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的促銷形式有:樣品派送、贈購、限期優惠等等。
·鞏固重復購買促銷
按照意大利經濟和社會學家帕累托(Parcto)的20/80營銷法則,產品銷售的利潤核心來自于30%的消費者的重復購買貢獻。而維護這些忠誠者重復購買率的重要武器之一就是合適的、持續的促銷活動。其表現形式有:消費者跟蹤優惠折讓、新產品或新服務優先試用、累積計分獎勵等方式。
3.作用方式標準
促銷活動的作用與表現方式層出不窮,但總體上可劃歸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單向溝通式,另一類是雙向溝通式。
·單向溝通式
如:降價、優惠券促銷、買幾送幾,等等。
·雙向溝通式
促銷活動方案設計時應有清晰的傳播主題,執行過程能夠提供機會和誘惑使消費者主動參與。如:意見征詢、有獎答題、寄回包裝或標志抽獎等方式。
三、促銷的誤區
促銷對于企業短期銷售目標的達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利器。但是在促銷活動為企業帶來業績成長的同時,往往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有時這些損害不易在短時間內察覺,因此極易受輕視或被忽視。不適當的促銷特別是降價或變相降價促銷的最大危害是對品牌的傷害,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品牌獲利能力降低
一個企業經營利潤的最大來源是該品牌產品的消費者的重復購買。依據消費者對一個品牌忠誠度指數的不同,一般可將消費者劃分為重度消費者、中度消費者和輕度消費者。重度消費者通常不到總體購買人群的10%,而他們的購買總量平均要占據總購買量的60%以上(依據不同產品類別有所不同)。一旦這些重度消費者感到所忠誠的品牌的檔次、心理價值、形象被不恰當的促銷活動頻次和每次購買量均會降低,甚至逐步轉移直至退出該品牌購買群體。其結果自然是隨著重度消費者的不斷流失,該品牌的資產在縮減,獲利能力也隨著急劇下降。在70年代,由于經濟不景氣,英國市場購買力普遍下降,降價促銷成為眾多廠家唯一的競爭手段,而高檔行業受沖擊尤顯突出。當時已處于高檔服裝領導地位的品牌Becar也卷入價格戰的大潮之中,零售價格平均下調35%,結果是銷售上升了40%,但由于該品牌主要購買者(均是有身份的成功人士)普遍認為Becar不再是心中最適合的選擇,因此紛紛轉換購買其他品牌,使Bcear的業績成長只維持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開始直線下滑。兩年后總體利潤減少接近60%,到80年代初不得不退出高檔服裝競爭行列淪為二流中低檔品牌。
2.增強價格敏感度
過于頻繁的促銷及不恰當的降價促銷方式,實際上等于提示和不斷告知該品牌的消費者:上次的購買行為值得后悔。久而久之培養消費者將平時正常的購買行為盡可能控制和壓縮,等到促銷活動開展期間再視具體情況持觀望、猶豫的心態決定是否購買。有研究資料顯示,在促銷活動開展期間產生的購買量的80%左右是原來準備正常購買者的行為所致。
在品牌經營時代,銷售業績和利潤的增長是依賴于整合性的營銷活動完成的,只有品牌價格的不斷提升,才能形成品牌的市場號召力。對于那些促銷費用占到營銷廣告費用60%以上的企業,請認真檢討一下擬定的營銷計劃,當心,千萬不要讓促銷這把雙刃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