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印度市場分析:瞄準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中國企業搶灘印度制造業市場

   2019-02-13 中國貿易金融網591
核心提示:從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無論是推出印度制造計劃,還是鐵腕執行廢鈔政策,都令外界對于印度市場有了新的觀感。盡管政策評
     從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無論是推出“印度制造”計劃,還是鐵腕執行廢鈔政策,都令外界對于印度市場有了新的觀感。盡管政策評價有褒有貶,但近年來印度市場依然吸引了全球資本大量涌入,成為各大主流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印度制造”
 
    人口紅利,向來是投資、開拓印度市場的主要考量。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是全球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人口大國,而在經濟表現方面,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印度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一次超過法國,一躍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過去10年,印度GDP翻了一倍。根據倫敦的一家研究中心預測,2018年印度將有望躍居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并在2032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目前的排位是美國第一,中國第二,日本第三,德國第四,英國第五。
 
    根據印度中央統計局發表的報告,印度在2018年4-6月的GDP增長達8.2%,超越中國的6.7%,連續3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2014年9月推出的“印度制造”計劃,力求積極為印度的制造業引入外資,借此轉型為全球制造中心。2017年7月1日,印度商品和服務稅(GST)法案正式生效,這是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已花費近10年的時間籌備,被視為可大幅改善經商環境、簡化稅務系統、降低跨邦經商成本,讓印度真正成為大型單一市場。
 
    至于最為人詬病的基礎設施落后問題,在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中,印度政府將投入數十億美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建立農業市場發展基金幫助提高收儲價格,減少貧困農民數量。另外,印度政府也將撥款數十億美元,重點加強鐵路網絡建設和提升鐵路承載能力。
 
    不僅如此,印度還積極向亞投行申請貸款或融資來幫助印度建設基礎設施。按照亞投行公布的數據,目前已經向各成員國累計提供資金達44億美元,其中印度占比接近30%。這些資金將主要用于印度電力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一連串的舉措,顯示出印度政府的決心,唯有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印度制造”才有可能成真。
 
    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也為機電和建材市場帶來了巨大需求。以電力設施為例,印度長期以來存在電力緊缺問題,夏季停電限電十分頻繁。以印度13億人口來說,目前還有3億人口無電可用,由于停電頻率高,帶動發電機的銷售,幾乎所有工廠都自備發電機。印度政府除積極改善電力系統外,也在新德里推動“光明路運動”,通過補貼方式大量推廣節能LED燈泡,積極淘汰老舊路燈,成功帶動國際LED廠商到印度設廠。
 
    根據國際研究機構TechSci Research評估,印度LED照明市場規模在2021年預計可達22億美元,由于印度欠缺LED核心技術,因此國際大廠如飛利浦、通用電氣、歐司朗皆已積極進入印度市場,擴大生產計劃,以持續滿足印度市場需求,這對于中國中下游LED企業來說,也是重要的商機。
 
    全球手機廠商激戰印度,中國品牌“合圍”三星
 
    盡管印度市場透明度偏低,但國際大廠都愿意為“印度制造”買單,原因之一是搶占印度內需市場,其次是著眼于關稅優惠。印度移動協會的創始人和全國總裁Pankaj Mohindroo曾公開表示,印度極有信心打造強大的國內制造業,預計在2020年、2025年分別達成生產5億臺、12億臺手機的目標;而外資在印度制造、組裝產品可有效避免10%~12%的關稅,由于印度市場是高度價格敏感的新興市場,關稅優惠對于高單價產品來說影響不小,在這其中又以手機廠商最為積極。
 
    根據科技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布的印度2018年二季度智能手機市場報告,二季度市場占有率排名依序為小米、三星、vivo、OPPO,這四家公司占到了印度手機市場八成的份額,其中小米和三星已經成為兩大強勢“寡頭”。包括蘋果、華為以及印度本土手機品牌如Micromax在內的其他廠商分享了19%的市場份額,他們的手機銷量下跌了35%。由于印度現階段的銷售主力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強調物美價廉的中國手機品牌的競爭力因此顯得更為強大。
 
    “印度制造”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將電子產品凈進口額降至零,換言之,手機廠商若想深耕印度市場,就必須在印度投資建廠或是生產相關的配件。以三星為例,手機于越南制造、印度組裝,以符合“印度制造”的規范。小米在印度出售的手機中,有75%于印度當地組裝,vivo、OPPO、華為、金立也都在印度投資建廠。
 
    事實上,手機廠商紛紛進駐印度、在印度建廠,所帶動的上下游供應鏈群聚效應也相當龐大,目前包括數據線、充電器、電子元器件等在內的手機產業上下游的國內企業也紛紛到印度來尋求機會。
 
    本土化策略奏效,中國家電品牌出奇制勝
 
    印度市場潛力雖大,待克服的困難也不少。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評比中,印度綜合排名第100名。雖然在190個經濟體中,印度營商環境進步最大,排名較上年躍升30名,但仍然落后于中國的第78名,特別是在“辦理施工許可證”、“執行合同”兩個項目中,印度都名列全球倒數30名之中。而且最近印度還提高了包括寶石、塑料、家用電器和航空燃油等19個類別產品的進口關稅,成為最新一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國家。
 
    對于有意向進軍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首先必須了解印度是聯邦制度,每個邦的法律法規都不同,不同邦之間的貿易障礙都很高,初期開拓市場應先鎖定一兩個邦,一方面可以避免資源分散,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初期研究各邦法律法規的時間。倘若個別中小企業難以深入研究印度,與其單打獨斗,不妨通過當地行業商會組團共同考察。
 
    此外,中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還需了解當地的消費習慣。以白色家電行業為例,就目前競爭格局而言,中國品牌并不處于領先地位:韓國品牌三星、LG在印度市場居于絕對主導;日本品牌松下、日立等搶占了高端消費人群及空調市場;美國品牌惠而浦通過豐富多樣的產品種類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印度本土品牌亦分割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中國品牌在群雄割據中,需要尋找到高差異化的產品方案,才能打開商機。海爾、美的等國產品牌已在印度市場摸索開拓十余年。然而由于印度消費場景的特殊性,如高溫、水電不穩定等突發情況對品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印度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比較固化,偏向于選擇口碑悠久的日韓美品牌,而且品牌忠誠度也很高。所以在前期,國產品牌開拓市場的過程較為艱難,但后來他們逐漸采取了本土化的發展策略。
 
    如海爾在2007年開始在印度收購建立1.2萬平方米的工廠,2017年在印度浦那投產建成17.5萬平方米的海爾印度工業園,實現全面化本土研發、制造、運營。美的在2012年與開利合資進行空調的本土化制造,同年10月改造在雷瓦利的工廠,近期投資80億盧比的美的浦那工廠也將于2018年底投產。
 
    在產品策略上,海爾針對印度消費者“彎腰病”這一普遍痛點,研發出冷藏室在上層的BM冰箱,可減少用戶每天至少15次彎腰取食物的次數,符合當地市場的人性化需求。因此,海爾獲評了印度市場的“年度產品”獎,并在印度權威咨詢調研公司TRA的報告中,位列“印度人最信任品牌50強”榜單第19位。而美的則在結合本土市場特點的情況下不斷擴展產品種類,在2016年把制造產品品類從空調擴展到了洗衣機和凈水器。
 
    來源:宜選研究院  宜選網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商務指南
推薦圖文
推薦商務指南
點擊排行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