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聯合舉行2011年世界糧食日慶祝活動,并將主題確定為“糧食價格-走出危機走向穩定”。其主要強調以下幾點:
一、糧價波動很可能不會消失。2005年至2008年期間,世界主要糧食價格暴漲至30年來的最高水平。在同期最后18個月中,玉米價格上漲74%,大米價格上漲了近兩倍,上漲了整整166%。20多個國家爆發了因糧食引起的騷亂。媒體稱之為廉價糧食時代的終結。盡管嚴重的金融和銀行危機導致糧價短期內出現下跌,但2010年,糧食價格又暴漲50%,2011年初繼續上漲,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才開始略微下跌。未來趨勢尚難以預測,但經濟學家認為,2006年以來糧價劇烈波動現象很可能會在今后重復發生。
二、對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威脅。貧困者受價格劇烈波動特別是價格上漲影響最大。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11年期間,糧食費用上漲使近七千萬人陷入極端貧困。在糧食凈進口國層面,價格暴漲可能傷害貧困國家,使這些國家為其人民進口糧食的成本更高。2010年,世界低收入缺糧國的糧食進口費用創1640億美元的紀錄,比前一年上漲20%。G20國領導人一致認為,為此今后采取的任何戰略均應把保護弱勢國家和群體作為主要優先重點。
三、導致糧價波動的因素錯綜復雜。上世紀,許多國家決策者未能清楚認識到產量增長無法持續,缺乏對研究、技術、設備和基礎設施的持續投資,不論窮國和富國對農業的投資都明顯不足。1980年至今的30年內,經合發組織國家對農業的官方發展援助比例下降了43%。另外,全球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口、新型經濟體對食品需求快速、氣候變化所造成極端天氣情況增加、機構投資者攜帶大量資金進入商品期貨市場等因素均進一步加大對全球糧食價格波動的壓力。此外,由于糧食已成為更廣闊能源市場的一部分,能源市場的任何波動都可能立即在糧食價格方面引起反響。
四、FAO在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2007年12月,FAO發起“應對糧價飛漲計劃”中向受糧價波動影響最嚴重的約90個國家的貧困農民分發種子和化肥等關鍵投入物;2010年,糧農組織協助各國政府做出計劃,爭取發展銀行對農業投資50多億美元,并為70多個國家提供了8億多美元的緊急及技術合作援助;近期,FAO與經合發組織一起,就如何治理糧價波動以保護最弱勢群體,向20國集團輪值主席法國提出了一系列建議;FAO通過其全球信息及預警系統、食品價格指數、糧食展望和糧食價格監測等出版物,監測和分析全球與國家市場糧食價格波動的根源。
五、FAO建議采取應對糧價波動的措施包括:放棄生物燃料當前扭曲的補貼政策,確保僅在最適合的國家中,利用最適當的作物生產生物能源;加強對國際糧食貿易政策的協調,有助于通過保障可靠的商品流通來減少波動;支持在世界貿易組織中開展多邊談判,富有國家取消造成貿易扭曲的農業補貼;提高期貨市場貿易的透明度,避免恐慌或非理性反應;建立國家或區域安全網,包括應急糧食儲備等,有助于確保在危機期間向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提供糧食。由于糧食市場的穩定最終取決于發展中國家農業投資的增加,目前,FAO認為,為幫助全世界眾多人口擺脫貧困,每年需要新增830億美元投向基礎設施、銷售系統、推廣和通訊服務、教育以及研究開發,從而增加發展中國家糧食供應,改善地方農產品市場的運作,從而縮小價格波動幅度。
日期:201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