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不斷增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提高動物衛生水平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動物及動物產品貿易,依據《動物防疫法》等有關法律規定,我部組織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見》,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見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
附件:
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動物疫病
區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見
為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不斷增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提高動物衛生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動物及動物產品貿易,根據《動物防疫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現就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開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以下簡稱“無疫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的必要性
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指通過天然屏障或人工措施,劃定某一特定區域,該區域可以是某省的一部分或全部區域,或者是跨省的連片區域,或者是大型企業在統一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下建立的生物安全隔離區域,采取免疫、檢疫、監測、動物及其產品流通控制等綜合措施,對一種或幾種特定動物疫病進行持續控制和撲滅,最終實現免疫無疫或非免疫無疫狀態。目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提出的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區域區劃(Zoning)和生物安全隔離區劃(Compartmentalisation)兩種模式。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促進動物及動物產品貿易,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ㄒ唬嵤﹦游镆卟^域化管理,是有效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的重要舉措。實行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國際通行做法,目前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畜牧業發達國家先后制定區域化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促進了動物疫病的控制和撲滅。近年來巴西、阿根廷、泰國等國家開展無疫區建設,有效控制和消滅了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其中,泰國通過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成功控制了禽流感疫情。
?。ǘ嵤﹦游镆卟^域化管理,是促進畜產品貿易的有效措施。動物疫病是影響畜牧業發展和動物產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的《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要求,各成員國應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WTO/SPS委員會根據協議要求,制定了無疫區認可程序和規范,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履行相關義務。在畜產品貿易中,各成員國應認可來自無疫區動物產品,即進口畜產品必須來自相關成員國無疫區,出口畜產品也必須滿足無疫要求。
(三)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有利于畜牧業結構調整,突出優勢產區,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畜牧業生產方式由散養向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轉變,提高畜禽養殖規?;?,保障區域內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畜牧業產業效益;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轉移就業渠道,不斷改善農民生活,繁榮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維護農村社會安定和諧。
?。ㄋ模o疫區示范區建設成功實踐,為全面推進區域化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2001年,我國選擇自然條件好、相對封閉、易于監管的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四川盆地、松遼平原和海南島五片區域,針對口蹄疫、新城疫、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開展無疫區示范區建設。其中,海南島免疫無口蹄疫區已通過農業部評估認可。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在全國范圍得到普遍認可,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ㄒ唬┲笇枷?br>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預防為主”,堅持“24字”防控方針,認真貫徹落實《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不斷探索和完善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逐步控制和消滅重大動物疫病,提升動物衛生防控能力和水平,使我國畜牧業發展水平和動物疫病防控能力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相協調,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畜產品國際貿易,確保公共衛生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地結合當地畜牧業特點、動物防疫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按照國家區域化管理相關規劃、標準、原則和要求,科學設計、合理布局、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階段、分區域對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及公共衛生安全的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
