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9月,我國水果凈進口額99.1億美元。雖然目前我國屬于水果凈進口國,但曾幾何時,水果長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加入WTO后,我國水果貿易順差長期穩定在10億美元以上,2008年達歷史峰值30億美元。2018年,我國水果貿易首次出現逆差,達12.6億美元。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果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23年逆差近113億美元,達歷史新高。從水果凈出口國到凈進口國,我國出現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究竟為何?
01
自貿協定助推水果加速進口
數據對比發現,我國水果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泰國、智利、越南、新西蘭、秘魯、菲律賓、柬埔寨等國,這些國家均是與我簽訂自貿協定的友好貿易往來國家。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均是東盟成員國,2004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水果是率先進行降稅的農產品;2006年10月,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實施,智利櫻桃等大部分水果產品可在10年內實現關稅降零;2008年10月,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開始實施,新西蘭水果產品均已在2016年之前實現零關稅;2010年3月,中國—秘魯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實施,秘魯大部分水果產品可在5至10年實現關稅降零。到2018年,這些國家的大多數水果產品均已實現進口零關稅。自貿協定生效實施促進了水果貿易發展,加速我國水果進口。
02
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水果出口
長期以來,美國都是我重要的水果出口市場。中美經貿摩擦前,我對美水果出口額維持在8億美元以上,在所有出口市場中排名前三位。2018年,美對華貿易制裁涉及商品規模達250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對水果產品加征額外關稅。例如,對我柑橘的關稅水平累計加征了60%,顯著增加了我水果出口到美國的成本。同時,美國實施了更嚴格的植物檢疫標準和質量要求等非關稅措施來提高對我水果進口的壁壘,還對某些水果品種實施了市場準入限制。這些貿易壁壘對我水果出口企業造成巨大挑戰,增加了出口成本,減少了出口量,同時也影響了我水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03
水果產業面臨供需結構性問題
與很多農業產業類似,我國水果產業也面臨供需結構性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生產品種較集中。雖然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但品種主要集中在部分園林水果上。2022年,我國水果產量達31296.2萬噸,其中柑橘、蘋果、梨等園林水果產量占比72.9%,西瓜等瓜果產量占比27.1%。二是有效利用率低。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果表觀消費量(當年產量加凈進口量)達31693.4萬噸,其中鮮食消費量占比約24.4%;加工消費量(果干、果汁、果醬等粗加工)占比約10%;飼用消費量占比約10%。全國水果的有效利用率不足50%,水果損失數量大。三是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水果的需求日益增長。雖然 “果籃子工程”已培育出一大批國產精品水果品牌,但依然無法完全滿足市場的結構性需求,轉而從國際市場獲取供給。數據顯示,泰國和智利是我水果貿易逆差的最大“貢獻者”。2018年,我對泰國和智利水果逆差分別擴大了9.3億美元和6.9億美元,其中對泰國83.9%的逆差來源于鮮榴蓮,對智利65.6%的逆差來源于鮮櫻桃。2018年后,我對泰國和智利的水果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到2023年分別達65.9億美元和32.3億美元,其中對泰國鮮榴蓮逆差45.7億美元,逆差年復合增長率達26.9%;對智利鮮櫻桃逆差25.5億美元,逆差年復合增長率達14.6%。榴蓮、櫻桃等高端產品供給對外依存度高,市場缺口給進口提供了動力。
04
多措并舉提升水果出口競爭力
為推動我國水果產業發展,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優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提供政策支持,利用好自貿協定。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為水果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導;同時,加強自貿協定優惠政策宣講,助力更多出口企業利用好自貿協定規則,擴大水果出口。
