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第六屆茶業大會在貴州江口開幕會上發布了《2024中國茶葉進出口貿易分析報告》。報告以12萬字詳實內容、150余個數據表格及450余幅分析圖表,系統梳理了近十年中國茶葉進出口全貌,不僅涵蓋各省市、各茶類、各貿易伙伴的動態變化,更以數據為經緯,勾勒出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與趨勢走向。
本期摘取了2024年安徽省出口茶葉情況分析,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提供,作者孫晨、陳方雅。
文章導覽
2024年安徽省茶葉出口量6.82萬噸,出口額2.49億美元,均價3.65美元/kg,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02.4億元。
綠茶為最大出口茶類,出口量6.62萬噸,占比97.07%,出口額2.38億美元,占茶葉出口總額的95.58%
加納是最大貿易伙伴,出口額9737.35萬美元,出口量2.41萬噸。
2024年安徽茶產業推進“三茶”統籌戰略,優化茶園管理、加工升級及新式茶飲轉型,釋放夏秋茶潛力。當前面臨成本壓力及競爭加劇等挑戰。未來將拓展貿易渠道、挖掘文化價值,強化產業鏈協同與科技賦能,以“科技+文化”雙引擎提升競爭力。
安徽省茶葉進出口概況
2024年安徽茶葉出口量6.82萬噸,同比增長1.36%;出口額2.49億美元,同比下降0.58%;均價3.65美元/kg,下降1.91%。
2024年安徽省“三茶”統籌取得實效。安徽省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320萬畝,其中,開采茶園313.5萬畝;干毛茶產量18.1萬噸,同比增長2.9%;干毛茶產值239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在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深入、新式茶飲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夏秋茶產值增速達到9.2%。
安徽茶葉出口呈現高度集中的品類特征,綠茶占據絕對優勢。數據顯示,綠茶出口量達6.62萬噸,占比97.07%;出口額2.38億美元,占比95.58%。
安徽省已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67家,年營收超億元企業達到19家。安徽“四大名茶”入圍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文化力指數評價前20位,品牌價值均超過45億元。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02.4億元。
一、主要做法和舉措
鞏固外貿發展,推動茶產業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推動國際交流合作。響應5月21日“國際茶日”,連續5年舉辦“皖美茶香”國際茶日系列推介活動,促進國際采購商與茶葉產業主產縣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安徽好茶進一步走出國門。組織太平猴魁、祁門紅茶亮相全國農交會國際合作展,以茶葉為代表,持續提升安徽省特色農產品曝光度。舉辦安徽國際茶旅大會,推動國內外、長三角地區茶商貿、茶文旅資源深度對接。
2024年安徽茶葉主要出口至加納(出口額9737.35萬美元/出口量2.41萬噸)、毛里塔尼亞(4811.58萬美元/1.19萬噸)、阿爾及利亞(1993.25萬美元/5472.98噸)等國。
二是培育優質主體。加強農業外貿主體培育,積極推進以茶葉為代表的安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企業參加SIAL國際食品展、香港美食博覽會等國際性展會和貿促活動,幫助企業對接全球買家。
三是深入內外研究。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深入黃山等具有代表性農產品進出口企業,聚焦茶葉等優勢產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突出示范帶動,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一是推進試點示范。開展“三化”示范茶園建設,集成推廣“茶-鵝生態種養”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茶葉等示范區單產較常規產區分別平均增產4.7%。
二是做好產銷調度分析。會同省統計局農業處共同開展茶葉專題調研,掌握實際生產銷售情況,做到應統盡統。
三是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防范和應對干旱、洪澇、低溫等災害風險,印發夏季、冬季《果園茶園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組織專家赴皖南山區開展實地技術指導。在春茶生產關鍵時期,發布《春茶開采動態》4期,指導做好春茶生產。
突出市場導向,推動全產業鏈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雙招雙引”。農夫山泉新式茶飲加工項目簽約落戶安徽省,霸王茶姬攜手安徽省深加工企業,研發推出皖西黃大茶飲品。
二是突出科技支撐。組織開展“十五五”茶葉產業科技需求征集,擇優向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推薦“十五五”重大課題。支持安徽農業大學牽頭申報茶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申報、答辯等材料起草與修改。
三是強化品牌推介。支持安徽日報開展“徽茶融”宣傳,“徽茶皖韻”抖音號吸粉1.1萬人。組織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廣德黃金芽等品牌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展宣傳推介10余場,提升市場影響力。