2.完善措施,依法實施。各地應在有關法律法規及農業部有關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基礎上,強化區域化管理地方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制度,制定區域化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區域范圍、區劃類型、疫病種類和保障措施,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分工,依法實施區域化管理,開展無疫區建設。
3.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優先將畜牧業主產區、養殖密集區和大型畜牧業龍頭企業納入區域化管理范圍,選擇相應的區域化管理模式,選擇一種或幾種重大動物疫病開展無疫區建設。按照“建設一片,凈化一片,鞏固一片,擴大一片”的原則,將毗鄰無疫區逐步整合,增加病種,擴大范圍,求得實效。
4.明確責任,穩步推進。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動物防疫法》規定的各級人民政府的責任。各地畜牧獸醫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與發展改革、財政、交通運輸、工商、商務、公安、環保、林業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無疫區建設協調機制,大力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對條件成熟的無疫區,及時申請國家評估,適時推動國際認可。
?。ㄈ┠繕?br>
從2010年開始,用五年時間,科學制定并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規劃,在全國范圍內分區域、分類型、分階段、分病種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進行區域控制和凈化,基本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動物疫病區劃管理與評估機制,全面推進無疫區建設。一是鼓勵具備條件的省區開展區域化管理,重點對現有無疫區示范區和各省無疫區組織國家評估驗收,選擇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試點。二是通過國家評估認可的無疫區,推進OIE等國際組織評估認可。
從2015年開始,用五年時間,建立健全我國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長效機制,有序推進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的實施。一是繼續推廣無疫區示范區和各省無疫區建設經驗,適時整合毗鄰同類型無疫區,優先考慮擴大示范區至全省范圍,逐步建立跨省區連片無疫區,最終實現整個國家特定動物疫病無疫。二是在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基礎上,逐步將大型國家級種畜禽場、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國家級龍頭企業等納入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范圍,從源頭凈化畜禽疫病,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與建設要求
?。ㄒ唬嵤﹨^域化管理的基本條件
各地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按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管理技術規范》等要求,選擇符合下列條件的區域開展無疫區建設。一是動物疫病狀況清楚。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區域內畜牧業養殖、區域地理和社會經濟情況,以及特定動物疫病狀況及其發生風險清晰。二是具有一定的畜牧業基礎。動物疫病區劃建設區域,畜牧業較發達、產業布局合理、規?;a業化水平較高。三是有較好的動物防疫工作基礎。動物防疫基礎設施較好,動物防疫機構和隊伍較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完善。四是具有一定自然屏障或者可監控措施。區域周圍具備海洋、沙漠、河流、山脈等自然屏障基礎,或考慮結合行政區劃,具有設置和維護緩沖區或監測區等監管措施。
?。ǘ﹨^域化管理的動物疫病種類
根據當地防控工作實際,科學選擇控制動物疫病種類。優先選擇當地影響畜牧業發展、公共衛生安全及畜牧業貿易的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區域化管理。實施區域化管理的動物疫病種類不宜過多,按照“成熟一個評估驗收一個,逐步增加控制疫病種類”的原則,待條件成熟后,通過評估驗收,逐步增加動物疫病種類?,F階段重點對口蹄疫、豬瘟、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以及布魯氏菌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實現區域化管理。
?。ㄈ﹨^域化管理的模式及要求
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屏障、區域和資源優勢、畜牧產業布局,選擇適合當地的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一是動物疫病區域區劃模式。區域具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區域與相鄰地區間必須有足以阻止疫病傳播的地理屏障或人工屏障,對缺少有效屏障的區域,應建立足夠面積的緩沖區和(或)監測區;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能滿足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需要。區域可以是一個省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是毗鄰省的連片區域。二是生物安全隔離區劃模式??蛇x擇大型國家級種畜禽場、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示范區建設。相關企業應為獨立法人實體,生物安全隔離區的各生產單位應具有共同的擁有者或管理者,并建立統一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其組成應包括種畜禽場、商品畜禽養殖場、屠宰加工廠、飼料廠、無害化處理場等。有關生產單位應符合規定的動物防疫條件,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種畜禽繁育場還應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應對生物安全隔離區實施官方有效監管。
根據采取的不同免疫措施,無疫區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免疫無疫區。各省根據當地與毗鄰地區動物疫病流行狀況、貿易需求實施免疫政策的區域化管理。二是非免疫無疫區。對區域內易感動物不實施規定動物疫病的免疫。具體分為口蹄疫、禽流感、豬瘟、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和布病等重點人畜共患病的免疫無疫區和非免疫無疫區,以及無特定動物疫病的生物安全隔離區。
四、無疫區的建設與評估