促進產業升級,開展多元化發展。加快水果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品種結構,開發新的水果品種;提高生產技術,發展水果深加工;推出新的產品形式,提高水果附加值,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拓展國際合作,加強品牌建設。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合作,通過國內外展會平臺、推介活動等拓展國際渠道,帶領國產水果“走出去”。同時要注重品牌打造,挖掘產品的地域特色和品牌屬性,提高品牌國際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農小蜂
日期:2024-11-20
01
自貿協定助推水果加速進口
數據對比發現,我國水果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泰國、智利、越南、新西蘭、秘魯、菲律賓、柬埔寨等國,這些國家均是與我簽訂自貿協定的友好貿易往來國家。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均是東盟成員國,2004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水果是率先進行降稅的農產品;2006年10月,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實施,智利櫻桃等大部分水果產品可在10年內實現關稅降零;2008年10月,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開始實施,新西蘭水果產品均已在2016年之前實現零關稅;2010年3月,中國—秘魯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實施,秘魯大部分水果產品可在5至10年實現關稅降零。到2018年,這些國家的大多數水果產品均已實現進口零關稅。自貿協定生效實施促進了水果貿易發展,加速我國水果進口。
02
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水果出口
長期以來,美國都是我重要的水果出口市場。中美經貿摩擦前,我對美水果出口額維持在8億美元以上,在所有出口市場中排名前三位。2018年,美對華貿易制裁涉及商品規模達2500億美元,其中就包括對水果產品加征額外關稅。例如,對我柑橘的關稅水平累計加征了60%,顯著增加了我水果出口到美國的成本。同時,美國實施了更嚴格的植物檢疫標準和質量要求等非關稅措施來提高對我水果進口的壁壘,還對某些水果品種實施了市場準入限制。這些貿易壁壘對我水果出口企業造成巨大挑戰,增加了出口成本,減少了出口量,同時也影響了我水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03
水果產業面臨供需結構性問題
與很多農業產業類似,我國水果產業也面臨供需結構性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生產品種較集中。雖然我國是水果生產大國,但品種主要集中在部分園林水果上。2022年,我國水果產量達31296.2萬噸,其中柑橘、蘋果、梨等園林水果產量占比72.9%,西瓜等瓜果產量占比27.1%。二是有效利用率低。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水果表觀消費量(當年產量加凈進口量)達31693.4萬噸,其中鮮食消費量占比約24.4%;加工消費量(果干、果汁、果醬等粗加工)占比約10%;飼用消費量占比約10%。全國水果的有效利用率不足50%,水果損失數量大。三是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水果的需求日益增長。雖然 “果籃子工程”已培育出一大批國產精品水果品牌,但依然無法完全滿足市場的結構性需求,轉而從國際市場獲取供給。數據顯示,泰國和智利是我水果貿易逆差的最大“貢獻者”。2018年,我對泰國和智利水果逆差分別擴大了9.3億美元和6.9億美元,其中對泰國83.9%的逆差來源于鮮榴蓮,對智利65.6%的逆差來源于鮮櫻桃。2018年后,我對泰國和智利的水果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到2023年分別達65.9億美元和32.3億美元,其中對泰國鮮榴蓮逆差45.7億美元,逆差年復合增長率達26.9%;對智利鮮櫻桃逆差25.5億美元,逆差年復合增長率達14.6%。榴蓮、櫻桃等高端產品供給對外依存度高,市場缺口給進口提供了動力。
04
多措并舉提升水果出口競爭力
為推動我國水果產業發展,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優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提供政策支持,利用好自貿協定。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為水果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導;同時,加強自貿協定優惠政策宣講,助力更多出口企業利用好自貿協定規則,擴大水果出口。
促進產業升級,開展多元化發展。加快水果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品種結構,開發新的水果品種;提高生產技術,發展水果深加工;推出新的產品形式,提高水果附加值,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拓展國際合作,加強品牌建設。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合作,通過國內外展會平臺、推介活動等拓展國際渠道,帶領國產水果“走出去”。同時要注重品牌打造,挖掘產品的地域特色和品牌屬性,提高品牌國際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農小蜂
日期: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