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原料價格持續走高,以及歐洲對俄羅斯漁企制裁持續發酵,全球狹鱈供應鏈正在經歷深度重構。最新消息顯示,德國三大零售商 Aldi Nord、Aldi Süd 以及 Rewe Group,已于2025年7月起將部分狹鱈采購由俄羅斯、美國產單凍產品,轉向中國加工的狹鱈魚片。這一調整雖未公開聲明,但多個供應商證實,采購比例“相當可觀”,部分產品轉換率甚至高達三分之二。
這背后是“利潤擠壓”與“價格穩定”的雙重驅動。由于俄羅斯頭切去內臟(H&G)狹鱈原料持續上漲,加之美國B季度PBO魚片價格上調,歐洲買家在終端售價難以提升的情況下,被迫尋求更具成本控制優勢的替代方案。二次冷凍魚片雖然在品質感知上略遜一籌,但合同價穩定、供應周期確定,成為2025年中后期的“最優解”。
第28周(7月7日至13日)俄羅斯25cm+ H&G白令海狹鱈CFR中國到岸價已升至$1,600/噸,創年內新高,僅次于2022年高點。而這一價格向下游傳導,直接推升了中國二次凍魚片報價。
業內人士測算,當前原料成本下,中國二次凍魚片FOB價格需穩定在$3,000–$3,050/噸,加征歐盟13.7%關稅后,最終交付價達到$3,200–$3,250/噸,幾乎追平美國產單凍PBO魚片。這種“價格倒掛”的局面,讓越來越多歐洲買家選擇由中國承接生產、確保合同穩定。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是政策風險。自2025年5月20日歐盟對Norebo與Murman實施制裁后,涉及其原料的成品魚片,即便經過第三國加工,仍面臨歐盟海關不確定性。一些產品被系統性攔截,行業信心受到打擊。在這種背景下,轉向未涉制裁的中國工廠成為降低法律與物流風險的現實選擇。
中國的加工企業也在悄然加速布局。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共進口狹鱈原料310,810噸,同比小幅下降,但進口均價高達$1,290/噸,較去年猛增34%,反映出行業對高價原料的“剛性需求”。
可以預見,隨著歐洲訂單逐步回流,中國二次加工產業或將迎來2025年下半年出口“高光時刻”。但與此同時,加工利潤空間極為有限,部分企業面臨“有單無利”的困境。市場博弈,才剛剛開始。
日期:2025-07-10
這背后是“利潤擠壓”與“價格穩定”的雙重驅動。由于俄羅斯頭切去內臟(H&G)狹鱈原料持續上漲,加之美國B季度PBO魚片價格上調,歐洲買家在終端售價難以提升的情況下,被迫尋求更具成本控制優勢的替代方案。二次冷凍魚片雖然在品質感知上略遜一籌,但合同價穩定、供應周期確定,成為2025年中后期的“最優解”。
第28周(7月7日至13日)俄羅斯25cm+ H&G白令海狹鱈CFR中國到岸價已升至$1,600/噸,創年內新高,僅次于2022年高點。而這一價格向下游傳導,直接推升了中國二次凍魚片報價。
業內人士測算,當前原料成本下,中國二次凍魚片FOB價格需穩定在$3,000–$3,050/噸,加征歐盟13.7%關稅后,最終交付價達到$3,200–$3,250/噸,幾乎追平美國產單凍PBO魚片。這種“價格倒掛”的局面,讓越來越多歐洲買家選擇由中國承接生產、確保合同穩定。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是政策風險。自2025年5月20日歐盟對Norebo與Murman實施制裁后,涉及其原料的成品魚片,即便經過第三國加工,仍面臨歐盟海關不確定性。一些產品被系統性攔截,行業信心受到打擊。在這種背景下,轉向未涉制裁的中國工廠成為降低法律與物流風險的現實選擇。
中國的加工企業也在悄然加速布局。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共進口狹鱈原料310,810噸,同比小幅下降,但進口均價高達$1,290/噸,較去年猛增34%,反映出行業對高價原料的“剛性需求”。
可以預見,隨著歐洲訂單逐步回流,中國二次加工產業或將迎來2025年下半年出口“高光時刻”。但與此同時,加工利潤空間極為有限,部分企業面臨“有單無利”的困境。市場博弈,才剛剛開始。
日期: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