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玲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完善食品標準體系規范其電商發展的提案》收悉,結合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辦理意見,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工作,促進食品產業線上線下共同健康發展,對于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食品的需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作用。
一、已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近些年,在完成分散在各部門(行業)5000余項食品標準集中清理工作的同時,衛生健康委與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注重標準與監管、產業發展相銜接,加快制定、修訂重點亟需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截至目前,已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60項,涉及2萬多項指標,包括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生產經營規范、檢驗方法四大類標準,覆蓋人民群眾日常消費的所有食品品種,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等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要求,基本適應食品安全監管需要。
(二)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清理。根據原衛生計生委公布的食品相關標準清理整合結論,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開展了現行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分析研究工作。為確保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與食品安全標準協調統一,優化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體系,促進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提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和技術機構啟動了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清理工作,對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制定發布的食品、食品相關產品、食用農產品領域的1500多項國家標準及近500項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進行全面系統清理。清理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則開展,一是根據《食品安全法》,明確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不涉及食品安全內容和指標;二是根據《標準化法》,明確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重點為基礎通用和技術引領的標準。
(三)食用農產品、農業信息化和冷鏈物流標準制修訂。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積極推進食用農產品、農業信息化和冷鏈物流標準制修訂,規范電子商務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不斷加大食用農產品標準制修訂工作力度。圍繞糧油、蔬菜、肉類、水產、果品等產品的質量及檢驗制修訂國家標準746項;圍繞糧食安全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針對大宗糧食作物、優勢和特色果蔬和畜禽制定了產品行業標準(包括主要農作物品種真實性鑒定技術標準等)1000余項;圍繞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針對禽流感、口蹄疫等制定了一批動植物疫病測報和診治標準;圍繞農業生態安全、生產過程控制,制定了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與檢測、外來生物入侵防控、產地環境、過程控制技術規范標準等。二是加快農業信息化和冷鏈物流標準研制。成立了農業信息化和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制修訂技術組織,加強對蔬菜、果品、禽蛋、水產、肉類等易腐農產品預冷、包裝、低溫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相關技術和專有設施裝備等方面標準研究工作。三是大力加強宣貫工作。推動標準研究與制定工作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大了標準的宣傳和貫徹,普及了農產品標準化知識,增強了各環節主體對農產品質量控制的重視,提升了各主體的農產品質量控制特別是冷鏈物流標準化水平。四是推動出臺相關政策。2016年至今,農業農村部積極參與推動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7〕29號),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共同印發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會同商務部出臺了《關于深化農商協作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按照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將組織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目前正在起草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的指導意見和方案。
(四)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根據《食品安全法》,為進一步規范網絡食品和食用農產品交易行為,2016年7月,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7號)。該辦法中明確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通過自建網站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責任義務,以及對網絡食品交易違法行為的核查處置要求,提出了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及個人銷售者入網經營應當查驗和記錄的信息要求。
二、下一步工作考慮
我們贊同您提出的加大制定食品產品標準、分等分級標準、相關檢測方法標準,規范農產品生產、電商發展等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圍繞保障食品消費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加大食品、食用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力度,推動食品、食用農產品電商規范發展,打造促進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一)全面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最嚴謹的標準”要求,修訂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制度,加快制定、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持續強化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相銜接。實施《加快完善農藥殘留標準體系行動方案》,編制獸藥殘留、屠宰畜禽檢驗規程、轉基因生物安全、飼料安全等標準工作方案,加快制定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安全、農業轉基因等國家標準。
(二)系統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著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覆蓋、全鏈條、多層次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一是健全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與使用技術規范。根據我國農藥、獸藥、肥料、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中新品種/新型產品生產應用情況,加快補充完善相關產品質量標準、質量和安全性評價技術規范以及合理使用準則標準,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根據農業轉型發展和居民膳食結構優化的需要,把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措施,加快啟動研究建立農產品營養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標準,制定全國行業通則類標準,指導地方、團體、企業制定產品分等分級標準,以及主要農產品品種真實性鑒定技術標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農產品優質化發展。三是推進建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根據市場需求,加快推動建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產品包裝、田頭冷庫及冷鏈物流標準,促進農產品“減損、提質、增效”。重點健全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范體系、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鼓勵企業經營創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等方面,推動完善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四是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加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國際植物保護公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各項活動,及時借鑒和應用國際標準制定和管理經驗。參與或牽頭制定國際標準,防范貿易壁壘,維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利益。