二、存在問題
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多。進口國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制定了嚴格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微生物指標等。如歐盟、日本等對茶葉的農殘檢測標準非常嚴格,企業面臨過產品被退回、銷毀等風險。
企業運營成本增高。原材料、人工、能耗、物流等成本快速增長,尤其是國際物流費用的波動,企業運營費用逐年提高,對于農業生產型企業影響較大。
市場競爭無序激烈。國內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茶葉產能過剩、茶葉價格偏低,茶農積極性受挫。全球市場中,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的茶葉生產成本低,價格具有競爭力,對國內茶葉進出口企業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拓寬茶產業貿易渠道。積極推進以茶葉為代表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茶葉產品出口附加值。加強農業外貿主體培育,加強對優質茶葉生產和外貿企業宣傳推介。發揮優質企業“領頭羊”作用,引領帶動優勢農產品出口。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茶業企業參加專業性國際展會和貿促活動,幫助茶業企業對接全球買家。
持續發掘徽茶文化內涵。千百年來,文化支撐起茶產業的持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內核和靈魂。茶產業要加快發展,文化要先行。徽茶名品眾多、歷史悠久,黃山更是聞名中外的茶葉之鄉,應充分挖掘利用徽茶文化,講好徽茶故事,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茶葉愛好者,打造采茶、制茶、品茶、購茶為一體的茶文化產業。
全面加強全產業鏈建設。學習借鑒福建高標準的有機茶園建設經驗,大力推進安徽省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帶動提升茶葉品質。積極適應茶產業市場新要求和茶葉消費新變化,將一二三產緊密結合,通過茶文化科普、茶制作體驗和茶歷史展示,促進茶旅融合發展,豐富茶產業內涵,延展茶產業鏈條。
大力實施科技興茶。茶產業要實現“長青”,必須厚植于科技沃土,進而推動和支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推動生產經營主體、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主體開展創新協作攻關和關鍵技術推廣。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建立茶園數據監測管理體系,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和生產線,幫助企業節省人工和時間成本,保障茶葉品質,提升優質茶產量。做深做實產學研聯合、種質資源保護與選育、現代茶業智慧園建設,進一步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5-05-23
本期摘取了2024年安徽省出口茶葉情況分析,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提供,作者孫晨、陳方雅。
文章導覽
2024年安徽省茶葉出口量6.82萬噸,出口額2.49億美元,均價3.65美元/kg,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02.4億元。
綠茶為最大出口茶類,出口量6.62萬噸,占比97.07%,出口額2.38億美元,占茶葉出口總額的95.58%
加納是最大貿易伙伴,出口額9737.35萬美元,出口量2.41萬噸。
2024年安徽茶產業推進“三茶”統籌戰略,優化茶園管理、加工升級及新式茶飲轉型,釋放夏秋茶潛力。當前面臨成本壓力及競爭加劇等挑戰。未來將拓展貿易渠道、挖掘文化價值,強化產業鏈協同與科技賦能,以“科技+文化”雙引擎提升競爭力。
安徽省茶葉進出口概況
2024年安徽茶葉出口量6.82萬噸,同比增長1.36%;出口額2.49億美元,同比下降0.58%;均價3.65美元/kg,下降1.91%。
2024年安徽省“三茶”統籌取得實效。安徽省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320萬畝,其中,開采茶園313.5萬畝;干毛茶產量18.1萬噸,同比增長2.9%;干毛茶產值239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在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深入、新式茶飲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夏秋茶產值增速達到9.2%。
安徽茶葉出口呈現高度集中的品類特征,綠茶占據絕對優勢。數據顯示,綠茶出口量達6.62萬噸,占比97.07%;出口額2.38億美元,占比95.58%。
安徽省已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67家,年營收超億元企業達到19家。安徽“四大名茶”入圍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文化力指數評價前20位,品牌價值均超過45億元。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到902.4億元。
一、主要做法和舉措
鞏固外貿發展,推動茶產業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推動國際交流合作。響應5月21日“國際茶日”,連續5年舉辦“皖美茶香”國際茶日系列推介活動,促進國際采購商與茶葉產業主產縣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安徽好茶進一步走出國門。組織太平猴魁、祁門紅茶亮相全國農交會國際合作展,以茶葉為代表,持續提升安徽省特色農產品曝光度。舉辦安徽國際茶旅大會,推動國內外、長三角地區茶商貿、茶文旅資源深度對接。