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章規定,加強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強化無疫區建設評估工作。一是制定區域化管理規劃。各地應根據畜牧業生產現狀,在準確掌握動物繁育、飼養、流通、進出口、屠宰、加工和疫情等基本情況,以及區域動物衛生狀況風險評估基礎上,科學編制區域化管理規劃及其實施方案,明確區域化管理實施步驟、動物疫病種類、區域模式和類型,相關保障措施等。二是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區域內各級實驗室,加強實驗室診斷、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加強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區域內動物及其產品全程監管體系。加強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建設,在進入區域的主要交通道口設立檢查站和畜產品指定通道,緩沖區設置無害化處理場、動物隔離場等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強化省、市、縣、鄉疫情信息報告網絡體系和信息管理設備建設;完善重大疫情應急反應體系,做好應急物資、技術、資金和人力儲備。大力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各地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選擇1-2個提出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申請的企業,指導開展建設試點。三是切實做好評估驗收工作。主要包括無疫區建設前的申報與建成后的評估驗收。建設前,在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充分調查相關區域的自然條件、畜牧業養殖水平、動物疫病狀況、貿易需求和經濟能力,對建設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論證,在此基礎上向農業部提出申報,經同意后方可開展無疫區建設。各省已經開展區域化管理的,應盡快將建設情況報農業部備案。建成后,無疫區所在省份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應按照國家有關評估驗收制度和程序開展自我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適時申請國家評估驗收。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經農業部評估驗收合格的,納入國家無疫區名錄,并向社會公布。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姺ㄖ平ㄔO。加強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立法工作,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實施條例制定,進一步明確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的主體、區劃類型、財政和技術等保障措施、市場準入機制、評估認可機制等。
?。ǘ┘訌娊M織管理。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各地畜牧獸醫部門積極協調發改、財政、林業、公安、工商等部門,建立區域化管理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各部門資源優勢;及時協調建設無疫區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ㄈ┘訌娬叻龀?。加強無疫區建設投入,制定生物安全隔離區企業在稅收等方面扶持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加快出臺動物疫病防控區域化管理的支持政策,在制定政策安排經費時,向無疫區建設傾斜。
?。ㄋ模┘訌婈犖楸U?。建立健全各級獸醫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能,穩定和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加強獸醫隊伍培訓,建立適應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機構和隊伍。
(五)加強流通控制。各無疫區應按照無疫區建設要求,嚴格控制無疫區外的易感動物引入,建立健全動物及動物產品準入機制和指定通道制度。
?。┘訌妵H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逐步與世界接軌,提高我國動物衛生和畜產品安全水平。
附件: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見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
附件:
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動物疫病
區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見
為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不斷增強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能力,提高動物衛生和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動物及動物產品貿易,根據《動物防疫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現就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開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以下簡稱“無疫區”)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的必要性
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指通過天然屏障或人工措施,劃定某一特定區域,該區域可以是某省的一部分或全部區域,或者是跨省的連片區域,或者是大型企業在統一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下建立的生物安全隔離區域,采取免疫、檢疫、監測、動物及其產品流通控制等綜合措施,對一種或幾種特定動物疫病進行持續控制和撲滅,最終實現免疫無疫或非免疫無疫狀態。目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提出的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區域區劃(Zoning)和生物安全隔離區劃(Compartmentalisation)兩種模式。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促進動物及動物產品貿易,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ㄒ唬嵤﹦游镆卟^域化管理,是有效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的重要舉措。實行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國際通行做法,目前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畜牧業發達國家先后制定區域化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促進了動物疫病的控制和撲滅。近年來巴西、阿根廷、泰國等國家開展無疫區建設,有效控制和消滅了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其中,泰國通過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成功控制了禽流感疫情。
?。ǘ嵤﹦游镆卟^域化管理,是促進畜產品貿易的有效措施。動物疫病是影響畜牧業發展和動物產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的《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要求,各成員國應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WTO/SPS委員會根據協議要求,制定了無疫區認可程序和規范,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履行相關義務。在畜產品貿易中,各成員國應認可來自無疫區動物產品,即進口畜產品必須來自相關成員國無疫區,出口畜產品也必須滿足無疫要求。