(三)切實加強食用農產品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繼續督促各地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等法律規章要求,監督食用農產品銷售者依法履行主體責任,切實加強食用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您提出的《關于完善食品標準體系規范其電商發展的提案》收悉,結合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辦理意見,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工作,促進食品產業線上線下共同健康發展,對于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食品的需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作用。
一、已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近些年,在完成分散在各部門(行業)5000余項食品標準集中清理工作的同時,衛生健康委與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注重標準與監管、產業發展相銜接,加快制定、修訂重點亟需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截至目前,已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60項,涉及2萬多項指標,包括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生產經營規范、檢驗方法四大類標準,覆蓋人民群眾日常消費的所有食品品種,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等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要求,基本適應食品安全監管需要。
(二)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清理。根據原衛生計生委公布的食品相關標準清理整合結論,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開展了現行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分析研究工作。為確保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與食品安全標準協調統一,優化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體系,促進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提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和技術機構啟動了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清理工作,對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制定發布的食品、食品相關產品、食用農產品領域的1500多項國家標準及近500項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進行全面系統清理。清理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則開展,一是根據《食品安全法》,明確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不涉及食品安全內容和指標;二是根據《標準化法》,明確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重點為基礎通用和技術引領的標準。
(三)食用農產品、農業信息化和冷鏈物流標準制修訂。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積極推進食用農產品、農業信息化和冷鏈物流標準制修訂,規范電子商務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不斷加大食用農產品標準制修訂工作力度。圍繞糧油、蔬菜、肉類、水產、果品等產品的質量及檢驗制修訂國家標準746項;圍繞糧食安全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針對大宗糧食作物、優勢和特色果蔬和畜禽制定了產品行業標準(包括主要農作物品種真實性鑒定技術標準等)1000余項;圍繞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針對禽流感、口蹄疫等制定了一批動植物疫病測報和診治標準;圍繞農業生態安全、生產過程控制,制定了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與檢測、外來生物入侵防控、產地環境、過程控制技術規范標準等。二是加快農業信息化和冷鏈物流標準研制。成立了農業信息化和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制修訂技術組織,加強對蔬菜、果品、禽蛋、水產、肉類等易腐農產品預冷、包裝、低溫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相關技術和專有設施裝備等方面標準研究工作。三是大力加強宣貫工作。推動標準研究與制定工作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大了標準的宣傳和貫徹,普及了農產品標準化知識,增強了各環節主體對農產品質量控制的重視,提升了各主體的農產品質量控制特別是冷鏈物流標準化水平。四是推動出臺相關政策。2016年至今,農業農村部積極參與推動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7〕29號),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共同印發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會同商務部出臺了《關于深化農商協作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按照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將組織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目前正在起草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的指導意見和方案。
(四)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根據《食品安全法》,為進一步規范網絡食品和食用農產品交易行為,2016年7月,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7號)。該辦法中明確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通過自建網站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責任義務,以及對網絡食品交易違法行為的核查處置要求,提出了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及個人銷售者入網經營應當查驗和記錄的信息要求。
二、下一步工作考慮
我們贊同您提出的加大制定食品產品標準、分等分級標準、相關檢測方法標準,規范農產品生產、電商發展等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圍繞保障食品消費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加大食品、食用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力度,推動食品、食用農產品電商規范發展,打造促進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一)全面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最嚴謹的標準”要求,修訂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制度,加快制定、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持續強化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相銜接。實施《加快完善農藥殘留標準體系行動方案》,編制獸藥殘留、屠宰畜禽檢驗規程、轉基因生物安全、飼料安全等標準工作方案,加快制定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安全、農業轉基因等國家標準。
(二)系統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著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覆蓋、全鏈條、多層次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一是健全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與使用技術規范。根據我國農藥、獸藥、肥料、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中新品種/新型產品生產應用情況,加快補充完善相關產品質量標準、質量和安全性評價技術規范以及合理使用準則標準,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根據農業轉型發展和居民膳食結構優化的需要,把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措施,加快啟動研究建立農產品營養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標準,制定全國行業通則類標準,指導地方、團體、企業制定產品分等分級標準,以及主要農產品品種真實性鑒定技術標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農產品優質化發展。三是推進建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根據市場需求,加快推動建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產品包裝、田頭冷庫及冷鏈物流標準,促進農產品“減損、提質、增效”。重點健全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范體系、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鼓勵企業經營創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等方面,推動完善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四是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加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國際植物保護公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各項活動,及時借鑒和應用國際標準制定和管理經驗。參與或牽頭制定國際標準,防范貿易壁壘,維護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利益。
(三)切實加強食用農產品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繼續督促各地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等法律規章要求,監督食用農產品銷售者依法履行主體責任,切實加強食用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