2024年安徽茶葉主要出口至加納(出口額9737.35萬美元/出口量2.41萬噸)、毛里塔尼亞(4811.58萬美元/1.19萬噸)、阿爾及利亞(1993.25萬美元/5472.98噸)等國。
二是培育優質主體。加強農業外貿主體培育,積極推進以茶葉為代表的安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企業參加SIAL國際食品展、香港美食博覽會等國際性展會和貿促活動,幫助企業對接全球買家。
三是深入內外研究。采取“四不兩直”方式,深入黃山等具有代表性農產品進出口企業,聚焦茶葉等優勢產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突出示范帶動,推動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一是推進試點示范。開展“三化”示范茶園建設,集成推廣“茶-鵝生態種養”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茶葉等示范區單產較常規產區分別平均增產4.7%。
二是做好產銷調度分析。會同省統計局農業處共同開展茶葉專題調研,掌握實際生產銷售情況,做到應統盡統。
三是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防范和應對干旱、洪澇、低溫等災害風險,印發夏季、冬季《果園茶園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組織專家赴皖南山區開展實地技術指導。在春茶生產關鍵時期,發布《春茶開采動態》4期,指導做好春茶生產。
突出市場導向,推動全產業鏈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雙招雙引”。農夫山泉新式茶飲加工項目簽約落戶安徽省,霸王茶姬攜手安徽省深加工企業,研發推出皖西黃大茶飲品。
二是突出科技支撐。組織開展“十五五”茶葉產業科技需求征集,擇優向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推薦“十五五”重大課題。支持安徽農業大學牽頭申報茶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申報、答辯等材料起草與修改。
三是強化品牌推介。支持安徽日報開展“徽茶融”宣傳,“徽茶皖韻”抖音號吸粉1.1萬人。組織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廣德黃金芽等品牌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展宣傳推介10余場,提升市場影響力。
二、存在問題
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多。進口國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制定了嚴格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微生物指標等。如歐盟、日本等對茶葉的農殘檢測標準非常嚴格,企業面臨過產品被退回、銷毀等風險。
企業運營成本增高。原材料、人工、能耗、物流等成本快速增長,尤其是國際物流費用的波動,企業運營費用逐年提高,對于農業生產型企業影響較大。
市場競爭無序激烈。國內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茶葉產能過剩、茶葉價格偏低,茶農積極性受挫。全球市場中,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的茶葉生產成本低,價格具有競爭力,對國內茶葉進出口企業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拓寬茶產業貿易渠道。積極推進以茶葉為代表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茶葉產品出口附加值。加強農業外貿主體培育,加強對優質茶葉生產和外貿企業宣傳推介。發揮優質企業“領頭羊”作用,引領帶動優勢農產品出口。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茶業企業參加專業性國際展會和貿促活動,幫助茶業企業對接全球買家。
持續發掘徽茶文化內涵。千百年來,文化支撐起茶產業的持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內核和靈魂。茶產業要加快發展,文化要先行。徽茶名品眾多、歷史悠久,黃山更是聞名中外的茶葉之鄉,應充分挖掘利用徽茶文化,講好徽茶故事,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茶葉愛好者,打造采茶、制茶、品茶、購茶為一體的茶文化產業。
全面加強全產業鏈建設。學習借鑒福建高標準的有機茶園建設經驗,大力推進安徽省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帶動提升茶葉品質。積極適應茶產業市場新要求和茶葉消費新變化,將一二三產緊密結合,通過茶文化科普、茶制作體驗和茶歷史展示,促進茶旅融合發展,豐富茶產業內涵,延展茶產業鏈條。
大力實施科技興茶。茶產業要實現“長青”,必須厚植于科技沃土,進而推動和支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推動生產經營主體、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主體開展創新協作攻關和關鍵技術推廣。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建立茶園數據監測管理體系,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和生產線,幫助企業節省人工和時間成本,保障茶葉品質,提升優質茶產量。做深做實產學研聯合、種質資源保護與選育、現代茶業智慧園建設,進一步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