(三)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有利于畜牧業結構調整,突出優勢產區,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畜牧業生產方式由散養向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轉變,提高畜禽養殖規?;?,保障區域內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畜牧業產業效益;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轉移就業渠道,不斷改善農民生活,繁榮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維護農村社會安定和諧。
?。ㄋ模o疫區示范區建設成功實踐,為全面推進區域化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2001年,我國選擇自然條件好、相對封閉、易于監管的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四川盆地、松遼平原和海南島五片區域,針對口蹄疫、新城疫、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開展無疫區示范區建設。其中,海南島免疫無口蹄疫區已通過農業部評估認可。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在全國范圍得到普遍認可,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ㄒ唬┲笇枷?br>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預防為主”,堅持“24字”防控方針,認真貫徹落實《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不斷探索和完善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逐步控制和消滅重大動物疫病,提升動物衛生防控能力和水平,使我國畜牧業發展水平和動物疫病防控能力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相協調,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畜產品國際貿易,確保公共衛生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地結合當地畜牧業特點、動物防疫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按照國家區域化管理相關規劃、標準、原則和要求,科學設計、合理布局、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階段、分區域對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及公共衛生安全的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
2.完善措施,依法實施。各地應在有關法律法規及農業部有關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基礎上,強化區域化管理地方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制度,制定區域化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區域范圍、區劃類型、疫病種類和保障措施,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分工,依法實施區域化管理,開展無疫區建設。
3.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優先將畜牧業主產區、養殖密集區和大型畜牧業龍頭企業納入區域化管理范圍,選擇相應的區域化管理模式,選擇一種或幾種重大動物疫病開展無疫區建設。按照“建設一片,凈化一片,鞏固一片,擴大一片”的原則,將毗鄰無疫區逐步整合,增加病種,擴大范圍,求得實效。
4.明確責任,穩步推進。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是《動物防疫法》規定的各級人民政府的責任。各地畜牧獸醫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與發展改革、財政、交通運輸、工商、商務、公安、環保、林業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無疫區建設協調機制,大力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對條件成熟的無疫區,及時申請國家評估,適時推動國際認可。
?。ㄈ┠繕?br>
從2010年開始,用五年時間,科學制定并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規劃,在全國范圍內分區域、分類型、分階段、分病種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進行區域控制和凈化,基本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動物疫病區劃管理與評估機制,全面推進無疫區建設。一是鼓勵具備條件的省區開展區域化管理,重點對現有無疫區示范區和各省無疫區組織國家評估驗收,選擇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試點。二是通過國家評估認可的無疫區,推進OIE等國際組織評估認可。
從2015年開始,用五年時間,建立健全我國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長效機制,有序推進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的實施。一是繼續推廣無疫區示范區和各省無疫區建設經驗,適時整合毗鄰同類型無疫區,優先考慮擴大示范區至全省范圍,逐步建立跨省區連片無疫區,最終實現整個國家特定動物疫病無疫。二是在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基礎上,逐步將大型國家級種畜禽場、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國家級龍頭企業等納入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范圍,從源頭凈化畜禽疫病,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與建設要求
?。ㄒ唬嵤﹨^域化管理的基本條件
各地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按照《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管理技術規范》等要求,選擇符合下列條件的區域開展無疫區建設。一是動物疫病狀況清楚。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區域內畜牧業養殖、區域地理和社會經濟情況,以及特定動物疫病狀況及其發生風險清晰。二是具有一定的畜牧業基礎。動物疫病區劃建設區域,畜牧業較發達、產業布局合理、規?;a業化水平較高。三是有較好的動物防疫工作基礎。動物防疫基礎設施較好,動物防疫機構和隊伍較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完善。四是具有一定自然屏障或者可監控措施。區域周圍具備海洋、沙漠、河流、山脈等自然屏障基礎,或考慮結合行政區劃,具有設置和維護緩沖區或監測區等監管措施。
?。ǘ﹨^域化管理的動物疫病種類
