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是庫斯庫斯節(Cuscuz,巴西一種玉米蒸糕)。這一美食不僅深受巴西東北部人民喜愛,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西飛(Recife),庫斯庫斯的受歡迎程度甚至催生了“庫斯庫斯免下車快餐”(drive-thru),讓忙碌的人們可以快速購買這道美味佳肴。
庫斯庫斯的制作與流行
據《G1》報道,在巴西東北部,庫斯庫斯通常由玉米粉制成,這種玉米粉呈細小顆粒狀,吸水性強。烹飪方式為蒸煮,成品可單獨食用或搭配黃油、雞蛋、奶酪、蔬菜、雞肉或魚類等食材。“顧客駕車經過,我們直接遞上裝有庫斯庫斯的密封盒。如果需要,我們還提供密封杯裝的咖啡或果汁。盡管我們有桌椅供人們現場食用,但大多數顧客都是直接購買帶走。”庫斯庫斯快餐店店主安娜·保拉·安德拉德介紹道。
免下車庫斯庫斯的創業故事
這家“免下車”庫斯庫斯店的創意源于需求,同時也出于對這道美食的熱愛。安娜·保拉曾在一家公司工作,經常看到人們在工作期間點餐。疫情前夕,她被公司解雇,于是決定與堂妹一起創業,進入早餐市場。“我想到,為什么不在上班路線上提供早餐呢?庫斯庫斯在這里如此受歡迎,所以我決定銷售它。我晚上準備木薯粥(munguzá),凌晨則制作庫斯庫斯。我堂妹廚藝精湛,負責制作餡料。每天早上,她的丈夫會送她到我家,我們一起準備,然后出攤銷售。”安娜·保拉說道。
在該地區,庫斯庫斯極具多樣性,可以作為早餐、午餐或晚餐,既可做成甜口,也可做成咸口,既可純粹食用,也可搭配餡料。安娜·保拉和堂妹格麗西亞·科雷亞在海西飛北區的坎波格蘭德(Campo Grande)街區經營這家“免下車”庫斯庫斯店,攤位設在熱羅尼莫·維萊拉街(Rua Jerônimo Vilela)的一處人行道上。她們每天清晨出售約50份庫斯庫斯。店鋪名為“Alzira’s Cuscuzeira”,是為了紀念她們的祖母阿爾齊拉(Alzira)。
盡管店鋪還供應木薯粥等其他食品,但庫斯庫斯才是最受歡迎的主打產品。她們凌晨3點開始制作,5點開門營業,并持續到9點30分左右,隨著客流減少才結束銷售。庫斯庫斯的餡料種類豐富,包括雞肉、牛肉、煙熏香腸和腌牛肉等。不過,與餡料種類相比,光顧的顧客群體更加多樣化。
“我們的顧客包括工廠工人、機械師、騎行愛好者、醫院工作人員、來自周邊城鎮的救護車司機以及校車司機等。他們通常都是一大早出門工作。我自己也特別喜歡庫斯庫斯,它是我生活的支柱。”為了滿足每日需求,安娜·保拉和格麗西亞每天使用約6包玉米粉制作庫斯庫斯。“過去,我們還曾向一家餐館供應庫斯庫斯,那時候每天需要用掉10包玉米粉。”
庫斯庫斯的歷史與文化
盡管庫斯庫斯在巴西東北部最具代表性,但這道美食其實源遠流長。根據食品人類學家布魯諾·阿爾貝廷的研究,庫斯庫斯最早由摩爾人(Moors)在北非制作,主要使用高粱、大米或小麥粗粉(如摩洛哥庫斯庫斯)。隨著摩爾人擴張,這道菜肴傳入歐洲。公元711至1492年間,摩爾人統治了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地),因此,庫斯庫斯也成為葡萄牙殖民者的飲食一部分。但在美洲,庫斯庫斯逐漸演變,改用玉米作為主要原料。
“巴西原本不種植小麥,直到今天也仍未實現小麥自給。但巴西盛產玉米,與木薯一樣,玉米深受本土居民的喜愛。玉米非常適合庫斯庫斯的制作工藝——先將其曬干、磨碎、再加水濕潤,使其膨脹,類似于小麥粗粉制作庫斯庫斯的過程。”由于原料豐富且價格低廉,庫斯庫斯在巴西東北部迅速成為主食,地位相當于巴西其他地區的法式面包。
2002年,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頒布第344/2002號條例,規定小麥粉和玉米粉必須強化鐵和葉酸,以減少鐵缺乏性貧血以及胎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根據巴西衛生部數據,葉酸強化食品的推廣使神經管畸形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了30%。
