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為加快實現省委、省政府建設牧業大省的目標,全力推進我縣特色畜牧業發展,根據《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生豬、肉牛、奶牛、家禽產業發展的意見》(吉政發﹝2009﹞1號)、《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省畜牧業加快發展三年攻堅戰實施方案的通知》(吉政辦發﹝2009﹞1號)和《白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山區特色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白山政發﹝2009﹞10號)精神,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優先發展畜牧業、建設畜牧大產業的戰略部署,“抓住一條主線、突出三個重點、搞好五個建設”。抓住一條主線即把加快牧業經濟發展三年攻堅戰作為全縣畜牧業發展的主線;突出三個重點即發展優質肉牛產業、做大做強野豬業等特色產業、壯大養蜂業;搞好五個建設即建設好龍頭企業、建設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好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好管理體系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戶)小區。在抓好常規牧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構建我縣特色牧業經濟體系,實現牧業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
(二)工作目標。通過三年攻堅,到2012年,全縣豬、牛、羊、禽分別發展到8萬頭、6萬頭、3萬只、56萬只,年均增長15%、20%、12%、11%;野豬、鹿分別發展到1萬頭和5000頭,年均增長40%;蜜蜂發展到3萬箱,年均增長65%。力爭全縣畜牧業產值突破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40%以上,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突破18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以上,規模化飼養、集約化發展成為基本經營方式,疫病控制優于全省同期水平,畜產品質量安全達到外銷和出口的標準。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廢棄物處理利用率達到85%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戶)和小區畜禽飼養量占總飼養量的80%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牧業經濟全面優化發展。
二、優化產業布局
用工業化思維謀劃現代牧業經濟理念,立足區域產業優勢,定位區域功能,加快特色牧業規模養殖基地建設進程,積極推進牧業精深加工企業發展。
生豬與特種野豬業:建設生豬與特種野豬產業基地。根據全省建設“一大一特”兩大生豬生產基地的總體規劃,我縣按照白山市特種野豬產業園區建設總體部署,以“十四道溝鎮、十二道溝鎮、八道溝鎮、金華鄉”為中心發展長白山特種野豬優勢產區,推進特種野豬產業基地建設。到2012年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場15個、存欄600頭以上的特種野豬擴繁場1個、特種野豬規模養殖場8個。
肉牛業:發揮我縣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和發展基礎,積極推進“高山有機肉牛產業”項目合作,建設一個肉牛產、加、銷一條龍的龍頭企業,將我縣高山有機肉牛產業發展為長白山特色牧業經濟的領軍產業。規劃建設以“馬鹿溝鎮、十四道溝鎮、十二道溝鎮”為中心的肉牛優勢產區。到2012年合作建設存欄5000頭的肉牛擴繁場一個、規模肉牛養殖場20個,帶動全縣肉牛產業不斷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家禽業:以“長白鎮西崗種畜場蛋雞小區、十四道溝鎮糧庫蛋雞養殖小區和八道溝鎮鳳山綠園蛋雞養殖小區”為中心,加快我縣蛋雞標準化、規模化養殖進程。
以蜂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畜產品加工業:以縣蜂旺養蜂合作組織為龍頭,發展以“馬鹿溝鎮、金華鄉、十二道溝鎮、新房子鎮”為中心的蜂業優勢產區,養蜂規模達到3萬群,積極構建蜂(蜜、膠、王漿)系列產品深加工基地。以八道溝鎮長白鹿場為龍頭,發展以“八道溝鎮、新房子鎮、寶泉山鎮”為中心的梅花鹿養殖加工基地,實現梅花鹿存欄規模5000頭;引進更新加工設備,開發系列高檔鹿茸及其他鹿產品。根據旅游強縣的發展戰略,開發具有長白山特色的系列特色畜產品。
三、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圍繞山區特色畜牧產業總體部署,堅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多方建設”的原則,重點支持規模飼養場(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建、擴建規模養殖場(小區),每年新建規模養殖場(小區)13個,到2012年建設規模養殖場(小區)52個,其中,特種野豬、生豬、肉牛、家禽、鹿等規模養殖場(小區)分別達到8個、15個、20個、5個、4個。建設任務爭取省政府專項資金,通過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支持。扶持資金重點用于畜舍標準化改造及水、電、路、糞污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和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力爭到2012年,全縣規模化養殖場戶比重提高到80%以上。
四、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加強縣級動物疫病檢測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落實資金、技術、物資“三項儲備”。嚴格落實畜禽疫病撲殺補貼政策,確保動物疫病監測、預防、控制和撲殺工作經費,強化鄉鎮畜牧獸醫站和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建設,提高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報酬補助標準。加大對公路動物防疫臨時性監督檢查站的經費補貼力度,保證正常工作開展。
五、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全面實施規模養殖場養殖檔案和標識管理為主的備案制度,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加強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管,建立畜禽產品定期抽查制度,保證上市畜產品質量。縣財政為畜禽產品定期抽檢提供經費支持。對已通過無公害畜產品認證、綠色產品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場戶,優先享受國家、省、市有關獎補政策。
六、加大農村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
積極鼓勵組建各類農民牧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加強各類牧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融資、政策、技術方面的優勢,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開拓市場能力,加快牧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建設。各鄉鎮政府根據各自特點,每年扶持建設豬、牛、羊、禽、蜂等牧業農民合作社不少于4個,各類合作組織采取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模式,按市場規律建立起良好的畜牧業運行機制。
七、落實扶持政策
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政府扶持畜牧業政策的同時,從2009—2012年,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支出50萬元用于扶持畜牧業發展。主要扶持良種繁育場和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及糞污綜合治理、畜禽品種引進、改良等項目。要建立完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畜牧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符合產業政策和貸款條件的畜禽養殖、畜產品加工項目,要優先安排貸款,給予重點支持。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加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力度,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畜禽養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畜牧專業合作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的畜禽養殖場(小區)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規模養殖場(小區)用水免收水資源費,用電執行農業生產電價。
二00九年七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