根據當地防控工作實際,科學選擇控制動物疫病種類。優先選擇當地影響畜牧業發展、公共衛生安全及畜牧業貿易的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區域化管理。實施區域化管理的動物疫病種類不宜過多,按照“成熟一個評估驗收一個,逐步增加控制疫病種類”的原則,待條件成熟后,通過評估驗收,逐步增加動物疫病種類?,F階段重點對口蹄疫、豬瘟、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以及布魯氏菌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實現區域化管理。
?。ㄈ﹨^域化管理的模式及要求
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地理屏障、區域和資源優勢、畜牧產業布局,選擇適合當地的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一是動物疫病區域區劃模式。區域具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區域與相鄰地區間必須有足以阻止疫病傳播的地理屏障或人工屏障,對缺少有效屏障的區域,應建立足夠面積的緩沖區和(或)監測區;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能滿足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需要。區域可以是一個省的部分或全部,也可以是毗鄰省的連片區域。二是生物安全隔離區劃模式??蛇x擇大型國家級種畜禽場、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示范區建設。相關企業應為獨立法人實體,生物安全隔離區的各生產單位應具有共同的擁有者或管理者,并建立統一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其組成應包括種畜禽場、商品畜禽養殖場、屠宰加工廠、飼料廠、無害化處理場等。有關生產單位應符合規定的動物防疫條件,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種畜禽繁育場還應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應對生物安全隔離區實施官方有效監管。
根據采取的不同免疫措施,無疫區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免疫無疫區。各省根據當地與毗鄰地區動物疫病流行狀況、貿易需求實施免疫政策的區域化管理。二是非免疫無疫區。對區域內易感動物不實施規定動物疫病的免疫。具體分為口蹄疫、禽流感、豬瘟、新城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和布病等重點人畜共患病的免疫無疫區和非免疫無疫區,以及無特定動物疫病的生物安全隔離區。
四、無疫區的建設與評估
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章規定,加強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強化無疫區建設評估工作。一是制定區域化管理規劃。各地應根據畜牧業生產現狀,在準確掌握動物繁育、飼養、流通、進出口、屠宰、加工和疫情等基本情況,以及區域動物衛生狀況風險評估基礎上,科學編制區域化管理規劃及其實施方案,明確區域化管理實施步驟、動物疫病種類、區域模式和類型,相關保障措施等。二是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區域內各級實驗室,加強實驗室診斷、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加強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區域內動物及其產品全程監管體系。加強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建設,在進入區域的主要交通道口設立檢查站和畜產品指定通道,緩沖區設置無害化處理場、動物隔離場等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強化省、市、縣、鄉疫情信息報告網絡體系和信息管理設備建設;完善重大疫情應急反應體系,做好應急物資、技術、資金和人力儲備。大力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各地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選擇1-2個提出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申請的企業,指導開展建設試點。三是切實做好評估驗收工作。主要包括無疫區建設前的申報與建成后的評估驗收。建設前,在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協調有關部門,充分調查相關區域的自然條件、畜牧業養殖水平、動物疫病狀況、貿易需求和經濟能力,對建設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論證,在此基礎上向農業部提出申報,經同意后方可開展無疫區建設。各省已經開展區域化管理的,應盡快將建設情況報農業部備案。建成后,無疫區所在省份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應按照國家有關評估驗收制度和程序開展自我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適時申請國家評估驗收。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經農業部評估驗收合格的,納入國家無疫區名錄,并向社會公布。
五、保障措施
?。ㄒ唬┘訌姺ㄖ平ㄔO。加強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立法工作,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實施條例制定,進一步明確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的主體、區劃類型、財政和技術等保障措施、市場準入機制、評估認可機制等。
?。ǘ┘訌娊M織管理。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各地畜牧獸醫部門積極協調發改、財政、林業、公安、工商等部門,建立區域化管理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各部門資源優勢;及時協調建設無疫區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ㄈ┘訌娬叻龀?。加強無疫區建設投入,制定生物安全隔離區企業在稅收等方面扶持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加快出臺動物疫病防控區域化管理的支持政策,在制定政策安排經費時,向無疫區建設傾斜。
?。ㄋ模┘訌婈犖楸U?。建立健全各級獸醫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能,穩定和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加強獸醫隊伍培訓,建立適應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機構和隊伍。
(五)加強流通控制。各無疫區應按照無疫區建設要求,嚴格控制無疫區外的易感動物引入,建立健全動物及動物產品準入機制和指定通道制度。
?。┘訌妵H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工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加快推進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逐步與世界接軌,提高我國動物衛生和畜產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