,錨定打造國家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戰略定位,聚焦“區內結余、供給國家”糧食工作方針,秉持“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業者護航”的宗旨,持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為加快推進建設農業強區書寫新篇章。
(一)健全完善糧食產銷利益補償機制
貫徹落實《關于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加快制定自治區具體政策措施,并納入新疆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加大糧食“建倉增儲”支持力度
探索建立糧食增產增倉增儲聯動長效機制,按適當比例新建倉容和增加政府糧食儲備規模,穩妥增加玉米儲備規模,通過兩到三年達到100萬噸建儲目標,為我區養殖業發展和玉米精深加工奠定產業基礎。
(三)加大糧食就地轉化力度
推動玉米等飼用糧食的就地轉化。積極引進國內龍頭糧油企業,利用其人才、渠道、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優勢,推動我區糧油向精深加工方面延伸。加強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升秸稈、玉米芯、稻殼米糠、麥麩、油料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綜合效益。
日期: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