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2016-09-03 279
核心提示:包子,最早叫饅頭。傳說包子是諸葛亮發(fā)明的。宋人高承的《事物紀(jì)原》里說,諸葛亮南征孟獲途中渡瀘水,按照當(dāng)?shù)匦U人習(xí)俗是應(yīng)該殺
 包子,最早叫饅頭。傳說包子是諸葛亮發(fā)明的。宋人高承的《事物紀(jì)原》里說,諸葛亮南征孟獲途中渡瀘水,按照當(dāng)?shù)匦U人習(xí)俗是應(yīng)該殺人取頭祭河的,可諸葛亮讓士兵用面皮包上剁碎的牛、豬和羊肉,蒸熟了取代人頭祭河,從此便有了“蠻頭”,后來則被寫成“饅頭”。至于這種有餡的饅頭從什么時候起被叫成了包子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從清康熙皇帝與豆腐包子、乾隆皇帝與五丁包子、慈禧與狗不理包子、梅蘭芳與白運章包子、毛澤東與四季美湯包到今天的習(xí)近平與慶豐包子,作為代表,包子從古自今受到不少名人的青睞。


       其實我的母親也經(jīng)常做,不過大都是素餡的。韭菜,雞蛋,粉條,三樣餡料混在一起,足以撐起一個圓滾滾的大包子了。最喜歡的是包子蒸好的時候,揭開蓋子的那一瞬間,頓時薄霧升騰,一個個又白又喧騰的大包子,看著格外喜人。

       包子的適用性很強,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材料而異,最重要的是它可精可粗,雅俗共賞。由于美味、便攜、廉價的特性,包子在民間流傳,如今包子的品種日漸繁多,地域特色明顯,小籠湯包、生煎包、叉燒包、牛肉包、南瓜包、豆沙包、龍眼包、壽桃包、海鮮包……不同的地域特產(chǎn)、不同的生活習(xí)慣演化出千變?nèi)f化的包子,包子走進大江南北的尋常百姓家。

       包子的種類有很多,按照皮兒的不同來分類,有發(fā)面型、死面型、半發(fā)面型和燙面型;
       按照餡兒來分,則有葷餡兒包、素餡兒包、湯包和無湯包;
       按照制作方法來分類,有蒸包、煎包和蒸煎相結(jié)合的包子;

       大江南北,包子的分布區(qū)域很多,北邊的包子實在,皮厚餡多;南方的包子精致,小巧玲瓏。廣東有“叉燒包”,四川有“龍眼包”,天津有狗不理包,我們河南當(dāng)然是開封天下樓的小籠灌湯包,包子之多,不枚勝舉。不過最有意思的是,上海那邊的包子一直還留著古稱,他們叫包子為饅頭。在上海上學(xué)的時候,我們室友全是河南老鄉(xiāng),本想買幾個小菜,再去買幾個饅頭大家在寢室聚餐,誰知買回去的卻是“包子”,后來才知道,上海的“肉饅頭”就是包子。

您可能需要的一些配套包子機、包子饅頭機攪拌機壓面機、切菜機、肉丸機、米粉機、湯圓機....等,歡迎廣大客戶朋友來我們旭眾機械廠家選購與考察。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商務(wù)指南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