日期:2025-03-20
庫斯庫斯的制作與流行
據《G1》報道,在巴西東北部,庫斯庫斯通常由玉米粉制成,這種玉米粉呈細小顆粒狀,吸水性強。烹飪方式為蒸煮,成品可單獨食用或搭配黃油、雞蛋、奶酪、蔬菜、雞肉或魚類等食材。“顧客駕車經過,我們直接遞上裝有庫斯庫斯的密封盒。如果需要,我們還提供密封杯裝的咖啡或果汁。盡管我們有桌椅供人們現場食用,但大多數顧客都是直接購買帶走。”庫斯庫斯快餐店店主安娜·保拉·安德拉德介紹道。
免下車庫斯庫斯的創業故事
這家“免下車”庫斯庫斯店的創意源于需求,同時也出于對這道美食的熱愛。安娜·保拉曾在一家公司工作,經常看到人們在工作期間點餐。疫情前夕,她被公司解雇,于是決定與堂妹一起創業,進入早餐市場。“我想到,為什么不在上班路線上提供早餐呢?庫斯庫斯在這里如此受歡迎,所以我決定銷售它。我晚上準備木薯粥(munguzá),凌晨則制作庫斯庫斯。我堂妹廚藝精湛,負責制作餡料。每天早上,她的丈夫會送她到我家,我們一起準備,然后出攤銷售。”安娜·保拉說道。
在該地區,庫斯庫斯極具多樣性,可以作為早餐、午餐或晚餐,既可做成甜口,也可做成咸口,既可純粹食用,也可搭配餡料。安娜·保拉和堂妹格麗西亞·科雷亞在海西飛北區的坎波格蘭德(Campo Grande)街區經營這家“免下車”庫斯庫斯店,攤位設在熱羅尼莫·維萊拉街(Rua Jerônimo Vilela)的一處人行道上。她們每天清晨出售約50份庫斯庫斯。店鋪名為“Alzira’s Cuscuzeira”,是為了紀念她們的祖母阿爾齊拉(Alzira)。
盡管店鋪還供應木薯粥等其他食品,但庫斯庫斯才是最受歡迎的主打產品。她們凌晨3點開始制作,5點開門營業,并持續到9點30分左右,隨著客流減少才結束銷售。庫斯庫斯的餡料種類豐富,包括雞肉、牛肉、煙熏香腸和腌牛肉等。不過,與餡料種類相比,光顧的顧客群體更加多樣化。
“我們的顧客包括工廠工人、機械師、騎行愛好者、醫院工作人員、來自周邊城鎮的救護車司機以及校車司機等。他們通常都是一大早出門工作。我自己也特別喜歡庫斯庫斯,它是我生活的支柱。”為了滿足每日需求,安娜·保拉和格麗西亞每天使用約6包玉米粉制作庫斯庫斯。“過去,我們還曾向一家餐館供應庫斯庫斯,那時候每天需要用掉10包玉米粉。”
庫斯庫斯的歷史與文化
盡管庫斯庫斯在巴西東北部最具代表性,但這道美食其實源遠流長。根據食品人類學家布魯諾·阿爾貝廷的研究,庫斯庫斯最早由摩爾人(Moors)在北非制作,主要使用高粱、大米或小麥粗粉(如摩洛哥庫斯庫斯)。隨著摩爾人擴張,這道菜肴傳入歐洲。公元711至1492年間,摩爾人統治了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地),因此,庫斯庫斯也成為葡萄牙殖民者的飲食一部分。但在美洲,庫斯庫斯逐漸演變,改用玉米作為主要原料。
“巴西原本不種植小麥,直到今天也仍未實現小麥自給。但巴西盛產玉米,與木薯一樣,玉米深受本土居民的喜愛。玉米非常適合庫斯庫斯的制作工藝——先將其曬干、磨碎、再加水濕潤,使其膨脹,類似于小麥粗粉制作庫斯庫斯的過程。”由于原料豐富且價格低廉,庫斯庫斯在巴西東北部迅速成為主食,地位相當于巴西其他地區的法式面包。
2002年,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頒布第344/2002號條例,規定小麥粉和玉米粉必須強化鐵和葉酸,以減少鐵缺乏性貧血以及胎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根據巴西衛生部數據,葉酸強化食品的推廣使神經管畸形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了30%。
日期: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