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日報》2月27日報道,由于肯尼亞人對食品需求的增長,本地生產卻嚴重不足,造成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在本地銷售。中國和坦桑尼亞等國的農產品以其價格低廉受到當地市場歡迎,但同時造成對本地農業部門的沖擊。目前肯尼亞對玉米(maize)的需求為451.4萬噸,而當地生產量為315.6萬噸,存在132.8萬噸缺口;大麥需求為202萬噸,當地產量16.5萬噸,缺口185.5萬噸;糖的需求為136.51萬噸,當地產量37.61萬噸,缺口98.9萬噸;大米需求70.6萬噸,當地產量8.1萬噸,缺口62.5萬噸。2018年1至9月份,肯尼亞進口的食品中,動物和植物油占比33%,大麥25%,大米15%,糖10%,玉米(maize)9%,煙草2%,可食用產品6%。加工食品方面,內羅畢的超市則充斥著從各個國家進口的花生醬、番茄醬、葡萄和蘋果等食品,價格都不高。
分析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懲罰性關稅措施以及對肥料征收的增值稅,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使得在定價方面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
2、肯尼亞出口產品受到嚴格的管理,需要辦理手續等;
3、自2013年以來,肯尼亞提供的與農業相關的證書課程有所減少,因此農民缺乏專業技術服務和指導;
4、銀行部門對農業部門融資不足,使其無法取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
5、農民跟風從事出口獲利多的農產品生產,而放棄其他作物生產。
文章指出,政府應通過采取激勵措施加大對農民的支持和保護,引導市場向當地生產產品傾斜。
日期:2019-03-01
分析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懲罰性關稅措施以及對肥料征收的增值稅,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使得在定價方面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
2、肯尼亞出口產品受到嚴格的管理,需要辦理手續等;
3、自2013年以來,肯尼亞提供的與農業相關的證書課程有所減少,因此農民缺乏專業技術服務和指導;
4、銀行部門對農業部門融資不足,使其無法取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
5、農民跟風從事出口獲利多的農產品生產,而放棄其他作物生產。
文章指出,政府應通過采取激勵措施加大對農民的支持和保護,引導市場向當地生產產品傾斜。
日期: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